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国内外地铁运营交通事故不难看出,轨道突发安全事故的成因要从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审视。内部因素包括设备系统出现故障或是人为误差操作。外部因素则来自于恐袭事件、擅自携带危险品乘车、突发自然灾害等。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信息化;技术
1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信息化技术作用
倘若将轨道交通看做是整体的大系统,那么引发突发事故的直接因素包含:人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而管理不完善则是导致事故的间接成因。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引发安全事故,而管理因素对其他因素产生直接影响,两者形成耦合效应亦会导致安全隐患与故障问题。
要想预防地铁运营引发突然事故或降低损失,较大层面上取决于地铁运营服务采用的安全技术、装备系统以及配置的应急预案。倘若一味的借助传统装备、控制技术手段较难快速察觉隐患、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迅速处置。为此,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应引入智能化装备系统,使报警、救灾系统有效融合,实现立即报警同时开启救灾模式,令运营管理突发问题始终处于受控等级。
2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信息化技术应用
2.1引入高集成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
为提升地铁运营安全水平,应通过高集成手段将智能监控、报警防灾、智能电力系统全面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化的服务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发挥全面监控作用。上述系统互相之间并不会影响各自的独立运行,同时还可实现信息共享,各个子系统可实现无障碍的信息传输,进而可完成区域全范围的协调管理与监督控制。通过该系统可将各个监控点、站点、中控中心、隧道、变电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电梯照明设施、人防工程、排水系统、供电设施以及火灾报警系统、行车、咨询服务、投影、光纤、温度检测、通信系统接口实现全面互联,构建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在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在应急处理突发安全事故过程中接收该监控系统发布的模块指令,完成统一调度,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令地铁工程始终处在可控状态。引入该技术系统,可全面提升地铁工程运营系统预警预报功能,实现高效联动与快速反应。
2.2优化应急控制体系
在高集成监控平台之上,应积极创建优质的地铁工程应急控制体系,为轨道运营提供一个全面的后备监控手段,使车站后备监控功能标准以及重要作用上升到全新高度。此系统以紧急后备监控理念为中心,在相同物理平台之上,设置消防、环控风、照明、电梯、AFC、信号控制等后备系统,使监控、内部架构、人机接口、控制中心布局实现全面一体化。同时,依照人机工程原理应用集成后备盘,提升监控系统专业化水平。此系统的引人将大大提升地铁工程安全运营等级,可快速预防火灾事故,在人流拥堵的状况下能迅速发挥疏导功能,确保乘客人身安全以及秩序化运营。
2.3積极采用共享化、信息化平台
应用高集成监控系统,将为地铁轨道工程运用创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此平台将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之中作为基准,硬件包含中央、车站以及现场监控子系统。一旦网络系统出现故障问题,车站监控系统可立即切换到单独工作状态。为实现这一功能,控制室应采用后备盘,实现独立监控,打通信号通道,保持对车站关键部位的监控与管理。即便在情况较为不利的状态下,仍旧可利用人工控制完成排烟灭火处理。另外,软件平台逻辑结构包含三个层次,即采集、服务以及人机交互。各个层级利用网络系统完成互联,车站以及监控中心则利用骨干网完成链接,这样一来软件平台形成了围绕网络这一核心,开放分层的应用系统。采用共享化、信息化平台,不但可完成各系统设备的资源共享,还可在遇到突发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的过程中收到监控中心发布的统一指令,通过协调管理,形成联动。在控制中心之中还可组建应急指挥部,全面掌控系统服务运行状态,提升应对突发问题的安全可靠水平以及工作效率,为轨道交通服务运营提供全新的控制方式。
2.4合理应用感光火灾预警系统
地铁隧道工程应合理采用感光火灾预警系统,进而全面保障地铁沿线人、财、物的可靠安全性。可在中控室设置监控站,不同站点控制室均可配备监控站,利用光纤温度检测系统完成地铁隧道火灾持续、无死角、动态化在线监督控制,杜绝地铁工程火灾事故检测的盲点。
同时,应采用合理科学的技术指标,提升整体系统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提升安全可靠性。另外,该系统应具备较好的开放度以及可扩充性,应用灵活自由的组网模式。一旦火灾报警启动、排烟指令发布,则有关设备一起联动,直至最终的执行并完成结果的反馈,以上一系列动作均可实现自动化完成。同时,地铁工程隧道之中的各个连续空间应完成温度场的实时报警监控,完成对火灾蔓延趋势的预测预报,采用全线计算机进行联网的模式,实现一体化监控管理。另外,此系统操作维护应力求简便,降低误报机率以及故障机率,应采用友好的人机界面以及软件工具,同时应控制总体投入,进而为地铁工程的持续安全服务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3结论
总之,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势在必行,我们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功能,通过制定科学的应用方案使之最大化发挥应用价值,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升地铁隧道工程整体安全运营水平,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简炼.深圳地铁装备系统的国产化创新[J].都市快轨交通,2016,19(3):7.
[2]简炼,董向阳,李新文等.地铁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3]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控制与应急处置研究[R].深圳: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14.
[4]魏海洋.光纤光栅火灾检测系统在地铁区间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1):73.
(作者单位: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信息化;技术
1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信息化技术作用
倘若将轨道交通看做是整体的大系统,那么引发突发事故的直接因素包含:人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而管理不完善则是导致事故的间接成因。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引发安全事故,而管理因素对其他因素产生直接影响,两者形成耦合效应亦会导致安全隐患与故障问题。
要想预防地铁运营引发突然事故或降低损失,较大层面上取决于地铁运营服务采用的安全技术、装备系统以及配置的应急预案。倘若一味的借助传统装备、控制技术手段较难快速察觉隐患、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迅速处置。为此,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应引入智能化装备系统,使报警、救灾系统有效融合,实现立即报警同时开启救灾模式,令运营管理突发问题始终处于受控等级。
2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信息化技术应用
2.1引入高集成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
为提升地铁运营安全水平,应通过高集成手段将智能监控、报警防灾、智能电力系统全面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化的服务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发挥全面监控作用。上述系统互相之间并不会影响各自的独立运行,同时还可实现信息共享,各个子系统可实现无障碍的信息传输,进而可完成区域全范围的协调管理与监督控制。通过该系统可将各个监控点、站点、中控中心、隧道、变电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电梯照明设施、人防工程、排水系统、供电设施以及火灾报警系统、行车、咨询服务、投影、光纤、温度检测、通信系统接口实现全面互联,构建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在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在应急处理突发安全事故过程中接收该监控系统发布的模块指令,完成统一调度,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令地铁工程始终处在可控状态。引入该技术系统,可全面提升地铁工程运营系统预警预报功能,实现高效联动与快速反应。
2.2优化应急控制体系
在高集成监控平台之上,应积极创建优质的地铁工程应急控制体系,为轨道运营提供一个全面的后备监控手段,使车站后备监控功能标准以及重要作用上升到全新高度。此系统以紧急后备监控理念为中心,在相同物理平台之上,设置消防、环控风、照明、电梯、AFC、信号控制等后备系统,使监控、内部架构、人机接口、控制中心布局实现全面一体化。同时,依照人机工程原理应用集成后备盘,提升监控系统专业化水平。此系统的引人将大大提升地铁工程安全运营等级,可快速预防火灾事故,在人流拥堵的状况下能迅速发挥疏导功能,确保乘客人身安全以及秩序化运营。
2.3積极采用共享化、信息化平台
应用高集成监控系统,将为地铁轨道工程运用创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此平台将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之中作为基准,硬件包含中央、车站以及现场监控子系统。一旦网络系统出现故障问题,车站监控系统可立即切换到单独工作状态。为实现这一功能,控制室应采用后备盘,实现独立监控,打通信号通道,保持对车站关键部位的监控与管理。即便在情况较为不利的状态下,仍旧可利用人工控制完成排烟灭火处理。另外,软件平台逻辑结构包含三个层次,即采集、服务以及人机交互。各个层级利用网络系统完成互联,车站以及监控中心则利用骨干网完成链接,这样一来软件平台形成了围绕网络这一核心,开放分层的应用系统。采用共享化、信息化平台,不但可完成各系统设备的资源共享,还可在遇到突发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的过程中收到监控中心发布的统一指令,通过协调管理,形成联动。在控制中心之中还可组建应急指挥部,全面掌控系统服务运行状态,提升应对突发问题的安全可靠水平以及工作效率,为轨道交通服务运营提供全新的控制方式。
2.4合理应用感光火灾预警系统
地铁隧道工程应合理采用感光火灾预警系统,进而全面保障地铁沿线人、财、物的可靠安全性。可在中控室设置监控站,不同站点控制室均可配备监控站,利用光纤温度检测系统完成地铁隧道火灾持续、无死角、动态化在线监督控制,杜绝地铁工程火灾事故检测的盲点。
同时,应采用合理科学的技术指标,提升整体系统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提升安全可靠性。另外,该系统应具备较好的开放度以及可扩充性,应用灵活自由的组网模式。一旦火灾报警启动、排烟指令发布,则有关设备一起联动,直至最终的执行并完成结果的反馈,以上一系列动作均可实现自动化完成。同时,地铁工程隧道之中的各个连续空间应完成温度场的实时报警监控,完成对火灾蔓延趋势的预测预报,采用全线计算机进行联网的模式,实现一体化监控管理。另外,此系统操作维护应力求简便,降低误报机率以及故障机率,应采用友好的人机界面以及软件工具,同时应控制总体投入,进而为地铁工程的持续安全服务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3结论
总之,地铁运营安全系统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势在必行,我们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功能,通过制定科学的应用方案使之最大化发挥应用价值,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升地铁隧道工程整体安全运营水平,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简炼.深圳地铁装备系统的国产化创新[J].都市快轨交通,2016,19(3):7.
[2]简炼,董向阳,李新文等.地铁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3]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控制与应急处置研究[R].深圳: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14.
[4]魏海洋.光纤光栅火灾检测系统在地铁区间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1):73.
(作者单位: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