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内心世界,陶冶学生情操。语文老师要营造近距离的文化氯围,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与作者近距离对话,了解当时的文化习俗,走进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分享作者的成功喜悦。课堂上要让出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文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华文化教学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文化底蕴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文化底蕴,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里所说的教育文化主要包含教师个人的修养、职业道德、超前的教育理念、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长期的沉淀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文化底蕴。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一节课能口若悬河地从时代背景讲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意思、到写作特点、到语法修辞等等,那么我们承认这个教师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他还没有教育文化底蕴,因为他这堂课完全是在将前人的东西原版“刻录”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也就不会学习了。这样的效果是少、慢、差、费。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巧妙地营造语文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语文文化氛转里加深体验而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会学到很多自己需要的知识,也能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具备教育文化底蕴的好老师。
二、怎样营造合理的语文文化氛围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语文课型的不同,要注意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下面就第四学段语文识字写字课和阅读课谈点个人看法。
1.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逐渐明白祖国文字的起源、发展史及汉字在世界交流中的地位等,他们会自豪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多么了不起,祖国的文字多么优美!祖国的历史多么悠久阿!从而他们会更加热爱祖国文字、热爱祖国。
教师还应把生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不能把生字词从文中剥离开来进行枯燥的音、形、义的分析。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时,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在翻译课文时,把文言词与文章内容分开处理。如《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字的特殊用法,很多老师都当着重点来讲解,要求学生背得其用法、意义。其结果是:到底是狼还是犬?狼为什么变成犬?“犬”为什么“坐于前”等等问题困惑于学生心中。这样做脱离了文本,有悖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生字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但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而不用其他字?这什么用在这里而不用在别处?这样用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这些问题学生全然不知,教学目的就没有达到。我们用医生给病人治病作比方:假如医生把病人放在病床上不管,只把他有病的器官割下来拿到手术室去治疗,我们可以想象病人与器官会是怎样的后果。所以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前必须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然后再进行局部治疗,最后病人出院时还要进行全面体检。医生给病人治病的这些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称之为“整体——部分——整体”,把生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去学习,有些字音、字义不用老师讲,学生也会心领神会。
在写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多讲一些古今书法家的故事,开展书法作品展评等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端正写字态度。让其明白写好文字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氯围中就会自觉地“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了。
2.阅读课要营造与学生生活近距离的文化氯围,而不一定是五彩宾纷的语文情景。第四学段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涵盖面非常大:时空上遍及古今中外;体裁上包含记叙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及各种应用文等;题材上涵盖“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所选的文章又大多是名人名篇。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量小、见识少、信息闭塞等因素,给我们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语文老师要营造近距离的文化氯围,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与作者近距离对话,了解当时的文化习俗,走进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分享作者的成功喜悦。课堂上要让出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文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家读书的方法和习惯,注意引导学生齐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或默读等,还要形成阅读群体,读后群体间相互交流、畅谈个人体会,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也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班上的读书气氛造起来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啟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近距离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很容易读出“形”、读出“神”来。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美国习俗,知道美国小孩爱玩好动敢冒险等特点,家长也很支持小孩的行动。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莫顿.亨特的父亲为什么没像中国的父亲那样责备孩子,警告孩子下次不能这样做了。在教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童趣》时,教师可以唤起同学们对儿时生活中趣事的回忆,引导他们与沈复一起体会“物外之趣”,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教师只要营造了这样的文化氛围,又何必进行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意思、语修逻文的剖析呢?艺术赏析的唯一标准是整体美,而不是肢解得支离破碎的零乱的美。
三、营造语文文化氛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营造文化氯围应注意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拉近读者、作者、篇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如用网络、多媒体、挂图、录音、音乐等课程资源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用得恰当,不能过于夸张,那样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为了创设五彩宾纷的情景,动用大量的课程资源,甚至与课文主题联系不大的资源。一堂课不断出现大红大紫的背景画面、过于夸张的动画片断、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还有应接不暇之感,还有多少精力去解读文本呢?这样做实得其反,效果更是少、慢、差、费、忙。
语文课堂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只有在语文文化氛围中才能学到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知识。人们常说的“文化知识”应在语文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华文化教学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文化底蕴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文化底蕴,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里所说的教育文化主要包含教师个人的修养、职业道德、超前的教育理念、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长期的沉淀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文化底蕴。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一节课能口若悬河地从时代背景讲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意思、到写作特点、到语法修辞等等,那么我们承认这个教师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他还没有教育文化底蕴,因为他这堂课完全是在将前人的东西原版“刻录”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也就不会学习了。这样的效果是少、慢、差、费。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巧妙地营造语文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语文文化氛转里加深体验而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会学到很多自己需要的知识,也能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具备教育文化底蕴的好老师。
二、怎样营造合理的语文文化氛围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语文课型的不同,要注意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下面就第四学段语文识字写字课和阅读课谈点个人看法。
1.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逐渐明白祖国文字的起源、发展史及汉字在世界交流中的地位等,他们会自豪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多么了不起,祖国的文字多么优美!祖国的历史多么悠久阿!从而他们会更加热爱祖国文字、热爱祖国。
教师还应把生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不能把生字词从文中剥离开来进行枯燥的音、形、义的分析。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时,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在翻译课文时,把文言词与文章内容分开处理。如《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字的特殊用法,很多老师都当着重点来讲解,要求学生背得其用法、意义。其结果是:到底是狼还是犬?狼为什么变成犬?“犬”为什么“坐于前”等等问题困惑于学生心中。这样做脱离了文本,有悖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生字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但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而不用其他字?这什么用在这里而不用在别处?这样用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这些问题学生全然不知,教学目的就没有达到。我们用医生给病人治病作比方:假如医生把病人放在病床上不管,只把他有病的器官割下来拿到手术室去治疗,我们可以想象病人与器官会是怎样的后果。所以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前必须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然后再进行局部治疗,最后病人出院时还要进行全面体检。医生给病人治病的这些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称之为“整体——部分——整体”,把生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去学习,有些字音、字义不用老师讲,学生也会心领神会。
在写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多讲一些古今书法家的故事,开展书法作品展评等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端正写字态度。让其明白写好文字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氯围中就会自觉地“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了。
2.阅读课要营造与学生生活近距离的文化氯围,而不一定是五彩宾纷的语文情景。第四学段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涵盖面非常大:时空上遍及古今中外;体裁上包含记叙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及各种应用文等;题材上涵盖“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所选的文章又大多是名人名篇。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量小、见识少、信息闭塞等因素,给我们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语文老师要营造近距离的文化氯围,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与作者近距离对话,了解当时的文化习俗,走进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分享作者的成功喜悦。课堂上要让出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文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家读书的方法和习惯,注意引导学生齐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或默读等,还要形成阅读群体,读后群体间相互交流、畅谈个人体会,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也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班上的读书气氛造起来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啟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近距离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很容易读出“形”、读出“神”来。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美国习俗,知道美国小孩爱玩好动敢冒险等特点,家长也很支持小孩的行动。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莫顿.亨特的父亲为什么没像中国的父亲那样责备孩子,警告孩子下次不能这样做了。在教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童趣》时,教师可以唤起同学们对儿时生活中趣事的回忆,引导他们与沈复一起体会“物外之趣”,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教师只要营造了这样的文化氛围,又何必进行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意思、语修逻文的剖析呢?艺术赏析的唯一标准是整体美,而不是肢解得支离破碎的零乱的美。
三、营造语文文化氛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营造文化氯围应注意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拉近读者、作者、篇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如用网络、多媒体、挂图、录音、音乐等课程资源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用得恰当,不能过于夸张,那样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为了创设五彩宾纷的情景,动用大量的课程资源,甚至与课文主题联系不大的资源。一堂课不断出现大红大紫的背景画面、过于夸张的动画片断、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还有应接不暇之感,还有多少精力去解读文本呢?这样做实得其反,效果更是少、慢、差、费、忙。
语文课堂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只有在语文文化氛围中才能学到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知识。人们常说的“文化知识”应在语文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