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色素性痒疹(PP),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胸、背、颈等部位出现瘙痒性红丘疹,消退后遗留显著的网状色素沉着斑,日本人尤其在年轻女性多见。氨苯砜和磺胺甲基异?f唑治疗本病有效。1979年Tashiro首次用二甲胺四环素成功地治疗了2例PP。本文报道5例(男1,女4,年龄15~19岁)PP患者,其中2例最初用氨苯砜25~50mg/d或磺胺甲基异?f唑1~2g/d治疗,皮疹可消退,但停药即复发,后改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素性痒疹(PP),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胸、背、颈等部位出现瘙痒性红丘疹,消退后遗留显著的网状色素沉着斑,日本人尤其在年轻女性多见。氨苯砜和磺胺甲基异?f唑治疗本病有效。1979年Tashiro首次用二甲胺四环素成功地治疗了2例PP。本文报道5例(男1,女4,年龄15~19岁)PP患者,其中2例最初用氨苯砜25~50mg/d或磺胺甲基异?f唑1~2g/d治疗,皮疹可消退,但停药即复发,后改服二甲胺四环素;另外3例开始即服二甲胺四环素100~200mg/d,疗程3~6周,用药数天至1周皮肤瘙痒、红斑、丘疹迅速消退,观察4~14个月均未见复发。
其他文献
白癜风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既往对其发病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学说:(1)神经化学学说,认为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或其它神经介质可破坏黑素细胞或抑制黑素的产生.这可解释皮损呈节段分布且皮损处出汗异常;(2)自身细胞毒学说,黑素合成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或代谢物,如酪氨酸、多巴、酚类等对黑素细胞本身有损伤作用;(3)自身免疫学说,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
本文回顾了有关银屑病和紧张之间的相互关系。早期的报道证明情绪紧张是银屑病的主要促发因素。最近本文作者观察的86例患者,在发病以前存在精神紧张者占44%。其他许多作者也证实这一现象,在复发或恶化期间病人精神紧张者达70~80%。Baughman等对252例病人在5年的观察中证明银屑病严重程度的变化与精神紧张相关。紧张与发病间的潜伏期通常在1个月之内,2/3的病例发生在2周之内。
Terbinafine(商品名lamisil,下简称TBF)是近年来合成的新型广谱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化学结构式如图所示,该药无论是口服和外用均具有高效杀真菌和抑制真菌的作用,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药物。1988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人和动物真菌学会第十届大会举行了TBF首次专题讨论会。
作者以随机和双盲法对艾滋病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口咽部念珠菌病,给以口服氟康唑50mg/d或酮康唑200mg/d,比较2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大细胞恶性淋巴瘤(LCAL)是新近被描述的一种疾病,是T或B细胞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淋巴瘤.LCAL可根据其形态学和恒定的CD30抗原的表达而确认、CD30抗原存在于活化的增殖性淋巴细胞上,可通过单克隆抗体KiI和HSRI检测.
癌肿病人在接受头、颈部放疗后会发生辐照性口腔粘膜炎,目前预防性应用的外用或漱口制剂众多,效果均不够满意。作者用高浓度皮质类固醇激素漱口液治疗5例因腮腺恶性肿瘤接受放疗的病人。制剂为每2mg倍他米松磷酸钠溶于15ml水中,每日应用4次,每次含漱2分钟后吐掉,从放疗前即开始用,并在6周的放疗过程中持续应用。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皮肤病,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成人PG与白血病之间的关系较为明确。作者报告2例患白血病儿童的PG,并说明PG也可能是儿童白血病的一种早期表现。
作者从11187份基底细胞癌组织切片中找出硬斑样基底细胞癌(MBCC)87例,对这些病例均作了组织学检查,描述了两种亚型,即单纯型及复台型MBCC,前者指肿瘤组织仅由细条束状基底祥细胞组成,后者指在上述病变的后面伴有基底样细胞较大的圆岛状巢,即结节状病变边缘伴有浸润。并对其中10例作了抗小汗腺导管及末端单抗免疫组化检查。以色素性基底细胞癌作为对照。
包括儿科和皮肤科在内的各科临床医生都有可能被邀对青少年患者可能患有的性传播疾病(STDs)进行评估。有许多诊断性试验可用来协助临床医生确诊这些疾病。传统上,许多这方面的试验均有赖于培养分离病原体,这些虽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但费时、费钱,不能得到广泛运用。
为了寻找对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病(LCH)简便特异的病理诊断方法,作者对花生凝集素及S100蛋白两种染色方法作了比较性研究。病理材料来自LCH受累的组织,包括皮肤、淋巴结、脾及肺。对照组材料分别取自良性黑素细胞痣及幼年黄色肉芽肿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病的淋巴结、B细胞淋巴瘤的脾以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的肝、脾组织等,另外也采取了正常组织作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