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入口”:琉森湖畔卢塞恩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w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最后30年,奥黛丽·赫本都在被她称之为“和平之邸”的小屋里度过。每次在好莱坞结束五光十色的聚会,她都会第一时间搭乘飞机回到自己的小屋。
  这幢别致的小屋位于瑞士卢塞恩近郊、琉森湖畔,能令这位“坠入凡间的精灵”动心,自然有一番风情。有人曾如此描绘琉森湖:“如果有天堂,这里就是天堂的入口。”瑞士多湖,琉森湖是瑞士第四大湖,典型的冰川侵蚀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风景旖旎。整座湖泊被美丽的群山包围,大仲马不吝赞美:“琉森湖是世界上最美的蚌壳中的珍珠。”
  我们是在夏末秋初时令来到这里。那日,阳光充足,在游轮上担任导游的是一位像从亦舒小说里走出来的中国香港女孩。
  游轮沿琉森湖向东走,远远地能看到两个高高的尖塔圣莱奥德迦尔教堂。这座教堂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女孩说,每到五月,不少当地的新人会在此举办婚礼。走出教堂就是湖光山色,每一幅画面都自带滤镜。夕阳西下,游轮在波光粼粼的琉森湖上航行。女孩不无遗憾地说,若来得更早些,琉森湖上满是帆船,何等热闹。
  此地冬长夏短,因此阳光一出,本地人谁也不肯辜负一丝阳光。他们熟门熟路,开着小车再拖着房车去湖边安营扎寨,升起篝火,搬出躺椅,盖着薄毯喝着热可可,抬头远眺,巍峨险峻的皮拉图斯山似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一般。
  皮拉圖斯山是卢塞恩的门户和地标,以拥有世界最陡的齿轮登山列车和“皮拉图斯山金色环游”项目而成为世界级的景点。我们从琉森湖出发,舟行湖上,迎着微风欣赏两岸风光,一个半小时后登岸,再搭乘登山列车去往山顶。到达观景平台时,山顶已是白雪皑皑,山下卢塞恩市区和湖畔的风景就像静止的明信片,色彩分明。
  旧城内有数个广场,均以鹅卵石铺砌,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天鹅广场。湖边的天鹅和野鸭丝毫不惧人,合影单照都不怯场,走起路来摇摇摆摆,颇有主人翁的气场。广场上弥漫着馥郁的巧克力香气,名表、珠宝、美食店铺一间挨着一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两家百年钟表老店。
  穿过天鹅广场,沿路前行,直通卢塞恩古城内,周围人字形的小屋屋顶都被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岁月的悠长给这座城市留下不少人文景观:中世纪的教堂、塔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邸宅,以及百年老店,长街古巷,比比皆是。
  1821年由丹麦雕塑家雕刻在天然岩石上的狮子纪念碑是游人必看的景点。这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它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后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到此,将其誉为“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这评价也就在当地落个水响,若传到南边的意大利未免贻笑大方。更何况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尴尬,这座雕刻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护法国路易十六家族逃亡而牺牲的786名瑞士雇佣兵。
  当年,瑞士贫穷落后,许多男性迫于生计,只能到欧洲各国当雇佣兵。而正是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仅留下在梵蒂冈为天主教廷服务的近卫军作为忠勇的象征。
  两次世界大战令欧洲大陆的贵族们纷纷失了颜色,而瑞士却凭借中立国的便利,改换门庭。二战结束,发了战争财的美国军人志得意满地踏上了旧大陆,推开一扇见山面湖的窗,微风徐来,湛蓝如镜的湖面,挺拔幽深的杉林,雄伟峻峭的雪峰……如童话般的美景征服了这些财大气粗的新富,而锃亮的美钞也为这个小城带来了生气。
  在这里,上天造就的自然美与人工修饰的建筑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满足了人们对于天堂的幻想。
其他文献
安徒生有篇著名的童话叫《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讲的是一对乡下老夫妇唯一的财产是一匹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老頭子出门卖马,先是把马换成一头牛,接着又换成羊,又换成鹅,再换成了母鸡,最后竟然换了一麻袋烂苹果。这可是蠢人办蠢事,小时候读的时候,和故事中的两个英国人一样,觉得老头子回到家肯定要被老太婆抽一个大耳光。可没想到的是,他每讲自己的一次交易,老婆子都说他很棒:“没错,我亲爱的老头子做事永远是对的。
期刊
在传媒发达的西方国家,类似《实话实说》的脱口秀节目最大的话题来源无非是政治或者娱乐八卦,但在中国这两个话题都不可能放开谈。我看了几期《实话实说》,都是什么“我的收藏”“我的左手”之类的这种话题的“实话”又有多少价值呢?于是在《走进直播室》,我们整天找的也是诸如“城市公共厕所太少”“打折骗局”之类的话题。话题定下来后,得找三四个嘉宾上节目,然后我就根据邀请的人写台本:节目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谈什么
期刊
“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此前我一直在教你善良,此刻我要教你去拥有力量”“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下,这些高校毕业致辞迅速“出圈”并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年,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致辞以其“金句频出”的特色总能吸引一波流量,每到毕业季,致辞环节也几乎成了各高校师长们的一次“竞技”。“竞技”的背后是高校话语风格的嬗变,即教育者的树人情懷如何与当下多元的社会找到一个契合
期刊
读到《红楼梦》第六十五回,看到尤三姐说自己心仪已久的对象是柳湘莲时,我情不自禁地露出“姨母笑”。  这个结果有点令人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那尤三姐是何等人物?面对贾珍贾琏兄弟俩的轻薄,她立刻拉下脸,指着对方笑骂。这等果敢刚烈的女子,自然不甘被人摆布。  其实,我此前对尤氏姐妹的印象不算好。贾珍贾蓉父子俩与其任意调笑嬉戏,让人只觉她们轻浮随便。但越往后看,越觉尤三姐可爱可敬。尤三姐看出贾珍贾琏兄弟的
期刊
用耳朵阅读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手忙脚乱做家务的时候,被焦虑失眠折磨得痛不欲生时,走路、乘车、候机、等人,零星散碎的时间都是用耳朵阅读的好时光。  骨子里,我是守旧的老派人,喜欢纸质阅读的快感,喜欢书页散发出来的纸墨芬芳,喜欢翻书时“沙沙”有声的响动,喜欢纸质书拿在手里时踏实厚重的手感,喜欢睡前就着一盏小灯读几页再入眠。  最近两年,视力有所下降,看书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一日在
期刊
“我就想不明白你们(观众)为什么就好这一口?”,对于出现在《吐槽大会》中的“雪国列车”CP,脱口秀演员王建国表达了这样的疑问。其实作为当事人,以及在发出疑问之后随即又与李雪琴不断配合进行CP表演的他,心里应该明白,炒CP,对于所有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炒CP这件事,没法追溯到源头。按照当下的CP定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之无愧是CP巅峰。有了如此经典的CP组合,为何人们还热衷于
期刊
《扫黑·决战》在豆瓣上的评分不算高,这与它不是一部让人看了很爽的商业片有关。而无处不在的文艺元素,却是它让人觉得独特的根本原因。  《扫黑·决战》的导演是吕聿来,他因在顾长卫导演的《孔雀》中饰演弟弟这一角色而成名。由他来担任《扫黑·决战》这样一部电影的主创,决定了它不一样的气质。  我国的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取得了大快人心的成绩,如何用电影的形式,将其中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讲给观众听,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个
期刊
读中学的时候,我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她回答我说:“可以找个好工作。”我又问:“然后呢?”她说:“多赚一些钱。”问题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没有得到我满意的答案,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学习无法吸引我,因为“找个好工作,多赚一些钱”不能吸引我。好在我运气不错,后来还是顺顺利利地读了大学。  回想过去,我感慨地跟朋友说,按照今天的教学质量、竞争激烈程度,我们真的有可能考不上大学。再回到“我为什么要好
期刊
舆论场上,有关名校生另类职业选择的新闻,总能引发此起彼伏的社会热议,前有北大毕业生陆步轩选择卖猪肉“被嘲二十年”,后有清华女生求职“做保姆”被指浪费教育资源。  平心而论,出于日常社会经验,人们对清华北大等名校生的职业路径往往存在一定预期。而一旦与既有预期偏差较大,公众就会感到惊讶,也不免要好奇地问句“为什么”。说到底,还是新兴职业与传统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错位。  这些虽属正常现象,可就笔者观
期刊
刚上大学时,师兄岛子写过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抒情诗《我的爱》,激情澎湃的爱喷薄而出,在青春的眸子里,爱无处不在,似乎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条街道、每一段经历,甚至辽阔的远方、陌生的人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值得倾心去爱。年轻的爱,那样无边无际,那般无拘无束。仿佛不经意间,许多青春往事,便搁浅在了时光渐老的河流上。  早春三月的一个周末,我出差,来到一座小城,竟然在一家小饭馆邂逅了岛子。他正与两个诗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