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给当下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垃圾分类也变得更加高效。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是垃圾分类的重要团体。本论文首先对大连地区的高校垃圾分类情况和垃圾分类意识做了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垃圾分类的现状,探索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垃圾分类的改进措施,以期改进大学生的环保行为,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
关键字:“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前言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将对中国未来的生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互联网+”时代是在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发现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垃圾分类就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垃圾分类行业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会。本论文通过问卷对当下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大学生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现状,树立大学生环保意识和“互联网+”垃圾分类意识,使同学们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好处。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为了了解大学生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对“互联网+”背景下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笔者在2021年6月4日在校园里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在问卷星软件中归纳总结,了解中国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基本情形和情况。
调查对象:大连高校大学生
调查地点: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在部分高校校园中分发调查问卷填好后回收。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人数共200人,分别有62名男性总占比31%和138名女性总占比66%。学员中大一有136名同学总占比68%,大二有20名同学总占比10%,大三有36名同学总占比18%,大四有8名同学总占比4%。
关于大学生对于有关垃圾分类了解的问题中,8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或只知道皮毛,只有十名左右的人选择很了解,这反应了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疏忽,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于绿色观念的不足。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等垃圾分类基础知识的问题中,大约70%的大学生选择错误或选择只是偶尔进行垃圾分类,在是否会在校内进行垃圾分类问题中基本不会占了大多数,其中固然有大学校园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缘故,但现如今大学生的对于垃圾处理的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多选题校园中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知之甚少一项是同学们普遍选择的。而垃圾分类的政策实施至今只有仅仅15%的同学知道垃圾分类的政策出行时间,有50%的同学一点也不知道。这样没有严格的奖惩机制和监管机构紧随其后,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现在校园内的垃圾分类措施都有着清楚的认知,希望校园内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也希望能够尽快建立制度改善校内生活环境,能够有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学习条件。
再次,有关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同学只占总数的10%,不知道的同学占比40%,在是否接触过互联网+垃圾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处理方法中,没有接触过的大学生占半数以上。可见,即便是互联网+垃圾分类飞速发展的今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也没有普及到大多数校园内,甚至多数大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但,在是否会选择互联网+垃圾分类中,绝大多数调查者都选择了会,而在问出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缺口在哪里时,认为垃圾分类政策高度不断提升的同学占28.57%,认为逐步对产业进行补充的同学占42.86%,认为餐厨处理缺口大的同学占71.43%,认为循环利用的同学占43.86%。我们由此可得出目前,对于互联网+的新形态垃圾处理方式大学生们都怀着积极的态度面对它,也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缺口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愿意支持互联网+的新形态垃圾处理方式。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我们设置了一项主观题,题目是:对于垃圾分类你还有什么建议。大部分调查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条建议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希望校内引进“互联网+”智能垃圾桶。这无疑是一个解决校内垃圾处理的好方式,既能建立起看得见摸得着的素质教育,也能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实时计量,定向监控,完善校内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得不充分,问卷中关于垃圾回收类别的问题中,大部分人将垃圾分类的类别写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只有几个人写出了完整的四种类别。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和执法、行政、监管部门,知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垃圾分类,但是由于校内没有设置专门的“互联网+”垃圾分类设施,无法进行“互联网+”的垃圾分类。
仅有33.33%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知识同学们了解的相对较少,说明了一部分学生自己没有去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倾向,而学校也缺乏向同学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也缺乏对垃圾分类的监督及管理力度。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垃圾分类的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建议同学们在教室或寝室摆放两个或多个垃圾桶,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等,并分类投放垃圾,有利于培养物品单独收集处理的习惯。大学生应该积极投入环保工作,主动关注环保事业,像周围人介绍有关垃圾分类的常识,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建议同学们能够多加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并且尝试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使用。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建议学校应该构建当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校园文化,积极倡导和支持有关环保的意识教育形式,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奖励机制,强化垃圾分类的管理。招聘专职或兼职人员定期对各区域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督察,以宿舍、班级、院级、各部门为单位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和单位的评优挂钩,并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学校可以增加部分“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设施,鼓励大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进行垃圾分类。学校垃圾桶的造型设计要简洁明了,垃圾桶的外观不应该过多的装饰,要使得产品的造型与垃圾桶的功能保持一致,引导在校人员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结语
学校和社区等有关部门应该多组织关于垃圾分类的志愿活动,组织志愿者进入公众地区进行宣传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意识,通过与互联网的对接能够提升生过的便利程度,还可以促进周围的人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利用,使得增加更多的人利用“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吕维霞,杜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1).
[2]张璐.公民环境法律义务得法理与实践--以垃圾分类投放为研究样本[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03)
[3]任雨欣,熊楚云,李梦竹,马宇迪。"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企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0)
项目: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省级大创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垃圾分类管理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阳慧美(2002——),女,贵州省贵阳人,大学在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学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胡景阁(2002——),女,辽宁省锦州人,大学在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学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关键字:“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垃圾分类;问卷调查
前言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将对中国未来的生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互联网+”时代是在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发现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垃圾分类就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垃圾分类行业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会。本论文通过问卷对当下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大学生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现状,树立大学生环保意识和“互联网+”垃圾分类意识,使同学们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好处。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为了了解大学生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对“互联网+”背景下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笔者在2021年6月4日在校园里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在问卷星软件中归纳总结,了解中国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基本情形和情况。
调查对象:大连高校大学生
调查地点: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在部分高校校园中分发调查问卷填好后回收。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人数共200人,分别有62名男性总占比31%和138名女性总占比66%。学员中大一有136名同学总占比68%,大二有20名同学总占比10%,大三有36名同学总占比18%,大四有8名同学总占比4%。
关于大学生对于有关垃圾分类了解的问题中,8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或只知道皮毛,只有十名左右的人选择很了解,这反应了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疏忽,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于绿色观念的不足。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等垃圾分类基础知识的问题中,大约70%的大学生选择错误或选择只是偶尔进行垃圾分类,在是否会在校内进行垃圾分类问题中基本不会占了大多数,其中固然有大学校园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缘故,但现如今大学生的对于垃圾处理的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多选题校园中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知之甚少一项是同学们普遍选择的。而垃圾分类的政策实施至今只有仅仅15%的同学知道垃圾分类的政策出行时间,有50%的同学一点也不知道。这样没有严格的奖惩机制和监管机构紧随其后,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现在校园内的垃圾分类措施都有着清楚的认知,希望校园内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也希望能够尽快建立制度改善校内生活环境,能够有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学习条件。
再次,有关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同学只占总数的10%,不知道的同学占比40%,在是否接触过互联网+垃圾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处理方法中,没有接触过的大学生占半数以上。可见,即便是互联网+垃圾分类飞速发展的今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也没有普及到大多数校园内,甚至多数大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但,在是否会选择互联网+垃圾分类中,绝大多数调查者都选择了会,而在问出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缺口在哪里时,认为垃圾分类政策高度不断提升的同学占28.57%,认为逐步对产业进行补充的同学占42.86%,认为餐厨处理缺口大的同学占71.43%,认为循环利用的同学占43.86%。我们由此可得出目前,对于互联网+的新形态垃圾处理方式大学生们都怀着积极的态度面对它,也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缺口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愿意支持互联网+的新形态垃圾处理方式。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我们设置了一项主观题,题目是:对于垃圾分类你还有什么建议。大部分调查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条建议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希望校内引进“互联网+”智能垃圾桶。这无疑是一个解决校内垃圾处理的好方式,既能建立起看得见摸得着的素质教育,也能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实时计量,定向监控,完善校内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得不充分,问卷中关于垃圾回收类别的问题中,大部分人将垃圾分类的类别写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只有几个人写出了完整的四种类别。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和执法、行政、监管部门,知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垃圾分类,但是由于校内没有设置专门的“互联网+”垃圾分类设施,无法进行“互联网+”的垃圾分类。
仅有33.33%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知识同学们了解的相对较少,说明了一部分学生自己没有去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倾向,而学校也缺乏向同学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也缺乏对垃圾分类的监督及管理力度。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垃圾分类的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建议同学们在教室或寝室摆放两个或多个垃圾桶,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等,并分类投放垃圾,有利于培养物品单独收集处理的习惯。大学生应该积极投入环保工作,主动关注环保事业,像周围人介绍有关垃圾分类的常识,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建议同学们能够多加了解互联网+垃圾分类,并且尝试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使用。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建议学校应该构建当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校园文化,积极倡导和支持有关环保的意识教育形式,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奖励机制,强化垃圾分类的管理。招聘专职或兼职人员定期对各区域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督察,以宿舍、班级、院级、各部门为单位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和单位的评优挂钩,并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学校可以增加部分“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设施,鼓励大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进行垃圾分类。学校垃圾桶的造型设计要简洁明了,垃圾桶的外观不应该过多的装饰,要使得产品的造型与垃圾桶的功能保持一致,引导在校人员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结语
学校和社区等有关部门应该多组织关于垃圾分类的志愿活动,组织志愿者进入公众地区进行宣传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意识,通过与互联网的对接能够提升生过的便利程度,还可以促进周围的人对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利用,使得增加更多的人利用“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吕维霞,杜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1).
[2]张璐.公民环境法律义务得法理与实践--以垃圾分类投放为研究样本[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03)
[3]任雨欣,熊楚云,李梦竹,马宇迪。"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企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0)
项目: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省级大创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垃圾分类管理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阳慧美(2002——),女,贵州省贵阳人,大学在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学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胡景阁(2002——),女,辽宁省锦州人,大学在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学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