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课堂教学主要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把“知识”转化为“信息”“智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无本之源,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内容需要,利用网络制作动画,将文字变为可动可换的画面,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对学习材料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多媒体就像一个“魔术师”,它能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由于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很自然地做到积极思维的状态,对课文内容接受得快、理解得深。如在学《向沙漠进军》一课,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沙漠,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就制成课件展示沙漠肆虐的不同场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再按空间顺序将几个画面联系起来,加上学生的认识与情感体验,这一篇思路清晰、内容丰富的课文便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二、运用多媒体,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扩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会有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和动画创设课堂情境,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进而发展抽象思维。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表现主人公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的表情变化,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再练习分角色朗读。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如主人公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他们会说些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表现人物性格。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多媒体可以使课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耳熟其音,心醉其情。如学《苏州园林》一课,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和娓娓动听的朗声,荧屏上的苏州园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此时,我因势利导、动之以情,学生不仅领略了苏州园林是园林标本,而且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许本身并不能简单地决定教学成败,但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努力成为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艺术领悟及表达能力、导演能力的新型语文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让我们语文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
其他文献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期刊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工具感,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
期刊
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在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写作时东拼西凑,结果是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无法写出好的作文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第一步。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真正走进写作世界,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期刊
1.创新教学观念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课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课文”,它提供给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充分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 ”,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创造性思维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期刊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作品本身无外乎是作者主观意义上的表情达意,但是,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查阅资料、阅读课文、探究文章主题;去模仿作品,通过不断完善的即兴表演、模仿创作,演绎、诠释作品,那么就会因为课文的不同,内容的各异,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学法、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
期刊
一、 把握源头,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从书本、他人那里获取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前人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形成的精华。我认为积累材料也是如此,要重视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但也绝不能轻视间接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因为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是学生阅读的极好范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主导地位,深
期刊
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都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拓展设计:“说出古今中外能证明本文论点的典型事例。”课内课外紧紧围绕本文中心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加深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拓展延伸:“读了这首诗,你能够想起哪些具有同样情怀的人以及他们的某些名句?”这一设计则紧扣情感目标,对学生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有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它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所以研究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即教学活动程序。它是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理论是系统化的教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都需要积累什么?  (一)课内积累,就是学习好语文课文,具体步骤:  1、预习课文: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读课文   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快读、默读…… 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听,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还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出答案或者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