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积淀自主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用情趣盎然的教学,给学生营造如沐春风般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一是关心、关爱、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反之,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压抑。二是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在欲望和兴趣的引导下,走进思维的殿堂。三是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富于变化且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新闻情境、问题情境、寓意情境等,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呈现出来。四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让知识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五是教学设计力求新颖。教学设计从框架到细节,力求新颖多变,充满趣味和美感。
二、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具体说来,应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使用工具书、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帮助学生解决船和桥的问题。
(二)以学定教。
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走向自立人生”这个主题时,可引导学生挖掘升入初中后的诸多不适应,对个人学习自立、个人生活自立、社会生活自立进行分析探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愿望,真正做到“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三)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体说来可组织研究性学习、报告会、撰写小论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服务、举办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身的经验,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引导主体探究,提升思维品质。
探究性学习是关注学生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如教学“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这一单元内容时,可安排如下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给每幅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还可以加上自己独特的旁白。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策。当然,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应注意探究活动的力度、梯度、维度。从力度上说,应该关注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中进行探究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梯度上说,应该关注学生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与上一次进行类似探究活动相比,是否有进步;从维度上说,应该观察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线路是否清晰,观点表达是否准确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方法。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色,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真话、讲鲜活的话 。
三、立足学生自主发展,注重多元综合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作为“德育功能”突出的思想品德课应尽量减少量化结果,多多采用质性评价手段。积极推行动态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评价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比如,教学“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时,可让学生每个星期记录自己本周内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况,一个月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引导学生明确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掌握的方法。经常开展这样多边、互动、灵活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一、激发学生兴趣,积淀自主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用情趣盎然的教学,给学生营造如沐春风般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一是关心、关爱、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反之,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压抑。二是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在欲望和兴趣的引导下,走进思维的殿堂。三是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富于变化且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新闻情境、问题情境、寓意情境等,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呈现出来。四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让知识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五是教学设计力求新颖。教学设计从框架到细节,力求新颖多变,充满趣味和美感。
二、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具体说来,应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使用工具书、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帮助学生解决船和桥的问题。
(二)以学定教。
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走向自立人生”这个主题时,可引导学生挖掘升入初中后的诸多不适应,对个人学习自立、个人生活自立、社会生活自立进行分析探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愿望,真正做到“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三)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体说来可组织研究性学习、报告会、撰写小论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服务、举办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身的经验,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引导主体探究,提升思维品质。
探究性学习是关注学生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如教学“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这一单元内容时,可安排如下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给每幅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还可以加上自己独特的旁白。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策。当然,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应注意探究活动的力度、梯度、维度。从力度上说,应该关注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中进行探究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梯度上说,应该关注学生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与上一次进行类似探究活动相比,是否有进步;从维度上说,应该观察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线路是否清晰,观点表达是否准确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方法。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色,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真话、讲鲜活的话 。
三、立足学生自主发展,注重多元综合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作为“德育功能”突出的思想品德课应尽量减少量化结果,多多采用质性评价手段。积极推行动态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评价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比如,教学“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时,可让学生每个星期记录自己本周内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况,一个月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引导学生明确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掌握的方法。经常开展这样多边、互动、灵活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