品德内化 当属情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一、正确把握情感目标的内在要求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中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深入研究品德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与品德学科思想内涵。
  从课程性质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知道正确把握情感因素的目标教学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情感的培养既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终极目标的桥梁与纽带,又是使学生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基本道德观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必要基础和支撑。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情绪和情感方面也融入学习过程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而没有感情上的变化,认识上的变化也就不可能发生,行为的变化更加不可能出现。
  如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学习生活中第一个转折点。况且,小学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教育机构。小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这对于一个刚跨入小学校门的学生来说,的确会感到生疏与不适,甚至会感到焦虑与不安。如果不加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有可能影响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于是,我利用《你好,新学校》一课配合新生入学教育。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地去挖掘校本的潜在资源。组织学生到学校的运动场去认识各种运动器材,带领他们到音乐室去听听音乐,去多媒体教室玩玩电脑游戏。同时组织他们到学校植物园去看看花草树木,还组织了新生与高年级学生的联谊活动。新生在和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游戏、唱歌、跳舞的过程中消除了陌生和焦虑的心情。通过走一走、看一看等一系列活动,刚入学的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感情,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活动中,他们逐步产生“我是小学生”学习角色意识和感悟自身角色的转变,增强学习意识、行为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体会到情感因素在品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说明只有当情感发生了变化,才会促进人内心的变化,从而促使行为的变化。可以说情感是内化道德,外化行为的催化剂。
  
  二、由单纯的向学生“塞情感”转变为“种情感”
  
  品德教育的本质规定,教育必须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不断重建人的生活。因此,教育过程就是在引导学生的生活不断合理重建的过程中,实施一种生活的情感教育。然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具有了各自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样天真,也不如成人所期望的那般成熟。因此,我们在具体设计和构建品德课堂教案的过程中,不能“一厢情愿”地谋划或评判学生在学习过程所产生的兴趣和情感,也不能用“灌”或“送”情感的教学方式去强求达成所规定的教学效果,那将是一种尴尬和生硬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教学《父母,我的特殊朋友》一课时,为了完成“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体谅父母和孝敬父母”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前,我特意收集了大量的父母为培养孩子的事例和相关数据。在课堂上,我将这些资料抛给学生们,旨在引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与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对父母的真切感情,实现感恩教育。不料。却引发有些学生对自己父母种种议论:1 认为父母给我们吃好的、穿好的,还不让我们干家务活,主要让我们读好书,出好成绩,目的是父母们在邻居街坊中有脸面和有光彩。2 认为父母为了让我们读好书,考上好的学校,连星期天和寒暑假也不让我们休息,叫我们去参加多种名目的补习班,剥夺了儿童生活应有的欢乐。当学生们话语一出,我心头为之一震,我深深感觉到这种“灌送”情感教学不确定性的失败教学时。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在进行该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班级的现有资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我邀请班上几个单亲家庭的学生,讲述没有父母日子里的生活情况。当他们讲述到失去自己父母的痛苦,没有父爱和母爱生活的伤心和回到家里没有家人欢笑的孤独时,班上的学生听着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然后在“辨析明理”的环节中,学生们谈到许多理解父母和体谅父母的想法。有的甚至表示今后要多做家务,多与父母沟通,多承担家庭责任,做父母的好学生、好朋友。这样,再一次印证了情感教学是内化品德,外化行为的品德课堂教学真谛。
  几年来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感去促进人的心灵反思和感悟,教育给学生的不是“应该如何”和“不应如何”的劝导,以及“怎样如何”和“不怎样如何”的方略,它不是“告诉式”和“给予式”的情感“灌送”,而是重视和强调学生自我的理解、感悟、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建构。而这种自我建构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应是充分挖掘和有效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形成探究的学习主题,用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方式去撞击他们的心灵之门,把情感根植于他们的心灵之中,让品德内化、当属感情的教学方略,落实到实处,见成效。
其他文献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个话题:难道在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甚至期末考试中都能够得到高分,但“开不了口说英语”的学生真的就是尖子生吗?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应对考试还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呢?为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定期开展一些口语测试。  案例:  四年级的课堂上,这一课时学习shopping及其主要句型:Howmuch…?老师与学生正在“水果店”里津津有味地对话着:  (教师挑了一位英语成绩较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一读对话,初识“书”的外形    1 回顾生活中的书,引出文中最大的“书”。  师:我们知道平常读的书,有字、有画、有着丰富的知识,读好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书,一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作过这样的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由此可见,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参与,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一、强化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课堂
案例片段与评析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哪儿的吗?(课件出示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在我们的班级。  师: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生:拍照时站的地方不一样。  师:那这张照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学写毛笔字练习中,都配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小,常被忽视。其实,这小小图片里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开掘并充分利用,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一、悠久辉煌的历史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契于甲骨之上的甲骨文,便已有了点画、结体、章法等书法艺术的要素,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实用向审美发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一、两个游戏,不仅能让学生的口、脑、手等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  那么,如何把游戏活动穿插安排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导入——激起浓厚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
教学片段一:小数除法的引入  师:在买东西的时候,顾客与老板之间经常讨价还价。这不,顾客又在砍价了:  [情境]  他们之间对话:“老板,这苹果怎么卖?”   “一块五一斤。”   “太贵了。这样吧,五块钱三斤卖不卖?”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那顾客太傻了。本来3斤只需4.5元,现在他付5元钱,反而让那老板赚得更多了。  生2:我也觉得那顾客亏了,用5÷3,每斤苹果大约一块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均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  最近,我听了四年级的《找规律》一课的教学,在教学例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出示
学生喜欢在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里学习美术,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美术学习体验。这样,美术课堂便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    一、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物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课前做线条变化的游戏。上课之前,指导学生每两人一组用毛线做学生熟悉的线条变化游戏,使学生感知线。从而对线产生兴趣。  (2)创设情境
过去一段时间,《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的教学我始终摆脱不了两个方面的困扰:一是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单调乏味,占用时间多,效果差;二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只注重结果,忽视算法的多样化,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当新课改的东风吹到我们这个小学时,我有幸再次担任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如何突破教学困境,成了我贯彻新课程、转变新理念的第一个任务。    一、问题的解决    1 情境导入。一上课我就出示一根不到1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