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野草》中《雪》这篇文章不仅分别有着对江南和朔方雪景细致的描绘,同时也寄予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对革命者勇敢、坚毅、刚强和高昂的战斗热情的深切赞颂。本文将按照《雪》的写作顺序,对文本本身和深层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鲁迅;《野草·雪》;景物分析;革命精神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雪》是为数不多既写景状物又具有清新自然风格的文章,向来被当做景物散文来分析评价。但结合鲁迅《野草》的整体文章风格来看,《雪》这一篇文章绝不可能仅仅只是一篇简单的景物描写的散文,在看似轻松愉快的文字背后还蕴含着作者深深的家国忧思。
《雪》作于1925年1月28日,正是鲁迅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期,同年同月所写的《希望》中就蕴含着作者希望能在“绝望”的境地抓住“希望”的愿望,在28日写的《雪》中,鲁迅可谓是将这种愿望寄予在了“雪”这种更加具体的方式上。
作者开篇便写暖国的雨的遗憾,又在下文中详细写了江南的雪的美艳与它给儿童带来的乐趣,可以认为作者对于“江南的雪”的总体态度是赞赏的,并无批评与反感之意。
在详细写“江南的雪”中,作者先对江南的雪有一个总的概括,它是“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还“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随后,作者将视野投向了广阔的远景——雪野,并虚实交错,点面结合,详述了雪野大背景下种类繁多的植物: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腊梅花、杂草,或许还有蜜蜂,一切都生机勃勃。恰巧一场雪让作者看到了寒冬中坚韧不屈的生命,这不正是鲁迅敢于面对黑暗冷峻的现实,敢于和反动派奋勇斗争的真实写照吗?即使作者随后在此段话锋一转,说“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用他在《野草》中常用的“梦”的意象,在半睡半醒中回忆,也依然流露出了作者思想深处希望光明能战胜黑暗,正义能战胜邪恶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作者用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场景表现出江南的雪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孩子是一个时代的新生力量,孩子們在江南的雪中快乐地堆雪人的场景,象征着新的希望正在慢慢生长,作者情感在此处是赞赏的、欣喜的,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情感,依然反映出了鲁迅对黑暗冷酷的现实和反动势力的态度。
“江南的雪”则象征着鲁迅战胜反动势力的决心和希望,堆雪人的孩子们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鲁迅内心渴望摆脱孤独的心态。鲁迅此时开始渴望有一位“勇士”出现来解救苍生。此时看着雪地中孩子们在快乐的嬉戏,一派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景象,鲁迅便更是坚定了自己作为民族勇士的决心,彰显出鲁迅奋勇猛进,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文章开篇提到的“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在后文写到“朔方的雪花”时终于明晰,作者是在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由此提出的“幸”与“不幸”的问题。
写到“朔方的雪花”时语气转折,写“朔方的雪花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语言短小精悍,干净利落,仿佛赋予了朔方的雪花坚韧强悍、独立自由的品格,这与鲁迅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特点十分相符,更明显地呈现出鲁迅的抗争与顽强不屈的精神。而且朔方的雪“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雪的冰冷、坚硬、灿烂的特性,象征着革命者坚定和纯洁的品质,也象征着作者即使孤独着,也依然要以顽强的勇士形象展示于世人面前的特点。
作者在用短小的篇幅集中讴歌了“朔方的雪”的特点后,将对朔方的雪的赞美进行了升华,情不自禁地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作者用这样空旷开阔又浩渺的宇宙境界来为这“雨的精魂”做背景,意境大气豪迈,恰到好处地凸显出朔方的雪蕴含的坚韧、刚毅、豪迈的特点,继而象征出鲁迅心中革命者顽强的意志和他作为革命战士是最佳形象。
结尾处,作者又反复吟咏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此处,情感在此处得到升华,作者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孤独、决然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也蕴含其中了。
认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雪”,是鲁迅当时内心的实感,也和上文提到的“孤独”有所区别。当时的鲁迅,由于没有将自己的行为和时局加以联系,且还未完全摆脱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因而产生自己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孤独感。
“死掉的雨”和“雨的精魂”则是对于“朔方的雪”的终极升华,是雪得到永生后的凝练表达,歌颂以朔方的雪为象征的革命者誓死不与反动派妥协的自强不息的崇高的革命精神。作者通过写雨成为朔方的雪后的“如粉如沙”,与江南的雪的“粘连”做对比,从而突出朔方的雪作为死掉的雨,更具有坚不可摧的特质,也由此表达出自己对于革命者顽强不屈精神的颂扬。
鲁迅曾说:“生其躯壳,死其精魂,其人随生,而人生之道失”可见鲁迅对于精魂的看重,最后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更是将朔方的雪赋予上了人才有的坚韧的品格的高尚的节操,是最高的赞颂。也和文章开头所提出的“暖国的雨”是“幸”与“不幸”问题的呼应,《雪》从描写江南雪景和朔方雪景两方出发,着重突出它们的不同特点,既寄托了作者对于美好未来期盼,同时也暗含了对革命者不畏艰难、英勇拼搏、反抗恶势力的战斗精神的极高歌颂。
参考文献
[1]王刚,张琴.鲁迅《雪》试解[J].天津师院学报,1980(03):84-86.
[2]顾黄初.读《雪》[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27-29.
[3]王知农.漫谈《雪》的思想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112-118.
[4]鲁迅.野草·风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41.
[5]鲁迅.摩罗诗力说.
关键词:鲁迅;《野草·雪》;景物分析;革命精神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雪》是为数不多既写景状物又具有清新自然风格的文章,向来被当做景物散文来分析评价。但结合鲁迅《野草》的整体文章风格来看,《雪》这一篇文章绝不可能仅仅只是一篇简单的景物描写的散文,在看似轻松愉快的文字背后还蕴含着作者深深的家国忧思。
《雪》作于1925年1月28日,正是鲁迅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期,同年同月所写的《希望》中就蕴含着作者希望能在“绝望”的境地抓住“希望”的愿望,在28日写的《雪》中,鲁迅可谓是将这种愿望寄予在了“雪”这种更加具体的方式上。
作者开篇便写暖国的雨的遗憾,又在下文中详细写了江南的雪的美艳与它给儿童带来的乐趣,可以认为作者对于“江南的雪”的总体态度是赞赏的,并无批评与反感之意。
在详细写“江南的雪”中,作者先对江南的雪有一个总的概括,它是“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还“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随后,作者将视野投向了广阔的远景——雪野,并虚实交错,点面结合,详述了雪野大背景下种类繁多的植物: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腊梅花、杂草,或许还有蜜蜂,一切都生机勃勃。恰巧一场雪让作者看到了寒冬中坚韧不屈的生命,这不正是鲁迅敢于面对黑暗冷峻的现实,敢于和反动派奋勇斗争的真实写照吗?即使作者随后在此段话锋一转,说“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用他在《野草》中常用的“梦”的意象,在半睡半醒中回忆,也依然流露出了作者思想深处希望光明能战胜黑暗,正义能战胜邪恶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作者用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场景表现出江南的雪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孩子是一个时代的新生力量,孩子們在江南的雪中快乐地堆雪人的场景,象征着新的希望正在慢慢生长,作者情感在此处是赞赏的、欣喜的,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情感,依然反映出了鲁迅对黑暗冷酷的现实和反动势力的态度。
“江南的雪”则象征着鲁迅战胜反动势力的决心和希望,堆雪人的孩子们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鲁迅内心渴望摆脱孤独的心态。鲁迅此时开始渴望有一位“勇士”出现来解救苍生。此时看着雪地中孩子们在快乐的嬉戏,一派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景象,鲁迅便更是坚定了自己作为民族勇士的决心,彰显出鲁迅奋勇猛进,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文章开篇提到的“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在后文写到“朔方的雪花”时终于明晰,作者是在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由此提出的“幸”与“不幸”的问题。
写到“朔方的雪花”时语气转折,写“朔方的雪花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语言短小精悍,干净利落,仿佛赋予了朔方的雪花坚韧强悍、独立自由的品格,这与鲁迅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特点十分相符,更明显地呈现出鲁迅的抗争与顽强不屈的精神。而且朔方的雪“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雪的冰冷、坚硬、灿烂的特性,象征着革命者坚定和纯洁的品质,也象征着作者即使孤独着,也依然要以顽强的勇士形象展示于世人面前的特点。
作者在用短小的篇幅集中讴歌了“朔方的雪”的特点后,将对朔方的雪的赞美进行了升华,情不自禁地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作者用这样空旷开阔又浩渺的宇宙境界来为这“雨的精魂”做背景,意境大气豪迈,恰到好处地凸显出朔方的雪蕴含的坚韧、刚毅、豪迈的特点,继而象征出鲁迅心中革命者顽强的意志和他作为革命战士是最佳形象。
结尾处,作者又反复吟咏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此处,情感在此处得到升华,作者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孤独、决然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也蕴含其中了。
认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雪”,是鲁迅当时内心的实感,也和上文提到的“孤独”有所区别。当时的鲁迅,由于没有将自己的行为和时局加以联系,且还未完全摆脱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因而产生自己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孤独感。
“死掉的雨”和“雨的精魂”则是对于“朔方的雪”的终极升华,是雪得到永生后的凝练表达,歌颂以朔方的雪为象征的革命者誓死不与反动派妥协的自强不息的崇高的革命精神。作者通过写雨成为朔方的雪后的“如粉如沙”,与江南的雪的“粘连”做对比,从而突出朔方的雪作为死掉的雨,更具有坚不可摧的特质,也由此表达出自己对于革命者顽强不屈精神的颂扬。
鲁迅曾说:“生其躯壳,死其精魂,其人随生,而人生之道失”可见鲁迅对于精魂的看重,最后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更是将朔方的雪赋予上了人才有的坚韧的品格的高尚的节操,是最高的赞颂。也和文章开头所提出的“暖国的雨”是“幸”与“不幸”问题的呼应,《雪》从描写江南雪景和朔方雪景两方出发,着重突出它们的不同特点,既寄托了作者对于美好未来期盼,同时也暗含了对革命者不畏艰难、英勇拼搏、反抗恶势力的战斗精神的极高歌颂。
参考文献
[1]王刚,张琴.鲁迅《雪》试解[J].天津师院学报,1980(03):84-86.
[2]顾黄初.读《雪》[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27-29.
[3]王知农.漫谈《雪》的思想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112-118.
[4]鲁迅.野草·风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41.
[5]鲁迅.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