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改变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ags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是令大部分学生束手无策的一件事,小学作文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目前小学生教学高耗低效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综合分析,问题有来自学生的内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教学的弊端。
  一、习作中人文性的消失
  当前在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那就是低年级学生的作文比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富有童趣。这是为何呢?其原因在于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写不出真情实感,他们对于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能轻车熟路地“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文章让老师难以评价:你说它不好脱离了人间烟火,脱离了人情世故,毫无真情实感,但它却语言流畅,有的段落也给人语言美的享受;你说它好,它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难怪在2000年的全省小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竟出现了万人一事——失去父母的怪现象。有位专家曾说过:“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但恰恰在这“灿烂”之处,我们的学生习作却把它“忽略”。究其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历浅,缺乏灵感没有激情,二是懒得动脑,不能很好挖掘自己思想潜能,因此,作文只能无病伸吟,自然也就流露不了真情实感,缺乏原文的人文性。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来自学生方面的病根。
  二、习作中创造性的扼杀
  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风华典型案例。他说,在一篇题为《犯错误以后》的学生习作中有这样的一段细节描写:“在自己去老师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踢着玩,而且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很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优美。”可当老师批改作文时,却把这一段话删去了,原因是此段与文章主题无关,晓苏先生认为这一段是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路上的复杂心理,与主题关系密切,不可随意删去。而老师却认为这一段描写与主题无关而被删掉了。可见,作文教学中老师扛着“唯主题论”的大旗,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说作文应是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的真情流露,个性体现,不应以“主题”来扼杀他们的个性发展。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令人寒心的莫过于扼杀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习作中修改的空白
  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过程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习作中训练,从中去体会领悟直至转化为自己的真实能力,仅靠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细微指导,只能大大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文教学也是目前作文中高耗低效的又一病根。
  以上便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实实在在不可掩盖的困惑。如何排谴这些困惑是小学作文教学应深入探究的话题。
  (一)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从教育的观点看,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个性融坐贯通语言是表现生活的工具,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单靠课本学习不够,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多读、精读、细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思维概念化、形式化。
  2、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写想象作文。“没有想像,心灵就不会思想。”(亚里士多德)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它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他们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能力,多让他们写想像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多形式培养创造能力。从作文自身的角度看,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乏创造性,也就体现不出作文的“新味”,甚至会再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僵局。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创新精神,其中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好奇是求异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才能激活他们的心理,也才能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然而,学生对于新异事物的敏感,对作文的喜爱,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对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可见后天的培养教育对人的智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2、培养创新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不人云亦云,有自身感受及独特见解,这种思维表现在作文表达中不说套自豪感、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渗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充满创造性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使自己的作文更充满神奇,充满童真。
  (三)多形式开展作后修改。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可见,注重习作后的修改是何等重要。可通过哪些途径修改作文呢?
  1、学生自改。即学生写完作文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读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是否准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明白通顺,查字词是否用得妥当,三是感受前后文章是否连贯,查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相符,四是感受条理是否清晰,段落层次,过渡是否自然,衔接是否紧密。
  2、互读互改。在互读互改中,教师要根据作文要求,主学生明确修改要点和修改程序,然后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调,然后动笔修改。
  3、范例同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做具体分析,师生共同明确文章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意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求大同存个异,在范例修改中,既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以上只是笔者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和体会,愿能起到拋砖引玉的作用。有不妥之处,请专家指出。其实,教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明确要求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了解新科技和社会变化发展的新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培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中学课本已经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唯一参照物和指定内容,中学英语教材及大纲随着时代变化和实际应用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调整,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和驾驭中学英语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是每个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点,把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上课传授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原有网络管理策略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对原有网络策略进行改造,以适应校园高流量的网络。   关键词:高中校园;网络管理;策略     在现今的网络时代中,由于多种P2P软件的使用,校园网络出现了大量的流量,尤其是高中校园,往往是很少的机器就能够将出口带宽完全占满,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状况,需要进行改革才能够让大型的高流量的校园网络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重要信息的筛先,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从文章中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安妮·莎莉文对他人深切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摘要:针对图书馆流通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导致各种差错的影响因素,从加强业务工作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读者教育和宣传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图书馆流通系统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流通系统—计算机管理—问题与对策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应渗透到各科教育中,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要给语文教育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古语“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所折射出来的大概有创新之意吧;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中并为语文服务,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
学生的成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与影响。教者无虑,在教师的眼中,学生是不应该有优劣之分的。虽然每一个学生确实存在着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但是,只要老师善于用接纳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潜心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摆正自己的位置,真心的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就没有不“成功”的学生。  一、 接纳是教育的开始  
【摘要】“社会与科学”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新型的科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科学素养绿色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教学    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操作层面上,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  1、学习化学由“为了考试”
伴随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电脑、网络、投影、实物展台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深入我们的课堂。信息技术参与教学,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一、声、色、形兼备,激发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对学习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班上总是免不了有几个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这成了教师们共同关注的热点,不少教师纷纷拿出奇招妙法来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有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学生由不爱学习变为爱学习了,提高了学习成绩。有的方法却反而使后进生更加厌学和对教师强烈不满,收效甚差。在此,我对这个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在教学中,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或主动交作业给教师检查的学生多半是优生,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