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校企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76-02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于“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以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创新载体、创优机制,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顶层设计到课程实施,全过程多维度地为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精心组建共同体
  共建产业学院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核心共建单位要选择业界领军企业,不仅应规模、技术领先,还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核心课程开发能力和教育产品转化能力的优质单位。同时,应邀请地方政府、行业人员签订共建共享协议,联合搭建产业学院。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构
  坚持学校主导,“政”“校”“行”“企”共同组建理事会,制定章程,规范决策程序。理事会负责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設施建设、资金使用、改革创新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监督等。经理事会推荐报学校审批后,系主任兼任产业学院院长一职,同时行使行政权力,负责产业学院的内部管理。由校企双方人员同时担任副院长,构建理事会管理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
  (三)明确责权范围
  产业学院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简行政工作,扩大人才培养工作的办学自主权,避免不必要的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产业学院不承担教育教学之外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区。产业学院在遴选团队成员、经费投入、课程实施、人才供给以及考核评比、企业绩效奖励安排等方面具有自主权和优先权。
  二、强化标准引领,构建有效保障体系
  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载体,具体实施内容、培养目标必须有标准引领、考核推进和制度保障。
  (一)研制工作标准
  产业学院肩负着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质量提升的重任,牵头人需要深入研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制定相应工作标准,用标准引领建设与发展。
  (二)培养校本教师
  培养“双师双能”教师团队是启动改革的第一步,“学院派”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职业技能、项目化的行动能力普遍缺失,这就需要对接产业标准,制定认证标准,培养校本教师。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传统教学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常常忽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堂,更多的在工作现场、工作项目中。因此,产业学院需要根据能力梯度目标,创设“仿境”和“实境”的教学情境,研制院本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三、开发校本课程,彰显产教融合功能
  校本课程是产教融合特色育人的载体。产业学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发挥校企联合的优势,开发符合产业实际的校本课程,让融合育人落地。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施工图”,既要关注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又要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需求。课程设置应突出与行业技术链的对接,重视专业新技术的学习与训练,递进式强化关键技能的反复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开发校本专业课程
  产业学院应呼应技术发展,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合理对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综合化”的校本专业课程。
  (三)改革教学方法
  将“职场”要素融入“学场”,在“仿境”和“实境”的教学情境中,将课堂迁移到企业乃至工作现场,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真枪实战”中提升实践能力。
  四、改革学生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紧扣职业教育的特质,构建助力学生发展、指向教育增值的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以评价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一)评价主体多元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家庭、行业企业、政府全方位协同,评价主体应从学校一元向“家”“校”“行”“企”“政”多元化转变。建立考官考务培训、考官反馈、考试质量分析暨教学改进会议制度。
  (二)评价方式多样
  评价的观测点在过程,评价的落脚点在激励成长,评价的关注点在成长增值。职业院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的,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评价,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职业行为,促成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评价指标多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培养一批适应性较强、综合素养良好的全方位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新的挑战。因此,评价指标不应只关注学生知识学习,还应关注其能力、学习方法、价值观等的培养。应将职业素养、作业过程、诊断反思等指标列入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评价改革要求。
  (作者单位: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进行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工厂,更注重制造行业数字化和网络化相结合。这昭示着伴随数字化手段、智能化装备的广泛使用,制造业将向更精细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为此,职业教育的产教、校企关系也应向数智化转型。   数智化的产教、校企关系需要厘清产学、校企的耦合路径。产教、校企关系的数智
期刊
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废展开了讨论。然而,中等职业教育有其固有的价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国庆认为,简单否定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是一种完全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办学优势所
期刊
【摘 要】数学育人要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把握知识结构,理顺逻辑关系;关注思想方法,有效发展思维;合理运用技术,提升课堂效率;渗透课程思政,落实学科育人。  【关键词】本真课堂;数学育人;数学本质;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1-0077-04  【作者简介】汪洪潮,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合肥,230051)教研室中学数学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基础”的角色,更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构成之一,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固然有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但更应看到其在夹缝中艰难求进的无奈。新时代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既是类型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被视为检视类型教育发展程度的试金石,需要政企校社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这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教体系中的应然性质和其在增强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过程中的实然地位共同决定的。当前我国中职的“基础”功用未能得到较好实现,这并非政策本身的不力,而是因为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阻力。切实发挥中职的基础功效,需要政府以制度来赋权赋能,群众正视中职的社会价值,院校坚持以课程为核心重构中高职衔接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
期刊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22-0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职教20条”,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陆续颁
期刊
【摘 要】在英国,通用技能培养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占重要地位,通用技能要素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与终期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双元育人主体共同致力于开辟兼具跨界性、多样性、开放性的通用技能培养路径。现代学徒制是通用技能培养的有效载体,这在高等与学位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集群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应给予通用技能培养更高程度的重视,制定彰显通用技能要素的人才培养
期刊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分层;大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71-02  当前,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文件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却始终没有建立起自身的优越感,反而更加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倍感担忧,对自身地位和层次类型充满焦虑。我认为,当下的职业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无谓攀比的焦虑,需要回归职业教育基本常识,要
期刊
【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校本行动;范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31-0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提高质量、提升内涵、打造高品质升级版”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以“职业院校教师积极教育力提升的实证研究”“新时代职校教师积极教育力
期刊
【摘 要】中职生管理之难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普职分流导致了中职生被制度性“放弃”,并强化了他们的“失败者”认知。制度性“放弃”导致的自我“放弃”致使中职生缺乏对个体发展的信心。在实践中,中职生教育管理存在如下问题:规训逻辑主导下“教育性”的缺失,教学过程缺乏有效和系统的质量监督,封闭式管理造成学生的社会封闭,兴趣活动管理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为此,需要重视人文关怀,提倡柔性管理;强化教学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