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熙可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酸性水果出口加工商,其中柑橘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到45%,在英国占到75%。熙可集团创始人兼CEO朱演铭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自豪地说:“国内的柑橘是我们一手做出来的。”
据朱演铭介绍,20年前中国柑橘在全球市场所占的比例只有5%,西班牙占了85%,另外10%来自日本和其他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人发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西班牙,于是把柑橘加工技术传入中国,但那时中国柑橘占全球的市场份额很小。20世纪90年代,熙可进入柑橘加工业,并出口到美欧、日本等市场。中国柑橘最近10年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85%,而日本保留在5%,西班牙也只有5%~6%。
其实,熙可不仅仅做柑橘,还做其他水果,比如生产高附加值的蓝莓,在泰国建立菠萝加工厂,还把黄桃等落叶类水果的标准从美国、欧洲引进到中国等。目前熙可在中国规划了五大农业基地:在湖南、重庆、江西做柑橘,在安徽做黄桃等落叶类水果,在山东青岛做蓝莓等莓类产品。其中湖南的柑橘园规模较大,有3万多亩,四五年前种植的1万多亩目前已出果。
但成立于1996年的熙可最初并没有涉足农业投资,而是一家货运代理及物流公司,后又成长为一家涉及食品、农业、园艺产品、医疗设备等的多元化公司。目前熙可在国内外有19家分公司、8家下属工厂,在全球拥有10000多名员工。2001年,熙可开始全力以赴进军农业,并专注于水果领域。熙可为什么会选择农业投资?朱演铭说,当初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是小农经济,食品安全体系在数以百万计散落的小农户中难以贯彻实施,若食品安全不能保障,这对企业来说是重创。
朱演铭坦言,农业投资不同于其他工业投资,各类风险丛生,一旦对位有误,大方向就出错,由此就可能前功尽弃。那熙可是如何规避农业投资中的风险问题的呢?
投资理念对位
“我觉得最难的投资就是农业投资,因为农业是长线投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做前期调研,包括地域、土壤、气候、品种等。”朱演铭说:“因此,农业投资要耐得住性子,真的要像老农那样耐着性子去做,否则就会出问题。”
比如种植水果,产果要四到五年后,这过程中有很大风险。四年内怎么考核管理?这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因此,投资回报就不能简单算四年、五年了,因为四年、五年还没有产果,而是30年到50年才能看到是否有很好的回报。这种长线投入,风险就比较难管理。基于此,熙可花了六七年时间,在国内30多个地方进行研究,最后才完成布局规划。
朱演铭说,农业投资还面临一大问题,金融无法下乡,企业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自有资金。虽然政府有政策支持,但那是短期的,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着政府补贴的话,那是做不长的。你要完全靠政策来帮你融资,那你押宝押错了。如果这样,只能说你是在投机取巧,你不能进入农业,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熙可多年来就是依靠自有资金不断投入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
现在很多PE、VC等都往农业领域投资,试图掘得农业产业中的一桶金。但朱演铭说:“我觉得他们都是在炒作,因为大家不懂,糊里糊涂就像炒股票一样,把农业概念炒起來,并把农业股上市,把小户的钱圈进去了,但最后倒霉的还是投资者。”
熙可也是一家投资公司,做农业投资的团队有几百人,而一般的PE公司五六个人搞一支基金就开始做农业投资,他们通常是将资金投入一个企业后就定期关注其财务报表。而熙可不是仅仅投入资金,而且是数百人的团队参与,通过输入市场、营运、精益农业等先进理念,将技术和管理嵌入到被投资的项目或公司营运团队中,帮助和支持他们规避风险,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朱演铭说:“农业项目投资尤其需要监管和支持,帮助项目团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这类企业的农商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较落后,而且农业投资周期长,短期盈利很难,风险很大。小型的PE公司很难做到这点。”
投资模式对位
基于农业投资的特殊性,以及各地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不同,种植品种和当地土壤条件不同,土地的地形地貌不同,熙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样化的投资模式。
据朱演铭介绍,熙可目前主要采用了三种投资模式:
一是自种模式,即把土地流转过来后,熙可自己种植和经营管控,产品出口或者加工出口。比如,在安徽黄桃种植基地,由于黄桃生长的土地是平整的,可以采用大农业的机械化方式来运作,因此熙可选择了自种模式来投资和经营。
二是返租倒包模式,即先把土地租赁过来,把果园建起来,然后把它分成若干小块,再把它返租给农户,并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等培训,且保证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比如,在湖南和重庆的柑橘种植,由于当地地势的高低不平,需要大量农民去种植,所以熙可采取了返租倒包的形式。
三是合作社模式,即跟农户合作经营,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熙可出技术、品种,并负责运作市场,收购农户的产品。不同地区农民的农业经营意识以及当地文化、习惯的差异,所以熙可有时候需要采取合作社模式,因为当地农民更愿意接受这种合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投资环境复杂,只采用一种投资方式没法做,所以熙可通常会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投资方式因地制宜,可能采取三种或者其中两种投资模式同时进行。
订单化的产业链对位
与一般的纯投资公司只做投资而不涉足具体运营不同,熙可的农业投资立足于农业产业化运作。熙可将自己定位为全产业链公司,从投资,到选种、育种、肥料、农药,到耕种、种植、采收,再到物流运输、工厂加工,最后到进入市场做营销,熙可涉足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熙可的农业运作就是结合全产业链进行的,以确保各环节对位。比如,品种对位没做好,一旦种下去,四五年后发现错了就来不及了。
在全产业链运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订单进行种植。朱演铭认为,做农业第一要务是市场能够稳定,如果市场不稳定,就不能投资农业,否则一定会输。基于此,熙可的运作模式是对订单进行运作,即订单对位:根据订单进行生产,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行出口,进行市场供应。 “在种植之前,我们就已经获得了订单,并确保果园在未来30年中种植出来的水果都有市场,这样确保我们种出来的东西能卖掉。但种的东西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产出,这就是农业投资的复杂所在。”比如,在安徽15万亩的黄桃种植基地,每年产量有30~40万吨。对于这些黄桃产品,熙可都有订单的。朱演铭说:“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我们都坚守这条发展之路。在行业中,这是别的企业几乎无法做到的地方。”
“其实,这也是一个全供应链的概念。” 朱演铭强调,全供应链管理是要确保做对事。比如,使用的肥料和农药是安全过关的,符合各国进口的标准,并且不能破坏土壤。从上游的农产品种植一直延伸到下游的食品产品,都需要用全供应链的管理意识去统筹监管,而不是仅仅关注上游农业种植的部分。
但在产业链运作过程中,熙可并不是什么都自己做,而是找到一些大农户等农业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朱演铭说:“我们既是投资者,也是方案提供者,是一家管理型公司,靠输出管理、技术来运作,有部分是通过合作合资或特许经营方式进行运作的。”
在最初15年里,熙可采取的B2B运营模式中也是要求合作伙伴对位。目前,熙可的主要市场在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东南亚,中国市场相对较小。熙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跟全球市场中数一数二的品牌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由于中国市场的机遇越来越突出,因此熙可2012年开始将加大投入力度。
熙可采取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全球收购业内品牌。据朱演铭介绍,2011年熙可在欧洲、美国分别收购了当地做水果加工和果汁的一个知名品牌,其中熙可在欧洲收购的公司中占75%股份,在美国收购的公司中占51%股份。熙可借助他们可以在欧洲、美洲进一步拓展市场。同时,熙可借此平衡了在中国生产出口与当地生产的比例,这样更有利于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并对当地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回应。
为更好地对位市场需求,熙可现在将B2B延伸到B2C市场。朱演铭说:“最近七八年我们开始研究如何进入B2C市场,这等于我们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未来五年我们还会在美国和欧洲收购业内的品牌。”在上海,熙可嘗试在终端开设以新鲜水果、蔬菜和甜品为基础的十二果芬连锁店,目前已开了4个店。但他强调,开设连锁店不是熙可的发展方向,只是想通过它快速了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以对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负责,确保他们的投资过程安全。尽管店铺目前是赚钱的,但不适合熙可全力运作,因为从投入和产出比来说是不合算的。
另外,为适应大农业发展需要,朱演铭透露,熙可在未来五年内投资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以科技引领的现代化大农业,并面对全球市场;二是投资有机农业,面对高端市场,比如在安徽、重庆建立有机农业园。
据朱演铭介绍,20年前中国柑橘在全球市场所占的比例只有5%,西班牙占了85%,另外10%来自日本和其他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人发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西班牙,于是把柑橘加工技术传入中国,但那时中国柑橘占全球的市场份额很小。20世纪90年代,熙可进入柑橘加工业,并出口到美欧、日本等市场。中国柑橘最近10年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85%,而日本保留在5%,西班牙也只有5%~6%。
其实,熙可不仅仅做柑橘,还做其他水果,比如生产高附加值的蓝莓,在泰国建立菠萝加工厂,还把黄桃等落叶类水果的标准从美国、欧洲引进到中国等。目前熙可在中国规划了五大农业基地:在湖南、重庆、江西做柑橘,在安徽做黄桃等落叶类水果,在山东青岛做蓝莓等莓类产品。其中湖南的柑橘园规模较大,有3万多亩,四五年前种植的1万多亩目前已出果。
但成立于1996年的熙可最初并没有涉足农业投资,而是一家货运代理及物流公司,后又成长为一家涉及食品、农业、园艺产品、医疗设备等的多元化公司。目前熙可在国内外有19家分公司、8家下属工厂,在全球拥有10000多名员工。2001年,熙可开始全力以赴进军农业,并专注于水果领域。熙可为什么会选择农业投资?朱演铭说,当初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是小农经济,食品安全体系在数以百万计散落的小农户中难以贯彻实施,若食品安全不能保障,这对企业来说是重创。
朱演铭坦言,农业投资不同于其他工业投资,各类风险丛生,一旦对位有误,大方向就出错,由此就可能前功尽弃。那熙可是如何规避农业投资中的风险问题的呢?
投资理念对位
“我觉得最难的投资就是农业投资,因为农业是长线投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做前期调研,包括地域、土壤、气候、品种等。”朱演铭说:“因此,农业投资要耐得住性子,真的要像老农那样耐着性子去做,否则就会出问题。”
比如种植水果,产果要四到五年后,这过程中有很大风险。四年内怎么考核管理?这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因此,投资回报就不能简单算四年、五年了,因为四年、五年还没有产果,而是30年到50年才能看到是否有很好的回报。这种长线投入,风险就比较难管理。基于此,熙可花了六七年时间,在国内30多个地方进行研究,最后才完成布局规划。
朱演铭说,农业投资还面临一大问题,金融无法下乡,企业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自有资金。虽然政府有政策支持,但那是短期的,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着政府补贴的话,那是做不长的。你要完全靠政策来帮你融资,那你押宝押错了。如果这样,只能说你是在投机取巧,你不能进入农业,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熙可多年来就是依靠自有资金不断投入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
现在很多PE、VC等都往农业领域投资,试图掘得农业产业中的一桶金。但朱演铭说:“我觉得他们都是在炒作,因为大家不懂,糊里糊涂就像炒股票一样,把农业概念炒起來,并把农业股上市,把小户的钱圈进去了,但最后倒霉的还是投资者。”
熙可也是一家投资公司,做农业投资的团队有几百人,而一般的PE公司五六个人搞一支基金就开始做农业投资,他们通常是将资金投入一个企业后就定期关注其财务报表。而熙可不是仅仅投入资金,而且是数百人的团队参与,通过输入市场、营运、精益农业等先进理念,将技术和管理嵌入到被投资的项目或公司营运团队中,帮助和支持他们规避风险,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朱演铭说:“农业项目投资尤其需要监管和支持,帮助项目团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这类企业的农商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较落后,而且农业投资周期长,短期盈利很难,风险很大。小型的PE公司很难做到这点。”
投资模式对位
基于农业投资的特殊性,以及各地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不同,种植品种和当地土壤条件不同,土地的地形地貌不同,熙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样化的投资模式。
据朱演铭介绍,熙可目前主要采用了三种投资模式:
一是自种模式,即把土地流转过来后,熙可自己种植和经营管控,产品出口或者加工出口。比如,在安徽黄桃种植基地,由于黄桃生长的土地是平整的,可以采用大农业的机械化方式来运作,因此熙可选择了自种模式来投资和经营。
二是返租倒包模式,即先把土地租赁过来,把果园建起来,然后把它分成若干小块,再把它返租给农户,并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等培训,且保证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比如,在湖南和重庆的柑橘种植,由于当地地势的高低不平,需要大量农民去种植,所以熙可采取了返租倒包的形式。
三是合作社模式,即跟农户合作经营,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熙可出技术、品种,并负责运作市场,收购农户的产品。不同地区农民的农业经营意识以及当地文化、习惯的差异,所以熙可有时候需要采取合作社模式,因为当地农民更愿意接受这种合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投资环境复杂,只采用一种投资方式没法做,所以熙可通常会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投资方式因地制宜,可能采取三种或者其中两种投资模式同时进行。
订单化的产业链对位
与一般的纯投资公司只做投资而不涉足具体运营不同,熙可的农业投资立足于农业产业化运作。熙可将自己定位为全产业链公司,从投资,到选种、育种、肥料、农药,到耕种、种植、采收,再到物流运输、工厂加工,最后到进入市场做营销,熙可涉足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熙可的农业运作就是结合全产业链进行的,以确保各环节对位。比如,品种对位没做好,一旦种下去,四五年后发现错了就来不及了。
在全产业链运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订单进行种植。朱演铭认为,做农业第一要务是市场能够稳定,如果市场不稳定,就不能投资农业,否则一定会输。基于此,熙可的运作模式是对订单进行运作,即订单对位:根据订单进行生产,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行出口,进行市场供应。 “在种植之前,我们就已经获得了订单,并确保果园在未来30年中种植出来的水果都有市场,这样确保我们种出来的东西能卖掉。但种的东西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产出,这就是农业投资的复杂所在。”比如,在安徽15万亩的黄桃种植基地,每年产量有30~40万吨。对于这些黄桃产品,熙可都有订单的。朱演铭说:“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我们都坚守这条发展之路。在行业中,这是别的企业几乎无法做到的地方。”
“其实,这也是一个全供应链的概念。” 朱演铭强调,全供应链管理是要确保做对事。比如,使用的肥料和农药是安全过关的,符合各国进口的标准,并且不能破坏土壤。从上游的农产品种植一直延伸到下游的食品产品,都需要用全供应链的管理意识去统筹监管,而不是仅仅关注上游农业种植的部分。
但在产业链运作过程中,熙可并不是什么都自己做,而是找到一些大农户等农业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朱演铭说:“我们既是投资者,也是方案提供者,是一家管理型公司,靠输出管理、技术来运作,有部分是通过合作合资或特许经营方式进行运作的。”
在最初15年里,熙可采取的B2B运营模式中也是要求合作伙伴对位。目前,熙可的主要市场在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东南亚,中国市场相对较小。熙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跟全球市场中数一数二的品牌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由于中国市场的机遇越来越突出,因此熙可2012年开始将加大投入力度。
熙可采取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全球收购业内品牌。据朱演铭介绍,2011年熙可在欧洲、美国分别收购了当地做水果加工和果汁的一个知名品牌,其中熙可在欧洲收购的公司中占75%股份,在美国收购的公司中占51%股份。熙可借助他们可以在欧洲、美洲进一步拓展市场。同时,熙可借此平衡了在中国生产出口与当地生产的比例,这样更有利于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并对当地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回应。
为更好地对位市场需求,熙可现在将B2B延伸到B2C市场。朱演铭说:“最近七八年我们开始研究如何进入B2C市场,这等于我们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未来五年我们还会在美国和欧洲收购业内的品牌。”在上海,熙可嘗试在终端开设以新鲜水果、蔬菜和甜品为基础的十二果芬连锁店,目前已开了4个店。但他强调,开设连锁店不是熙可的发展方向,只是想通过它快速了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以对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负责,确保他们的投资过程安全。尽管店铺目前是赚钱的,但不适合熙可全力运作,因为从投入和产出比来说是不合算的。
另外,为适应大农业发展需要,朱演铭透露,熙可在未来五年内投资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以科技引领的现代化大农业,并面对全球市场;二是投资有机农业,面对高端市场,比如在安徽、重庆建立有机农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