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从整体来看,仍存在着“软”和“硬”不平衡的状况,即重视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忽视了精神、氛围、气质等方面的软文化建设。高校应认识到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 “软文化” 建设路径
一、当代大学校园软文化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受到中西方普遍认可的文化分类方式。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和外壳,所以被称为“硬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所以被称为“软文化”。具体到大学校园来说,软文化包含校风、校纪、师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等。良好的软文化环境,可以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师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暗示,营造出和谐、舒适的氛围。所以要在充分认识到软文化价值和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使其在形式上和学校的硬文化建设相配套,在内容上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吻合,由此实现校园文化整体的丰富和深化。
二、当代大学校园软文化建设路径
(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柱和家园,其内涵丰厚,底蕴深厚,对增强校园软文化底蕴、明确校园软文化建设方向等,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高校更应该成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师生也应该是最主要的践行者,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软文化建设的丰富和提升。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需要学校充分重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人力方面,一方面要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委派校内教师进修和培训。在物力和财力方面,要对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予以充分的资助,以充分保证活动的效果。其次是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有充分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让广大师生产生认同感,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方方面面,让师生被传统文化氛围所熏陶,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再次是扩展传统文化教育路径。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已经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新时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更是信息化时代的主力军。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能再局限于“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旧模式,而是要对互联网和新媒体予以有效运用。比如可以开办专题网站、组建微信群和QQ群、进行网络直播等,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学习,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传统文化提出的新要求,而大学生则是实现这种“双创”的最佳人選。学校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并从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根本上使校园软文化建设得到扩展和丰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出新的阵地和渠道。
(二)新建和完善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每天都与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亲密接触,所以这个空间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有很大影响。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下大力气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类文化资源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还需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首先是理念方面。各类文化资源不能随意地堆砌和展示,而是要树立起正确和科学的理念。具体来说,第一要展示文化。这种文化既包含学校地域特色、教育特色,也包含师生的精神追求、气质风貌等,以此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增强广大师生的认同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第二是体现历史。无论学校的办学历史长短,都应该在各类设施中有所体现,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形成鲜明而浓郁的进步氛围。第三是生态环保。生态环保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要坚决避免各种浪费和污染,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四是艺术美感。各类设计要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刚劲有力的建筑群、蜿蜒曲折的林间小道等,给师生以美的陶冶和润泽。在历史性生态文化展示中,通过对学校办学历史的梳理,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因素,艺术化地呈现出来,让师生产生一种厚重感和敬畏感。在纪念性生态文化中,将设计为“有故事的场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营造出纪念的氛围,让师生既有身心愉悦,又有深刻思考。在特色性生态文化展示中,要放眼于学校的整体规划,利用物质形态展示出学校的精神文化理念,成为学校外在的名片。在教育性生态文化展示中,可以利用树木、山石等,将学校的校风校训等艺术化地展示出来,避免单纯的直观展示产生的说教感。在艺术性生态文化展示中,则要以真、善、美为原则,特别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要给师生以直接的审美感受,在引导他们思考的同时,也带给他们艺术美的陶冶和润泽。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整个校园软文化建设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和丰富。
(三)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软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各个高校都普遍认识到了社团的重要性,对社团的关注和支持在不断提升,引领社团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对于每一个社团来说,社团文化是一个社团的生命力所在,文化底蕴越丰厚,竞争力就越强,校园文化整体也越丰富。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树立起品牌意识,通过精品和特色活动,打造出一张张社团文化名片,共同打造校园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确立发展理念,开展特色活动。社团成立的愿景和目标,是社团发展的风向标。为什么要成立这个社团,要和成员们做什么事情,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等,是组织者和成员们始终要思考的问题。结合社团的特点来说,一个根本渠道就是通过各类特色文化活动来实现发展目标。所以要结合社团特色,陆续推出一系列活动,在活动前期做好准备和宣传工作,活动中尽可能地动员全员参与,活动后进行反思与总结,并注重活动的后续效应,逐渐使之成为社团的特色活动。其次是规范社团管理,成员通力合作。受到毕业等因素的影响,多数社团成员的流动性都是比较大的,很多社团虽然在最初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都因为人员的变动而没有产生约束力。特别是在社团换届时,很多骨干成员退出,新的骨干成员还处于摸索期,严重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从多个方面规范社团管理,引导社团成员通力合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管理机构和制度完备,各部门分工明确,负责人要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在活动开展中,要精心准备,大力宣传,认真总结,不断推陈出新,将本社团的活动打造为特色精品活动。最后是明确发展目标,加强人才培养。为了减少因人员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社团制订长期的发展计划和短期的发展目标。新学期开始,就要召集所有成员,鼓励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也要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意识地培养下一届领导团队,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传承。当诸多社团都蓬勃发展时,也就实现了校园软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四)突出特色校园文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包含多种類型的院校,学校的地域、办学历史、专业侧重、培养目标等各不相同,所以在校园软文化建设中,不存在可以套用的模板,反而要求每个学校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校园软文化,以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同,成为整体校园文化的亮点。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兼具“高校”和“职业”两种属性,这既是自身的特点,也是软文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首先,要融入地域文化,适应区域和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将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所以要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予以侧重和突出,比如可以将当地某一种行业文化,以合适的形式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优化,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人才。其次,要渗透企业文化,彰显校企合作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培养出为企业所接纳和认可的人才,所以融入企业文化,也是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学校可以通过观摩、定岗等多种形式,感受和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同时在校内开设专门的企业文化课程,为师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对行业发展有及时和全面的了解,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后,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专业教学与校园软文化建设是互为依存,紧密相连的,如果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则会造成重知识和技能,轻文化和修养的不良状况。所以要依托专业优势,使校园软文化得到有力的丰富和补充。这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丰富校园文化,而不再局限于之前单纯的感受和认知。
综上所述,高校肩负着教育和科研的重任,必须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保障。在以往,多数学校都将重点放在了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软文化建设,这显然是不利于校园文化整体和长远发展的。高校要及时转变以往的片面认知,从多个渠道入手,以多种方式加强软文化建设,使其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得到每一位师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孟庆鑫. 新常态下地方高职教育理念与文化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当代城市社区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YSE59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慧娟,女,硕士研究生,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大学校园 “软文化” 建设路径
一、当代大学校园软文化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受到中西方普遍认可的文化分类方式。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和外壳,所以被称为“硬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所以被称为“软文化”。具体到大学校园来说,软文化包含校风、校纪、师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等。良好的软文化环境,可以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师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暗示,营造出和谐、舒适的氛围。所以要在充分认识到软文化价值和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使其在形式上和学校的硬文化建设相配套,在内容上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吻合,由此实现校园文化整体的丰富和深化。
二、当代大学校园软文化建设路径
(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柱和家园,其内涵丰厚,底蕴深厚,对增强校园软文化底蕴、明确校园软文化建设方向等,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高校更应该成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师生也应该是最主要的践行者,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软文化建设的丰富和提升。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需要学校充分重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人力方面,一方面要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委派校内教师进修和培训。在物力和财力方面,要对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予以充分的资助,以充分保证活动的效果。其次是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有充分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让广大师生产生认同感,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方方面面,让师生被传统文化氛围所熏陶,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再次是扩展传统文化教育路径。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已经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新时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更是信息化时代的主力军。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能再局限于“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旧模式,而是要对互联网和新媒体予以有效运用。比如可以开办专题网站、组建微信群和QQ群、进行网络直播等,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学习,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传统文化提出的新要求,而大学生则是实现这种“双创”的最佳人選。学校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并从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根本上使校园软文化建设得到扩展和丰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出新的阵地和渠道。
(二)新建和完善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每天都与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亲密接触,所以这个空间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有很大影响。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下大力气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类文化资源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还需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首先是理念方面。各类文化资源不能随意地堆砌和展示,而是要树立起正确和科学的理念。具体来说,第一要展示文化。这种文化既包含学校地域特色、教育特色,也包含师生的精神追求、气质风貌等,以此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增强广大师生的认同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第二是体现历史。无论学校的办学历史长短,都应该在各类设施中有所体现,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形成鲜明而浓郁的进步氛围。第三是生态环保。生态环保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要坚决避免各种浪费和污染,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四是艺术美感。各类设计要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刚劲有力的建筑群、蜿蜒曲折的林间小道等,给师生以美的陶冶和润泽。在历史性生态文化展示中,通过对学校办学历史的梳理,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因素,艺术化地呈现出来,让师生产生一种厚重感和敬畏感。在纪念性生态文化中,将设计为“有故事的场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营造出纪念的氛围,让师生既有身心愉悦,又有深刻思考。在特色性生态文化展示中,要放眼于学校的整体规划,利用物质形态展示出学校的精神文化理念,成为学校外在的名片。在教育性生态文化展示中,可以利用树木、山石等,将学校的校风校训等艺术化地展示出来,避免单纯的直观展示产生的说教感。在艺术性生态文化展示中,则要以真、善、美为原则,特别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要给师生以直接的审美感受,在引导他们思考的同时,也带给他们艺术美的陶冶和润泽。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整个校园软文化建设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和丰富。
(三)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软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各个高校都普遍认识到了社团的重要性,对社团的关注和支持在不断提升,引领社团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对于每一个社团来说,社团文化是一个社团的生命力所在,文化底蕴越丰厚,竞争力就越强,校园文化整体也越丰富。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树立起品牌意识,通过精品和特色活动,打造出一张张社团文化名片,共同打造校园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确立发展理念,开展特色活动。社团成立的愿景和目标,是社团发展的风向标。为什么要成立这个社团,要和成员们做什么事情,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等,是组织者和成员们始终要思考的问题。结合社团的特点来说,一个根本渠道就是通过各类特色文化活动来实现发展目标。所以要结合社团特色,陆续推出一系列活动,在活动前期做好准备和宣传工作,活动中尽可能地动员全员参与,活动后进行反思与总结,并注重活动的后续效应,逐渐使之成为社团的特色活动。其次是规范社团管理,成员通力合作。受到毕业等因素的影响,多数社团成员的流动性都是比较大的,很多社团虽然在最初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都因为人员的变动而没有产生约束力。特别是在社团换届时,很多骨干成员退出,新的骨干成员还处于摸索期,严重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从多个方面规范社团管理,引导社团成员通力合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管理机构和制度完备,各部门分工明确,负责人要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在活动开展中,要精心准备,大力宣传,认真总结,不断推陈出新,将本社团的活动打造为特色精品活动。最后是明确发展目标,加强人才培养。为了减少因人员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社团制订长期的发展计划和短期的发展目标。新学期开始,就要召集所有成员,鼓励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也要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意识地培养下一届领导团队,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传承。当诸多社团都蓬勃发展时,也就实现了校园软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四)突出特色校园文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包含多种類型的院校,学校的地域、办学历史、专业侧重、培养目标等各不相同,所以在校园软文化建设中,不存在可以套用的模板,反而要求每个学校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校园软文化,以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同,成为整体校园文化的亮点。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兼具“高校”和“职业”两种属性,这既是自身的特点,也是软文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首先,要融入地域文化,适应区域和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将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所以要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予以侧重和突出,比如可以将当地某一种行业文化,以合适的形式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优化,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人才。其次,要渗透企业文化,彰显校企合作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培养出为企业所接纳和认可的人才,所以融入企业文化,也是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学校可以通过观摩、定岗等多种形式,感受和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同时在校内开设专门的企业文化课程,为师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对行业发展有及时和全面的了解,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后,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专业教学与校园软文化建设是互为依存,紧密相连的,如果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则会造成重知识和技能,轻文化和修养的不良状况。所以要依托专业优势,使校园软文化得到有力的丰富和补充。这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丰富校园文化,而不再局限于之前单纯的感受和认知。
综上所述,高校肩负着教育和科研的重任,必须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保障。在以往,多数学校都将重点放在了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软文化建设,这显然是不利于校园文化整体和长远发展的。高校要及时转变以往的片面认知,从多个渠道入手,以多种方式加强软文化建设,使其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得到每一位师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孟庆鑫. 新常态下地方高职教育理念与文化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当代城市社区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YSE59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慧娟,女,硕士研究生,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