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劳的征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字》中男女主人公逾越了社会规范,社会以表象—符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惩罚,同时无处不在的规训力量也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做出了各种限制,成功地打造出了驯顺的肉体。面对诸多巧妙而强大的惩罚机制和规训手段,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仍然吹响了抗争的号角,但是结局可悲,说明人类对于规训社会的抗争只能是一次次徒劳的征程。
  关键词:《红字》 规训  惩罚
   小说《红字》以17世纪中叶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清教社会统治下的悲情故事。清教主义认为严格执行戒律可以惩治社会上的各种弊病,这种治世原则使得政教合一的清教社会具有了强大的惩罚机制与规训力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规训与惩罚并存的社会。男女主人公阿瑟·丁梅斯代尔和海斯特·白兰逾越了社会规范,社会对他们进行了惩罚,这种惩罚看似仁慈,实际上是一种灵魂操控技术,它对人的折磨更加残酷无情,所取得的效果也更加显著。而无处不在的规训力量束缚了人类的原始激情,对人的行为规范做出了各种限制,成功地打造出驯顺的肉体。在规训社会如此周密的控制之下,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仍然吹响了抗争的号角,谱写出了人性的辉煌篇章。
  一
   女主人公海斯特一出场便被押上了牢房门前的刑台接受惩罚,并被要求在其有生之年胸前必须佩戴一个标志其罪行的红色A字。海斯特的孩子一出生就成为了通奸者的犯罪证据,并背负起私生子的骂名,这样的惩罚比流血更加残忍。而海斯特胸前闪着血色亮光的红字更是一个有效且长久的惩罚工具,它不仅强制海斯特承受终生的公开羞辱,时时提醒自己为犯过的罪行赎罪,也使她本人成为了警示和教化民众的活训条。这种犯罪符号被人们传播、接受,逐渐成为制止犯罪的公认话语,以抵制犯罪的诱惑。同时,红字拉长了对海斯特的惩罚时间,惩罚将伴随她终生。在别的受刑者身上,时间也许能帮助他们遗忘过去,但在海斯特这里时间却成为惩罚的操作者。这样的判决将海斯特的灵魂打入了一座无形的监狱,宣判她即日起将成为一名被终身监禁的囚犯,受到镇上每一个男人、女人及孩子的监视、隔离与斥责。对海斯特的惩罚远不止这些。在这个充满清规戒律的清教社会里,犯罪者想要博得民众的同情是很困难的,他们被视为魔鬼、视为被神秘的野蛮力量所俘获的怪物。刑台下旁观的民众一张张僵硬、阴郁、冷漠无情的脸针一般地刺痛着海斯特的灵魂。同为受男权社会压制的女人们,本应在情感上给予她以怜悯,却从口中道出比冷酷的政府当局更狠毒的判决。而那些单纯、天真的孩子们也诅咒她,从心底蔑视她。最可怕的是,她的前夫齐灵渥斯——这位最严厉的法官也出现在了人群中,他集学者、医生、丈夫多种强势权力于一身,让海斯特浑身战栗。在上帝面前的自我怀疑也时时执行着惩罚的职责,啮噬着这位年轻母亲的心。这众多的法官、执行者给海斯特压上了惩罚的重荷,需要她鼓足心中的全部力量去承载,对肉体的仁慈背后是对灵魂持久而残酷的折磨。
   红字作为惩罚的工具,在海斯特的身上是公开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在丁梅斯代尔那里却隐而不露,因为他是统治阶层的一员,是惩罚机器上的一个重要齿轮,红字暗刻在他的心上,随其心跳而流血、阵痛。实施这一惩罚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牧师本人。牧师如圣徒般最忠诚于上帝,在面对自己的原始激情时不知所措、万分恐慌。他原以为能够登上圣洁的巅峰,却在半途滑到了谷底,他是罪人却不敢承认,内疚、迷茫和忏悔灼烧着他的灵魂。他无法将这种情绪向外释放,因此只能折磨自己。这种自选的折磨比海斯特的公开受训更加血腥,更可悲的是,牧师认为密室里的惩罚根本无法得到上帝的宽恕,对他来说这种惩罚虽出于自愿但却无用。丁梅斯代尔不仅受到了灵魂上的自我惩罚,失去了做丈夫、父亲、甚至一位合格牧师的权利,而且还有一个隐形的审判者和施行者齐灵渥斯一直埋伏在他的身边。齐灵渥斯直指牧师灵魂的致命污点——深藏的红字,使牧师一刻不停地接受惩罚,而不给他留有半点喘息的机会。齐灵渥斯不时压迫和挑动牧师那根极其敏感的神经,不停地消耗着牧师灵魂的动力,将牧师逼至疯狂的边缘。在这场男人对男人,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审判与惩罚中,牧师没有丝毫抵抗的勇气与力量,他甚至根本看不清自己的对手。惩罚不仅限制了罪犯眼下的行为,而且控制了罪犯将来的生活,其目的是要惩罚得更有效些,并且更深地嵌入整个社会运转机制中。
  二
   牧师丁梅斯代尔像所有其他清教徒一样用宗教信条来指导自己的一切行为,依据宗教教义来获得自己的身份,构建自己的主体意识。“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意象画面,一种有利于各种幻觉和谵妄的太虚幻境。”在这里,上帝拥有一种持久的、无所不在的监视力量。信徒们处在一个庞大的监视领域中,他们看不到上帝的面孔,却时刻能够感受到他的凝视与威严。他们的灵魂在上帝的密切监视下,时常进行着一种极端严格的自我规范和检查,一旦犯下过错便毫不留情地施行各种苦刑来惩罚自己。这就是规训中最隐秘而有效的方式——自我规训,它使得所有的规训力量在人的灵魂中无时无刻地自行运转。牧师身份在清教社会是居首位的,所以丁梅斯代尔只得承受规训力量的最为严厉的束缚。规训力量在丁梅斯代尔的身上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甚至将他打造成了一个二位一体的形象:他既是规训力量的受施者又是它的施行者。广大的教徒如饥似渴地倾听着他的布道,虔诚地接受他的规训,心甘情愿地随他走入上帝的监视圈,连具有反抗精神的海斯特都为这天使般的声音而心醉神迷,不禁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他。海斯特追随着牧师默默地接受了红字,她说:“红字已经使我皈依了真理……那真理如熨帖一般火热,深深地烙进了我的灵魂”。这里的真理自然也是宗教规训力量的产物,它给予海斯特以承受清教社会对她惩罚的勇气,支持着她进行严酷的赎罪行为。
   然而海斯特是规训社会中的危险分子,对她的规训单单依靠宗教的自我规训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的规训手段。首先是隔离,对于被隔离者海斯特来说,最痛苦的是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它与忏悔、自我怀疑相依为伴,互相滋养。越是孤独,越容易磨平她性格的棱角,使她失去抗争的斗志,这是一种施用在灵魂上的深度征服手段。其次,海斯特还要接受来自民众的层级监视。在民众的眼里,海斯特是一个通奸者,是情欲的邪恶化身,他们在对其施行隔离的同时也投去了监视的目光,关注着海斯特的一举一动,形成了一个个遍布全镇的监视站。另外,在象征着规训力量的总督大厅里,海斯特还接受了来自统治阶层的检查和规范化裁决。他们通过检测珠儿是否具备应有的基督徒教养,来检查海斯特能否做一名称职的母亲,并根据他们的意志做出相应的裁决。他们决定由丁梅斯代尔按时考核珠儿《教义问答手册》,要求十户长送她上学校和做礼拜以接受清教社会的规训,同时还看似仁慈地把珠儿留在了海斯特的身边。其实,这其中包含着险恶的用意,即把珠儿作为活生生的规训工具,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海斯特本人也成为了一个有力的规训符号:人们一看到她便能产生抵制犯罪的意识,从而不自觉地接受了规训。    《红字》中到处充斥着规训的力量,它采取持久、连续的统治方式,通过控制思想来征服个体,使其产生服务于权力的惯性思维,将受训者打造成驯顺的肉体。在它的作用下,牧师将自己对上帝的所有崇高情感都转化成了折磨自己灵魂的工具;海斯特剥除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女性柔情和秉性,只留一张大理石般冰冷的面孔,毫无怨尤地接受社会对她的不公;而那些过分虔诚的信徒们,即使听到丁梅斯代尔用最高亢的声音咒骂自己,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们对这位牧师的盲目崇拜。在规训力量的控制下,小说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展示出了驯顺肉体的特征,他们人性中的激情都渐渐消失殆尽。
  三
   无处不在而又无比强大的规训力量将海斯特心中原本异常强烈的激情统统围困,但她天生具有抗争的勇气,整整七年时间里她一直徘徊在道德的荒野中,歧视和羞辱使她愈发坚强,欲望与激情在她的心中睡去,但从未消失。在牧师夜游的那一晚,齐灵渥斯的丑恶嘴脸与丁梅斯代尔几近崩溃的精神状态使海斯特终于看清了这种惩罚的极端残忍的本质。规训社会的虚伪面具终掩不住人性的激情,她那尘封已久的斗志被瞬间唤醒,她要像野玫瑰花一样自由地绽放。海斯特随即打破了与前夫齐灵渥斯定下的邪恶约定,她挣脱了男权和婚姻对女性的束缚,挺身而出勇敢地向深困在规训社会里的丁梅斯代尔伸出了解救之手。海斯特给丁梅斯代尔早已腐朽的灵魂注入了反抗的力量,拼尽全力帮助他走出规训与惩罚的圈套。丁梅斯代尔被驯顺的肉体里也有激情的一面,是他对自由、对爱的欲求。他禁不住想把往日那倍受折磨的狼狈自我抛弃,去找寻一片未被基督教教化的,尚无法律约束的荒原,以使自己富有激情的灵魂得以呼吸久违了的自由空气。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抗争激情为他们在乌云蔽日的规训社会里赢得了希望的光芒,以此温暖彼此那颗曾经心灰意冷的心。
   然而当丁梅斯代尔在人性的驱使下想要做出种种逾越社会规范的疯狂之举时,一股强大的力量阻止了他。那是由驯顺的肉体发出的惯性力量,受控于在教徒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它们又开始发挥无边的威力了。在那个盛大的宗教仪式上,牧师显示出了他从未有过的充沛精力,而布道一结束,他脸上的红光立刻褪去,似乎身上所有的精力都被榨干了。宗教是支持他活下去的全部力量,做一名规训民众的神圣牧师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只有在规训的社会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地位越高越有用武之地。丁梅斯代尔无处可逃,他本身就是规训与惩罚机制的中心枢纽,在规训社会里他逃向哪条路都将是死胡同。丁梅斯代尔以殉道的方式彻底完成了对自己的惩罚,他成为了规训社会的牺牲品,同时也行使了一次最有力的规训力量:刑台下的民众通过牧师胸前血淋淋的红字,再一次被规训与惩罚的力量所震慑;当丁梅斯代尔临死颤抖地说:“别做声,海斯特,别做声!……法律我们破坏了!……我怕!我怕啊!”,海斯特也彻底屈服了。故事最后海斯特重返小镇就是受到了规训力量的定位控制,也正是她最终被驯顺并主动接受惩罚的有力证明;连最具有野性,最无视法律的珠儿也在她父亲最后的一吻中接受了规训。自我的规训困住了丁梅斯代尔,外部的力量制服了海斯特,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被巨大的规训力量和惩罚机制轻而易举地摧毁了。
   至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拥有强大规训力量与惩罚机制的清教社会,编织出一张高效而有序的无形巨网。每个受驯的个体既被其牢牢束缚,又不由自主地参与对它的维护,使它愈来愈趋向完美,变得密不透风、毫无破绽。在《红字》中,霍桑虽然抨击了这种规训社会的虚伪性和严酷性,却还是为小说留下了一个充满道德与宗教训诫意味的结尾。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命运正是霍桑的思想矛盾性的体现,他们在发现社会弊端的同时又无法摆脱规训的陷阱,恰恰是这种内在的双重性反映出了人类的普遍经验:在惩罚机制与规训力量的强压下,人性中的战斗意识被不断激起,却又不得不屈服于这无法撼动的统治模式,人类对于规训社会的抗争只能是一次次徒劳的征程。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福柯,刘北城、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7年版。
  [2] 霍桑,胡允桓译:《红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于海,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信息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服装设计风格多样化,服装风格的流变必将引起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服装结构设计手法的变化。本文透过结构主义的源起,梳理结构主义服装的系统性,探寻现代语境下结构主义服装的结构手法、解构手法、无结构手法,从时代背景的视角分析结构主义服装流变的现代语境,对结构主义手法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结构主义服装 结构手法 解构手法 无结构手法 服
期刊
摘要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导致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消失,所以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刻不容缓,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采取行之有效地保护措施,切实做好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关键词:广西 民族服饰 变迁 保护 传承  引言  广西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有非常多的少数民族,由
期刊
摘要 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极具学术内涵的重要诗学范畴。白先勇以反讽的思维方式,运用“直接矛盾式反讽”方法,通过今与昔、理想与现实、灵与肉、永远与死亡的错位关系解读百态人生、探索生命意义,建构起充满复杂内蕴的反讽叙事范式。小说文本不仅具有语言层面的修辞反讽,更体现出厚重深刻的存在意义上的哲学反讽精神。  关键词:白先勇 小说 反讽   白先勇以其浓厚的情感色彩、深刻的生命体验、独特的个性魅
期刊
摘要 《白鹿原》流露出叙述者一定的性别偏见,本文将从男性意识中的女性地位、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叙述者对性与道德关系的处理三个方面来剖析小说中的男权文化意识。  关键词:《白鹿原》 中国男权文化 女性地位 文化   一 男性意识中的女性地位   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程度,其中一个指标便是女性解放的程度,抑或说是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平等、和谐度。中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了现代转型,但是在白鹿原一样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河西走廊石窟寺与墓室壁画的影像分析,确定河西走廊一带地域建筑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坞堡”,以及丝绸之路西域与河西地域民居文化在地域建筑交融中的体现,研究目的在于追溯河西丝绸之路段,地域民居建筑保护的文化延伸,有利于地方物质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河西走廊 壁画 地域民居  河西走廊沿线石窟寺遗存丰厚,尤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隋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达到高峰。作为
期刊
摘要 鲁迅凭借极具先锋性的《故事新编》一书,通过对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运用新历史主义、陌生化书写、戏拟和反讽等多种艺术手法,着眼于他对生命本身的深刻体验和对改造国民精神的深切愿望,将现代主义小说推上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故事新编》以其叛逆性、独创性、时空性,引起了学术界对其超越个体价值的普遍性意义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典型文章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剖析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内聚焦是指热奈特划分的聚焦类型之一,在内聚焦叙事中,叙述者就是人物。本文分析门罗的短篇小说《播弄》中的内聚焦叙事,指出这种叙事模式使得女性经验得以言说,人物内心的秘密花园得以展示。  关键词:《播弄》 内聚焦 可靠叙述   聚焦,是指叙事时采用的眼光或视点,也就是关于“谁看”的问题。叙述学家们对于“谁看”的术语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视点、叙述视角、叙述情境、叙述样式、叙述焦点等。热奈特
期刊
摘要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著名作家,很多评论者都折服于他非凡的文学禀赋,甚至称他为“天才”,但同时他也是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集《长路难行》被看作是厄普代克擅长的婚姻小说之一,探讨的主题是家庭婚姻问题。厄普代克通过这一系列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婚姻的种种窘境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战后美国社会的变迁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家庭婚姻危机及其形成原因,还讨论了婚姻生活反映的
期刊
摘要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既有道德欠缺、人格不完善的一面,也有孤独地追寻着内心梦想的理想主义者的一面。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欧洲保守精神与美国式现实生活两种维度的冲突。通过对亨伯特性格特征与命运的分析,纳博科夫的精神世界也就清楚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内心世界   作为一名早年就开始流亡生活的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与母语的隔绝。
期刊
摘要 20世纪美国黑人文坛的重要作家理查德·赖特作品以自然主义风格见长,但是在其短篇小说中,作者在秉承其一贯的自然主义风格的同时,在刻画人物心理、运用象征技巧以及对时空体的处理上,又都表现出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短篇小说《即将成人》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入手,结合黑人社会历史研究视角,解析赖特短篇小说艺术风格背后的民族主题。  关键词:理查德·赖特 短篇小说 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民族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