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塑造与形成美感的审美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建立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由于主观上的求进意识不足和客观上的个人能力差异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美感不足,甚至是明显缺失,自然也就没有达到通过富有美感的教学来促使学生形成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的目的。因此,音乐教师须努力提升教学中的美感。本文依据学科特性,从四个方面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美感要素及提升策略做了相关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教学美感;提升要素;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教学演示;教学节奏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密切相连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教师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日常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音乐为最根本的媒介,对学生实施音乐审美教育。而学生正是在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深刻的感染和深入的熏陶,进而激发情感、放飞思想,大胆自信地与参与交流和展示。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逐步塑造和形成美感的审美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建立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美感不仅不可缺失,而且非常重要。所谓美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它是人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人的个体之间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本文所指教学美感,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时,应具有良好美感意识和表现美感的能力,通过富有美感的教学活动来充分展现艺术内容美、人格魅力美,积极影响学生意识、情感活动的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美妙的、身心愉悦的感官享受,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调动学生主体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学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教育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主观上的求进意识不足和客观上的个人能力差异等原因,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美感不足,甚至是明显缺失,自然也就不能达到通过富有美感的教学来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的目的。许多音乐教师尽管曾经过高等院校期间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在职教学培训,但由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独特的课程性质,对教师教学中的美感意识与表现能力有着更多且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提升教学中的美感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能合理把握好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教学演示、教学节奏四大要素,就一定能有效展现学科的特质与教师的魅力,在音乐教学的美好时空里做好一名“美”的使者。下面是我对相关要素及提升策略的粗浅看法及建议。
一、重視教学情境之美,营造美的氛围
情境,就是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的教学环境。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在《初中音乐教学策略》一书中指出,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往往将情境创设片面理解成环境的创设。由此情境创设手段不仅直白、单一、片段化,尤其创设过程中缺乏了情感的依托。例如我曾经观摩的小学音乐五年级《外婆的澎湖湾》一课,教师收集、播放了许多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澎湖湾的美丽景色和地理位置,却忽视了以“追忆美好童年,怀念往日亲情”为切入口和情感陶冶的基点来加以更为合理地引导和处理。由于缺乏内涵和情感的依托,该教师显然是为创设而创设,情境之美自然就得不到更好地体现了。
作为音乐教师,应正确理解教学情境美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为情感美,二为环境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情境的创设或营造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它让学生在美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既有效获得了音乐文化知识,又得到了情感上的陶冶。并且,情境创设作为教学的策略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它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润、教育作用。教学情境的营造元素和手段非常丰富,但必须合理地整合运用。要营造效果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可以合理融合语言描绘、音乐渲染、实物演示、音画再现、美术作品赏析以及多媒体技术运用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通过教师对音、形、情融于一体的美的氛围的有效营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入情入境,缩短教学中的师生距离,促进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展开深入有效的精神交流。
二、展现教学语言之美,塑造美的情趣
语言之美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的运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言为心声,音为心语,优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无疑使教学过程更有艺术魅力,更有美的情趣。音乐课在强调和体现音乐学科特性的同时,同样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甚至,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艺术教师,更要锤炼和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使音乐课堂更富有艺术气质。课堂上,音乐教师要通过富有美感的语言,努力塑造美的情趣。平时,从我所听的音乐课上可以见到以下情况:讲话字不正、腔不圆者有之,语言干巴直白、语汇枯燥者有之,语言表达不准确精炼者有之,语调平铺直叙、毫无情感可言者有之,过分依赖教参用语分析作品者有之……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语言方面的美感。
1.字正腔圆,音色润美。要注重发音规范、音色润美、刚柔相济、字正腔圆。它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官享受,而且对学生语言习惯的培养和歌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都大有益处。
2.语言组织准确精练。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就要求语言组织必须用词精炼,指向明确,分寸适度,表达自然。切记避免随意发挥,浪费教学时间。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各个教学环节的导入、衔接、过渡、铺垫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和练习。
3.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同一个语言文本,通过两位语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老师口头表达,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不一样。究其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不够生动形象。作为音乐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文本、语调、语速及节奏要随内容来确定情感基调,并随情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时而昂扬激动,时而柔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还可以适当借助表情、肢体等一些看似无声胜似有声的语言,使语言的表达过程更有艺术的张力。 4.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课堂评价语言因教师对课堂生成情况进行评价而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瞬时、即兴、即时、即地的评价。它的语言效果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也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在课堂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发挥语言评价的正向价值,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②用丰富多样的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③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调节好课堂学习气氛。
三、提升教学演示之美,创造美的音乐
教学演示,此处专指教师在教学中的声乐演唱、即兴弹唱、乐器演奏、舞蹈及其他形式的示范性表演与展示。现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海量且便捷的音乐素材与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视听世界。然而,我们在许多听课活动中发现,由于音响器材自身的声音质量以及选用的资源质量等原因,学生往往听得不够真切,因此反应总也平平。相反,一些高质量的教师现场示范,总能获得学生由衷的阵阵掌声。可见,这种原汁原味的现场演示,既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也让学生享受了一味无距离的音乐“点心”,因此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究其原因,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直面美感的机会,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征服了“观众”,成为他们仰慕的对象,提升了教师的魅力和形象,无疑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教师的演示是对原有作品的二度演绎,是在创造新的、具有自己想法与情感体验的音乐作品。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演示创造美的音乐,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不可否认,当前越来越多的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范唱、范奏已逐渐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难得一见的教学示范,显示了一线教师对某些专业技能的疏于练习或是能力、素养欠缺的问题。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仅要充分肯定教师演示的价值与意义,更要提倡: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教师的亲身演示,而且要尽力提升教学演示之美。要通过演示二度创造美的音乐,朴素、直观而有效地让学生直面美、欣赏美、感悟美,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由教师演示的内容或素材其实是非常宽泛的,如声乐表演、即兴弹唱、才艺展示(舞蹈或西洋、民族乐器)、钢琴演奏、歌(合)唱指挥、诗歌朗诵、歌词诵读、口琴范奏、竖笛范奏等,甚至教学中的每一处节奏、每一句旋律、每一个起音,都应有美的感觉、高的质量、好的效果。无论是唱、奏、舞、演,还是诵、吟、哼、念,每一个环节或动作之中,都应充满美的意蕴,让学生直面感受、深深折服、积极模仿,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名音乐教师在声乐、钢琴专业技能以及其他才艺方面不一定都很全面,但应坚持学习,努力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做到补弱增强,适应教学的要求。在具备一定技能基础的条件下,在音乐作品再创作时就要考虑如何充分展现它的美感,这也是当前很多教师尽管技能储备已达到一定要求但表现能力亟需提高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研究作品,设计、处理具体方法,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内涵,方能在演示时打动学生心灵,以音乐的美触及学生灵魂深处,起到最佳的演示作用。
四、把握教学节奏之美,打造美的课堂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之一,音乐的节奏常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在教学中,教学的节奏同样赋予课堂线条一样的美感。音乐课的教学节奏是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变换教学的方式和速度,使课堂始终处于听、唱、动、奏、讲等有规律的教与学的动态变化中。音乐课是承担主要审美教育功能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音乐教师作为设计师和实施者,理应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之美,致力打造美的课堂。一节富有美感的音乐课,犹如音乐演奏——线条抑扬顿挫、旋律跌宕起伏、速度快慢适当、节奏疏密相间。整节课中,如能做到教学环节自然紧凑,教学节奏明快和谐,师生情感和谐共融,就必定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课堂结束之时,师生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愉悦之感。而通过实际课堂观察,有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或教学速度的推进偏快偏慢,或教学内容的取舍详略不当,或学生思维的启发不符时机,或教学中的动静搭配失衡,等等。这些,都有待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节奏美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节奏之美是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是在精心备课基础上的现场演绎。如何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我提以下三点建议:
1.把握好教学推进的速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按照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定重点、难点,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教学用时,对相关难点要有预估,留给一定、合理的解决空间。重点之处能细教慢学,一般之处则简明扼要。各教学环节之间讲究衔接顺畅自然,整课教学程序推进注重快慢适中,并且能够很好地体现明快活泼的音乐课程特点。
2.把握好教学材料的合理取舍。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是按主题、分单元来编排、设计的。每一单元中,既有以歌曲学唱、音乐欣赏等为载体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有很多的音乐人文知识、音乐故事以及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源可供教师采用。但根据每周一般只有2课时的学时安排,就要求教师要紧扣主要目标来选定和整合教学素材,不作过多、费时的拓展性学习。在组织歌曲学唱或樂曲聆听时,也应理清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并采用相应的策略予以解决。
3.把握好动静搭配的原则。《礼记·学记》上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句话包含了动与静的辩证法。动和静的合理搭配和转换,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音乐课上,学生较长时间亢奋地参与某项活动,就容易造成精神疲劳,坐失兴趣。教师可以及时变换教学形式或内容,同样不失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可以采用聆听感受→初步学唱→聆听比较→再唱提高→拓展欣赏→演唱处理的形式和过程实施教学。学生始终是在音乐实践中感受和学习音乐,同时也得到了状态的调整和提升。教师也可以在局部细节上采用你展示我欣赏、我演唱你聆听、我讲解你思考、你讨论我归纳的方法来使教学有张有弛、合理互动、动静搭配。
教学美感的提升,不仅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美好展现,也意味着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水平的提高,它能够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课程特性和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做一名出色的“美”的使者,让学生在“美”中有效学习,在“美”中熏陶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莲. 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郑莉.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教学美感;提升要素;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教学演示;教学节奏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密切相连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教师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日常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音乐为最根本的媒介,对学生实施音乐审美教育。而学生正是在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深刻的感染和深入的熏陶,进而激发情感、放飞思想,大胆自信地与参与交流和展示。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逐步塑造和形成美感的审美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建立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美感不仅不可缺失,而且非常重要。所谓美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它是人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人的个体之间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本文所指教学美感,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时,应具有良好美感意识和表现美感的能力,通过富有美感的教学活动来充分展现艺术内容美、人格魅力美,积极影响学生意识、情感活动的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美妙的、身心愉悦的感官享受,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调动学生主体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学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教育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主观上的求进意识不足和客观上的个人能力差异等原因,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美感不足,甚至是明显缺失,自然也就不能达到通过富有美感的教学来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的目的。许多音乐教师尽管曾经过高等院校期间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在职教学培训,但由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独特的课程性质,对教师教学中的美感意识与表现能力有着更多且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提升教学中的美感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能合理把握好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教学演示、教学节奏四大要素,就一定能有效展现学科的特质与教师的魅力,在音乐教学的美好时空里做好一名“美”的使者。下面是我对相关要素及提升策略的粗浅看法及建议。
一、重視教学情境之美,营造美的氛围
情境,就是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的教学环境。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在《初中音乐教学策略》一书中指出,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往往将情境创设片面理解成环境的创设。由此情境创设手段不仅直白、单一、片段化,尤其创设过程中缺乏了情感的依托。例如我曾经观摩的小学音乐五年级《外婆的澎湖湾》一课,教师收集、播放了许多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澎湖湾的美丽景色和地理位置,却忽视了以“追忆美好童年,怀念往日亲情”为切入口和情感陶冶的基点来加以更为合理地引导和处理。由于缺乏内涵和情感的依托,该教师显然是为创设而创设,情境之美自然就得不到更好地体现了。
作为音乐教师,应正确理解教学情境美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为情感美,二为环境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情境的创设或营造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它让学生在美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既有效获得了音乐文化知识,又得到了情感上的陶冶。并且,情境创设作为教学的策略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它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润、教育作用。教学情境的营造元素和手段非常丰富,但必须合理地整合运用。要营造效果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可以合理融合语言描绘、音乐渲染、实物演示、音画再现、美术作品赏析以及多媒体技术运用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通过教师对音、形、情融于一体的美的氛围的有效营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入情入境,缩短教学中的师生距离,促进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展开深入有效的精神交流。
二、展现教学语言之美,塑造美的情趣
语言之美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的运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言为心声,音为心语,优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无疑使教学过程更有艺术魅力,更有美的情趣。音乐课在强调和体现音乐学科特性的同时,同样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甚至,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艺术教师,更要锤炼和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使音乐课堂更富有艺术气质。课堂上,音乐教师要通过富有美感的语言,努力塑造美的情趣。平时,从我所听的音乐课上可以见到以下情况:讲话字不正、腔不圆者有之,语言干巴直白、语汇枯燥者有之,语言表达不准确精炼者有之,语调平铺直叙、毫无情感可言者有之,过分依赖教参用语分析作品者有之……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语言方面的美感。
1.字正腔圆,音色润美。要注重发音规范、音色润美、刚柔相济、字正腔圆。它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官享受,而且对学生语言习惯的培养和歌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都大有益处。
2.语言组织准确精练。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就要求语言组织必须用词精炼,指向明确,分寸适度,表达自然。切记避免随意发挥,浪费教学时间。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各个教学环节的导入、衔接、过渡、铺垫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和练习。
3.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同一个语言文本,通过两位语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老师口头表达,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不一样。究其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不够生动形象。作为音乐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文本、语调、语速及节奏要随内容来确定情感基调,并随情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时而昂扬激动,时而柔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还可以适当借助表情、肢体等一些看似无声胜似有声的语言,使语言的表达过程更有艺术的张力。 4.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课堂评价语言因教师对课堂生成情况进行评价而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瞬时、即兴、即时、即地的评价。它的语言效果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也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在课堂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发挥语言评价的正向价值,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②用丰富多样的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③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调节好课堂学习气氛。
三、提升教学演示之美,创造美的音乐
教学演示,此处专指教师在教学中的声乐演唱、即兴弹唱、乐器演奏、舞蹈及其他形式的示范性表演与展示。现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海量且便捷的音乐素材与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视听世界。然而,我们在许多听课活动中发现,由于音响器材自身的声音质量以及选用的资源质量等原因,学生往往听得不够真切,因此反应总也平平。相反,一些高质量的教师现场示范,总能获得学生由衷的阵阵掌声。可见,这种原汁原味的现场演示,既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也让学生享受了一味无距离的音乐“点心”,因此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究其原因,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直面美感的机会,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征服了“观众”,成为他们仰慕的对象,提升了教师的魅力和形象,无疑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教师的演示是对原有作品的二度演绎,是在创造新的、具有自己想法与情感体验的音乐作品。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演示创造美的音乐,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不可否认,当前越来越多的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范唱、范奏已逐渐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难得一见的教学示范,显示了一线教师对某些专业技能的疏于练习或是能力、素养欠缺的问题。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仅要充分肯定教师演示的价值与意义,更要提倡: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教师的亲身演示,而且要尽力提升教学演示之美。要通过演示二度创造美的音乐,朴素、直观而有效地让学生直面美、欣赏美、感悟美,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由教师演示的内容或素材其实是非常宽泛的,如声乐表演、即兴弹唱、才艺展示(舞蹈或西洋、民族乐器)、钢琴演奏、歌(合)唱指挥、诗歌朗诵、歌词诵读、口琴范奏、竖笛范奏等,甚至教学中的每一处节奏、每一句旋律、每一个起音,都应有美的感觉、高的质量、好的效果。无论是唱、奏、舞、演,还是诵、吟、哼、念,每一个环节或动作之中,都应充满美的意蕴,让学生直面感受、深深折服、积极模仿,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名音乐教师在声乐、钢琴专业技能以及其他才艺方面不一定都很全面,但应坚持学习,努力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做到补弱增强,适应教学的要求。在具备一定技能基础的条件下,在音乐作品再创作时就要考虑如何充分展现它的美感,这也是当前很多教师尽管技能储备已达到一定要求但表现能力亟需提高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研究作品,设计、处理具体方法,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内涵,方能在演示时打动学生心灵,以音乐的美触及学生灵魂深处,起到最佳的演示作用。
四、把握教学节奏之美,打造美的课堂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之一,音乐的节奏常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在教学中,教学的节奏同样赋予课堂线条一样的美感。音乐课的教学节奏是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变换教学的方式和速度,使课堂始终处于听、唱、动、奏、讲等有规律的教与学的动态变化中。音乐课是承担主要审美教育功能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音乐教师作为设计师和实施者,理应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之美,致力打造美的课堂。一节富有美感的音乐课,犹如音乐演奏——线条抑扬顿挫、旋律跌宕起伏、速度快慢适当、节奏疏密相间。整节课中,如能做到教学环节自然紧凑,教学节奏明快和谐,师生情感和谐共融,就必定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课堂结束之时,师生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愉悦之感。而通过实际课堂观察,有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或教学速度的推进偏快偏慢,或教学内容的取舍详略不当,或学生思维的启发不符时机,或教学中的动静搭配失衡,等等。这些,都有待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节奏美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节奏之美是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是在精心备课基础上的现场演绎。如何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我提以下三点建议:
1.把握好教学推进的速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按照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定重点、难点,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教学用时,对相关难点要有预估,留给一定、合理的解决空间。重点之处能细教慢学,一般之处则简明扼要。各教学环节之间讲究衔接顺畅自然,整课教学程序推进注重快慢适中,并且能够很好地体现明快活泼的音乐课程特点。
2.把握好教学材料的合理取舍。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是按主题、分单元来编排、设计的。每一单元中,既有以歌曲学唱、音乐欣赏等为载体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有很多的音乐人文知识、音乐故事以及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源可供教师采用。但根据每周一般只有2课时的学时安排,就要求教师要紧扣主要目标来选定和整合教学素材,不作过多、费时的拓展性学习。在组织歌曲学唱或樂曲聆听时,也应理清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并采用相应的策略予以解决。
3.把握好动静搭配的原则。《礼记·学记》上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句话包含了动与静的辩证法。动和静的合理搭配和转换,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音乐课上,学生较长时间亢奋地参与某项活动,就容易造成精神疲劳,坐失兴趣。教师可以及时变换教学形式或内容,同样不失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可以采用聆听感受→初步学唱→聆听比较→再唱提高→拓展欣赏→演唱处理的形式和过程实施教学。学生始终是在音乐实践中感受和学习音乐,同时也得到了状态的调整和提升。教师也可以在局部细节上采用你展示我欣赏、我演唱你聆听、我讲解你思考、你讨论我归纳的方法来使教学有张有弛、合理互动、动静搭配。
教学美感的提升,不仅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美好展现,也意味着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水平的提高,它能够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课程特性和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做一名出色的“美”的使者,让学生在“美”中有效学习,在“美”中熏陶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莲. 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郑莉.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