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 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课堂上的45分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和反馈的最佳时期。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互动教学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86-02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教师的互动反应不积极,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未能达到预期的“全体参与,师生互动”的目标。由此,我们不得不陷入反思,为什么学生缺乏积极性?是学生不懂?还是学生害怕?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无效。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模式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转变。笔者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同角度的互动,进行了尝试探索。
一、课前预习中的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 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 ,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1、平等是互动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 “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教师的引导情景创设是互动教学的必要。
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引导激励措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气氛要相对宽松自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看书、自己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入境始于亲”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介绍丹顶鹤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了丹顶鹤冬天向黄海之滨迁徙时数量众多、歌声嘹亮的感性认识。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教师的激励是互动教学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如“说得真好”、“写得真漂亮”、“你一定会成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总之,都是要尽量挖掘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所发展,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师生角色互换是互动教学的亮点。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关键词】互动教学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86-02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教师的互动反应不积极,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未能达到预期的“全体参与,师生互动”的目标。由此,我们不得不陷入反思,为什么学生缺乏积极性?是学生不懂?还是学生害怕?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无效。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模式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转变。笔者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同角度的互动,进行了尝试探索。
一、课前预习中的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 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 ,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1、平等是互动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 “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教师的引导情景创设是互动教学的必要。
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引导激励措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气氛要相对宽松自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看书、自己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入境始于亲”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介绍丹顶鹤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了丹顶鹤冬天向黄海之滨迁徙时数量众多、歌声嘹亮的感性认识。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教师的激励是互动教学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如“说得真好”、“写得真漂亮”、“你一定会成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总之,都是要尽量挖掘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所发展,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师生角色互换是互动教学的亮点。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