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转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区别对待;结合本校的特点,改变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办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关键词: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看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上体育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怕苦怕累,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不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解决这部分学生行为。
一、体育意识的一般分析
1.学校中教师体育意识的建立。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向领导提出合理化教学和学校师生健身改进方案,带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健身队伍中来。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来看,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现状还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存在比较严重的亚健康状况。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学生体质不佳和中年教师英年早逝等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与学校体育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建立高校教师的终身体育意识成为我们今后体育工作的重点,它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
2.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进入大学,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体育知识肤浅、體育达标率低。体育教师称此种体育为启蒙体育。高年级为体育空白,有的同学已不再介入体育活动,还有的学校早间操被挤掉,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将体育淹没在其他学科作业之中。大学生在校所建立的体育意识肤浅,终身信念不强。要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和坚持从事体育锻炼,最关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体育兴趣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体验从事体育运动的乐趣,使学生自发、自主、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充分发挥出来。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在教学中,素质好、技术好的学生是越练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做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技术好的同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难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消极倾向,促进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三、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灵活选择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校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
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大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五、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靳淑玫,吕晓林.关于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04).
[2]曲新艺,刘生.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
[3]秦杨.高校体育教学之管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2).
关键词: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看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上体育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怕苦怕累,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不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解决这部分学生行为。
一、体育意识的一般分析
1.学校中教师体育意识的建立。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向领导提出合理化教学和学校师生健身改进方案,带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健身队伍中来。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来看,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现状还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存在比较严重的亚健康状况。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学生体质不佳和中年教师英年早逝等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与学校体育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建立高校教师的终身体育意识成为我们今后体育工作的重点,它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
2.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进入大学,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体育知识肤浅、體育达标率低。体育教师称此种体育为启蒙体育。高年级为体育空白,有的同学已不再介入体育活动,还有的学校早间操被挤掉,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将体育淹没在其他学科作业之中。大学生在校所建立的体育意识肤浅,终身信念不强。要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和坚持从事体育锻炼,最关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体育兴趣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体验从事体育运动的乐趣,使学生自发、自主、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充分发挥出来。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在教学中,素质好、技术好的学生是越练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做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技术好的同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难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消极倾向,促进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三、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灵活选择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校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
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大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五、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靳淑玫,吕晓林.关于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04).
[2]曲新艺,刘生.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
[3]秦杨.高校体育教学之管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