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应用中的相遇就像一场冒险游戏,有人给它打上“速食”和“虚拟”的标签,也有人遇见同路人,亲密关系得以从虚拟网络向现实世界延伸。
在今年秋季播出的科幻美剧《灵魂伴侣》中,随着对“灵魂微粒”的发现与探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具有科学依据的灵魂匹配度测试,在覆盖全球的“灵魂微粒”数据库里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这样的相遇始于理性而精确的匹配和测算,带着一种冷冰冰的未来感,可它也正好契合着当下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依靠五花八门的社交应用软件,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中虚拟地相逢着。
在现实世界里,要遇到一个与自己灵魂匹配的伴侣,这对于数量庞大的单身人士而言是一件充满无限未知和巨大挑战的事。2020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4亿。在各种针对单身人群的数据调查中,“社交圈子窄”都是让人单身的首要原因。在单身率遥遥领先的一线城市,单身的人们早已习惯在公司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宅在家里和埋头工作已经成为了常态,他们没有时间也疲于去开拓新的社交关系。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2019单身人群专题研究报告》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即便近半数的单身人士都表示自己憧憬爱情也不急于凑合脱单,但仍有67%的单身人士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探探、soul、tinder、积目等陌生人交友应用来寻找伴侣。
那么人们真的能在社交应用里遇见想要找的那一个人吗?我们来试着做一个粗略的假设。根据《2019Q 4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的数据,目前有将近四成的单身人士经历了三年以上的空窗期,还有13%的人是母胎单身。假设一个人以每年三百次的频率相亲,三年之后最终会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伴侣,那么遇见真爱的机率大概是千分之一。而这个相遇的机率在2.4亿单身人士中,哪怕剔除掉性别取向、学历家庭背景、性格偏好、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最后只剩1%是符合你对伴侣想象的人,也足有上千个“真爱”存在着。而事实上,这些可能成为你真爱的人,仅凭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圈层是没办法产生交集的,于是能遇见的灵魂伴侣寥寥无几。
然而有了交友型社交应用,这个千里挑一的进程变得迅速而精准起来。社交应用对海量的匹配人选进行了基于用户喜好和审美的初次筛选和双向选择,人们不需要精心安排三百场如同盲选般的相亲活动,也可以依然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只是在手机上凭第一印象左划右划或把自己的性格爱好都交给大数据来处理,就能遇见一个有共同话题的陌生人,开启一段全新的社交关系。它不像相亲市场上以经济实力为标准将人“明码实价”的操作,而是抓住了年轻人更在意的个性化内核,让这场相遇多了些轻松和趣味。
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动机不纯粹的人混杂在各种社交应用里面,这也让一些旁观者、甚至使用者都对此抱着偏见和怀疑。这场虚拟之中的社交仿佛一场冒险游戏,与怎样的人相遇好像全凭运气。2019苹果最佳播客“Steve说”的主播史秀雄(Steve Shi)把这样的社交冒险形容为“去不同人的世界里旅行”,什么樣的人都可能遇到,开放地去接受社交应用里和自己动机不同的人,降低期待值,才会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获得意外惊喜。
Steve和伴侣之间的缘分也是从社交应用上开始的。当时Steve正在学滑板,而匹配到的女孩正好以拿着滑板的照片做了头像,他们就从滑板开始聊了起来,然后慢慢发现了更有趣的对方和自己。如果遇见的人不是灵魂伴侣,那至少还能一起玩滑板,共同的兴趣是在虚拟世界打开陌生人的钥匙。有人会将它当作一个旅行社交平台,当来到陌生的地方,会搜寻当地感兴趣的人,邀请对方一起探索这座城市;也有人把它当作云养狗、云吸猫的平台。当遇见动机不同或者不投机的聊天对象,人们也可以没有负担地终止来往。
想要在虚拟世界里结交到真实的同路人,首先要坦诚地做自己。在虚拟社交中对自己进行“包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修图软件轻而易举就能抹去容貌上的瑕疵,也能让生活看起来光鲜亮丽。太多人刻意展现或放大自己某些方面的特点,想从互联网上获得肯定和赞美,Steve将这称为“过度补偿”,过度补偿者往往是相互吸引的。真诚的人们也会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这场冒险中始终不变的规则。用户们从与陌生人的对话中获得更加直接真实的反馈,也从中更加了解自己,正如《蓝莓之夜》里说的那样,“我们以旁人作为镜子来审视自己。”
对于过度补偿的人来说,虚拟世界里的社交或许是戴上了精致假面;而对于有社交恐惧的人来说,互联网像一道屏障,保护着他们在撕掉伪装后也不会被伤害。虚拟世界的社交不仅仅存在于按照喜爱偏好匹配的社交应用,也存在于因相同爱好而集结的各种虚拟社交圈,听同一个播客频道、追同一个明星、迷同一款手办留下的互联网讯息,都会成为人们在茫茫人海相遇的契机。
而在这样的相遇中,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彼此的共同点上,建立关系不需要以全方位的了解为基础,抛开现实人际交往的顾虑后,反而能更自由地畅所欲言。有不少人都曾表示过,在面对“网友”时的自己是更为真实的,谈及生活中的烦心事,对方关注到的是事件中人物的感受而非人际关系,那些没有交集的陌生朋友就像树洞一样,在他们面前倾吐内心掩藏的秘密让人觉得安全。
在虚拟社交冒险中,遇上灵魂伴侣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遇上志同道合的伙伴也不难。“网络一线牵”的缘分不应该只是被打上“速食”和“不真实”的标签,它是数据筛选的理性和真情流露的感性结合后的产物,也正是时下年轻人快速突破单一生活圈的社交方式。在舒适和安全的个人领域内,开启相同脑电波的奇特碰撞,会让人觉得或许锁定灵魂伴侣的“灵魂微粒”确有其物。
在今年秋季播出的科幻美剧《灵魂伴侣》中,随着对“灵魂微粒”的发现与探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具有科学依据的灵魂匹配度测试,在覆盖全球的“灵魂微粒”数据库里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这样的相遇始于理性而精确的匹配和测算,带着一种冷冰冰的未来感,可它也正好契合着当下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依靠五花八门的社交应用软件,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中虚拟地相逢着。
在现实世界里,要遇到一个与自己灵魂匹配的伴侣,这对于数量庞大的单身人士而言是一件充满无限未知和巨大挑战的事。2020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4亿。在各种针对单身人群的数据调查中,“社交圈子窄”都是让人单身的首要原因。在单身率遥遥领先的一线城市,单身的人们早已习惯在公司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宅在家里和埋头工作已经成为了常态,他们没有时间也疲于去开拓新的社交关系。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2019单身人群专题研究报告》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即便近半数的单身人士都表示自己憧憬爱情也不急于凑合脱单,但仍有67%的单身人士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探探、soul、tinder、积目等陌生人交友应用来寻找伴侣。
那么人们真的能在社交应用里遇见想要找的那一个人吗?我们来试着做一个粗略的假设。根据《2019Q 4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的数据,目前有将近四成的单身人士经历了三年以上的空窗期,还有13%的人是母胎单身。假设一个人以每年三百次的频率相亲,三年之后最终会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伴侣,那么遇见真爱的机率大概是千分之一。而这个相遇的机率在2.4亿单身人士中,哪怕剔除掉性别取向、学历家庭背景、性格偏好、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最后只剩1%是符合你对伴侣想象的人,也足有上千个“真爱”存在着。而事实上,这些可能成为你真爱的人,仅凭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圈层是没办法产生交集的,于是能遇见的灵魂伴侣寥寥无几。
然而有了交友型社交应用,这个千里挑一的进程变得迅速而精准起来。社交应用对海量的匹配人选进行了基于用户喜好和审美的初次筛选和双向选择,人们不需要精心安排三百场如同盲选般的相亲活动,也可以依然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只是在手机上凭第一印象左划右划或把自己的性格爱好都交给大数据来处理,就能遇见一个有共同话题的陌生人,开启一段全新的社交关系。它不像相亲市场上以经济实力为标准将人“明码实价”的操作,而是抓住了年轻人更在意的个性化内核,让这场相遇多了些轻松和趣味。
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动机不纯粹的人混杂在各种社交应用里面,这也让一些旁观者、甚至使用者都对此抱着偏见和怀疑。这场虚拟之中的社交仿佛一场冒险游戏,与怎样的人相遇好像全凭运气。2019苹果最佳播客“Steve说”的主播史秀雄(Steve Shi)把这样的社交冒险形容为“去不同人的世界里旅行”,什么樣的人都可能遇到,开放地去接受社交应用里和自己动机不同的人,降低期待值,才会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获得意外惊喜。
Steve和伴侣之间的缘分也是从社交应用上开始的。当时Steve正在学滑板,而匹配到的女孩正好以拿着滑板的照片做了头像,他们就从滑板开始聊了起来,然后慢慢发现了更有趣的对方和自己。如果遇见的人不是灵魂伴侣,那至少还能一起玩滑板,共同的兴趣是在虚拟世界打开陌生人的钥匙。有人会将它当作一个旅行社交平台,当来到陌生的地方,会搜寻当地感兴趣的人,邀请对方一起探索这座城市;也有人把它当作云养狗、云吸猫的平台。当遇见动机不同或者不投机的聊天对象,人们也可以没有负担地终止来往。
想要在虚拟世界里结交到真实的同路人,首先要坦诚地做自己。在虚拟社交中对自己进行“包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修图软件轻而易举就能抹去容貌上的瑕疵,也能让生活看起来光鲜亮丽。太多人刻意展现或放大自己某些方面的特点,想从互联网上获得肯定和赞美,Steve将这称为“过度补偿”,过度补偿者往往是相互吸引的。真诚的人们也会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这场冒险中始终不变的规则。用户们从与陌生人的对话中获得更加直接真实的反馈,也从中更加了解自己,正如《蓝莓之夜》里说的那样,“我们以旁人作为镜子来审视自己。”
对于过度补偿的人来说,虚拟世界里的社交或许是戴上了精致假面;而对于有社交恐惧的人来说,互联网像一道屏障,保护着他们在撕掉伪装后也不会被伤害。虚拟世界的社交不仅仅存在于按照喜爱偏好匹配的社交应用,也存在于因相同爱好而集结的各种虚拟社交圈,听同一个播客频道、追同一个明星、迷同一款手办留下的互联网讯息,都会成为人们在茫茫人海相遇的契机。
而在这样的相遇中,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彼此的共同点上,建立关系不需要以全方位的了解为基础,抛开现实人际交往的顾虑后,反而能更自由地畅所欲言。有不少人都曾表示过,在面对“网友”时的自己是更为真实的,谈及生活中的烦心事,对方关注到的是事件中人物的感受而非人际关系,那些没有交集的陌生朋友就像树洞一样,在他们面前倾吐内心掩藏的秘密让人觉得安全。
在虚拟社交冒险中,遇上灵魂伴侣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遇上志同道合的伙伴也不难。“网络一线牵”的缘分不应该只是被打上“速食”和“不真实”的标签,它是数据筛选的理性和真情流露的感性结合后的产物,也正是时下年轻人快速突破单一生活圈的社交方式。在舒适和安全的个人领域内,开启相同脑电波的奇特碰撞,会让人觉得或许锁定灵魂伴侣的“灵魂微粒”确有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