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据财产权的构建

来源 :法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成为具有极高价值的财产.2021年先后出台的《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分别从国家安全和人格权的角度规范了数据领域的相关问题,但是对于数据的财产权保护仍显不足.数据财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无体财产权,其权利人对特定数据享有的直接支配和相对排他的权利.数据财产权的客体系符号意义上的数据,与信息及物质载体明确区分,取得方式为基于合法收集行为的原始取得.与数据相关的在先权利如个人信息权等,会对数据财产权的权能造成限制,但是对数据不具有直接的支配关系,在先权利与数据权财产权是并列的权利,而非同一个权利.在先权利的放弃与让渡,表现为在先权利限制的减少,数据财产权的权能扩张.
其他文献
我国国家赔偿的违法要件在事实上已经吸收了过错要件,因此,违法性的判断包含着两种逻辑:行为因缺少合法要件而违法和行为因未尽合理注意而违法.两种逻辑共同发挥作用,塑造了违法性的四种基本类型:无利害关系的违法,已尽合理注意的违法,未尽合理注意的违法和纯正的违法.虽然都属于国家赔偿意义上的违法,但只有后两种能够成为责任成立的基础.将过错要件独立出来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否定责任的成立,但否定责任成立未必需要过错要件.无利害关系的违法可以通过否定原告资格来否定责任的成立;已尽合理注意的违法往往发生在间接侵害行为的场合,
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以农户居住保障和宅基地流转放活为双重目标.宅基地使用权赋权扩能和用益物权属性纯化,符合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走向及权利塑造的法理逻辑.“三权分置”政策实现的重点在于确保农户不因农房或宅基地流转而丧失居住保障,应打破现行制度之宅基地使用权身份性和无期限性,确立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自动续期(以户内仍有本集体成员为前提),宅基地资格权可以重复行使之规则.资格权应属于集体成员权,承担着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届满后自动续期的制度功能,使用权应作为纯粹的用益物权.因应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变革
央地关系是在体制层面决定我国地方金融监管绩效的核心因素.央地分权、地方竞争及金融体制改革构成了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行为约束,也铸就了地方金融及其监管的日益成型.但央地双方对金融产业及其监管的差异性认知及诉求,在监管立法权分配、监管权责分配、问题金融组织处置、金融监管公共产品供给等层面的“央地关系失衡”,成为地方金融监管实践中诸多积弊的根由.应以“央地协同治理”作为地方金融监管法治建设的理念,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设专业委员会作为央地协同治理的实体组织,完善央地监管职能及具体监管权责的界定与分配,尤
大数据技术对法学研究而言在方法论上意味着什么?目前这仍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与之最相关的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法律实证研究.在中国法学界,法律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当下尚停留于有限的几种回归模型,数据收集依赖于研究者的社会资源,样本量止步于百千级.以上诸点不足有望通过大数据技术得到改观.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基本步骤是语料获取、语料转译为数据、数据清洗和数据分析,这种方法具有更多的数据获取渠道、更大的数据规模、更丰富的分析工具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关照不到个案、技术门槛高、模型解释性差等局限.不过,大数据技术在法学研究中的
量刑从宽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落点,当前认罪认罚案件存在控辩合意去协商化,法庭审理非实质化以及实体宽宥窄化的三重弊病,严重阻碍量刑从宽的实现.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从宽应当推进刑事一体化改革,在量刑合意机制方面应当赋予辩方量刑协商的启动权、规范量刑建议的协商性交涉和开放认罪量刑从宽答辩,在审判程序方面应当确立以量刑为主的庭审结构、规范认罪认罚量刑从宽的法庭调查和允许法院依职权调整明显不当的量刑建议,在实体供给配套方面应当理顺认罪认罚的量刑情节体系,分离认罪认罚与悔罪表现情节并拓宽认罪认罚的量刑从宽幅度.
责任认定格局失衡的显性顽疾和归责标准松动的隐性弊端两相结合,致使交通肇事罪的实务认定存在诸多不妥之处.以结果回避可能性为代表的传统风险审查体系,无法摆脱反证法则消极属性的桎梏,仅具有初步限缩范围的筛查功能.注意规范保护目的 理论对归责路径的规范塑造具有不可替代性.应当提炼出规范目的 并使之与结构各异的个案形态建立连结,勾勒出风险实现的路径,为现实因果流程提供积极的参照样本.具体而言,基于规范属性甄别且配合类型化的处理模式,通过规范分离逐步限缩审查范围,再以直接性目的 为筛选标准进行路径连结,进而在过失归责
通说认为,抢劫罪应符合"两个当场""足以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之特征.建立在通说基础之上的关于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强迫交易罪、抢夺罪等的区分标准,在审判实践中并未得到完全贯彻.我国刑法中抢劫罪的法定刑偏重,明显重于敲诈勒索罪及其他财产犯罪,抢夺罪、寻衅滋事罪事实上"分流"了部分抢劫行为,应进一步限制解释抢劫罪."两个当场""足以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使用暴力"等特征更多是认定抢劫罪的一种经验形态,不应成为认定抢劫罪的标准.以对被害人的控制界定抢劫罪的手段行为,会导致判断标准缺乏明确性,有违罪刑均衡.
表达权是一个容纳了"表达自由"之内核且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法表述.它既与"表达自由"具有学理上的关联,又在数字人权的时代背景下被嵌入了新的制度内涵.在理论上,表达权通过节制资本和立足于底线思维,扩展了"表达自由"的内涵,建构了数字人权时代的"新思想市场".在功能上,表达权满足了新的时代需求,有助于通过制定良法表达人民意志和通过善治实现人民意志.表达权的实现,需要国家在消极层面不干涉公民的合法表达,也需要国家在积极层面为公民的合法表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制度安排.其中既包括经由基础设施建设来打破"数字鸿沟",保
中断事由之起诉要件与程序法之起诉要件非采相同标准,起诉被不予受理、驳回或者申请撤诉、按撤诉处理,亦有可能构成中断事由.诉讼是否作出实体判决,对中断事由认定及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存在影响.第195条第4项新增兜底条款的意义在于,对司法解释扩张解释中断事由予以承认.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申请参与分配、申请实现担保物权、诉讼中的其他抗辩等情形,也应认定为中断事由.诉讼外请求和义务承认之中断时点是意思通知生效之日,重新计算时点是“中断时”;起诉之中断时点是“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重新计算时点是“有关程序终结
现代刑事诉讼以程序多元化的发展为具象与表征,具备不断满足与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功能与品性.刑事诉讼规范的刑事政策化,是从社会视角对刑事诉讼规范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论概括.刑事政策作为社会需求的系统表达,在社会与法律之间充当媒介,将目的理性灌输到刑事诉讼规范体系的构建与适用.刑事政策对我国刑事诉讼规范体系的影响,历经了政治主导、政策与法律分立与刑事政策化三个发展阶段,逐渐从外部的实体性影响发展成为内部的目的性与价值性指引,使得规范体系的构建愈发具有功能主义特性.刑事诉讼规范的刑事政策化,意味着政治力量不再非理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