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话要说”吗?等5则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nger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排忧解难”作为我刊的保留栏目,其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广大读者需要它;当然,也凭借着各位心理工作者的鼎立相助。
  在这个传递爱心的栏目中,每期请一位主持人来答疑解惑。希望我们的复信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深刻的分析,多一些通俗的解释,多一些轻松的提示……
  我们愿与读者朋友们心心相通,努力成为您的心灵之友。
  
  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话要说”吗?
  
  Q: 我 是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每 次到图书室都会去 翻阅一下心理科普 刊物。或许是因为 我曾经有过隐约的 自卑感,比如说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觉 得自己各方面不出众。虽然我清楚自信对一个人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但却不能超越自己。我是不是存在心理问题,有必要作心理咨询吗?
  A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或者说在怎样一种感觉下应求助于心理咨询?我们常常会遇到此类询问。其实,是否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完全在于当事人自己,因为意识到需要改善乃至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一个人从健康成长的角度来作咨询一点儿不早,而另一个人可能等到问题成堆了才肯走进心理室;有的人生活中骤起波澜引起不良情绪,及时意识到后便设法调整,而有的人甚至已经快承受不住了,还不以为然。所以,进行心理咨询的恰当时机就是当你感觉与自己的心灵“有话要说”时。
  你在信中提到关于自卑、自信的问题,这是一个大话题,甚至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年轻人身上有些自卑感,尚不能定义为是问题。因为生活阅历简单,社会经验尚少,面对复杂的社会有很多困惑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不能游刃有余地掌控外部变化,年轻人会经常体会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多么微不足道。然而,稚嫩不是错,年轻人立足社会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个人价值和自信的过程,这一点需要时间和磨练。
  如果说自卑是与人相比而产生的一种卑微的心理感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只是关注的方面不同而已,关键是自卑心理的程度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对于某一点(不如人之处),看上去不舒服但能接受者不算是问题;承认但不能接受者,需要在认识层面上调整;只有不能接受并感觉格外痛苦者,甚至影响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自卑才是问题。自己评估一下,属于哪一种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应该接受心理咨询。
  
  弟弟使你失去了什么?
  
  Q:我是一个女孩,家中有一个弟弟。父母都喜欢弟弟,好像弟弟天生就是一个宝贝。凡是发生在我和弟弟之间的冲突,父母都会批评我。开始我觉得自己是姐姐,谦让是美德,但很多事情的结果又让我心中很不愉快。比如说弟弟表现得霸道,我很生气,但知道争辩没有什么用处,只好默不做声。我和其他人相处还好,惟独不喜欢弟弟。我有时会恨他,明知怨恨不应该发生在亲人之间,但是我没有办法。
  A:你好!不知弟弟小你几岁,只是知道弟弟不是你喜欢的人。父母对弟弟宠爱有加,可能因为他是男孩(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也可能因为他还没有长大。你不喜欢弟弟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但主要原因是父母对你们姐弟俩人的态度有别,我想你说的怨恨也好,嫉恨也罢,都与父母对待你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关。
  笔者认为,你对弟弟的感情中夹杂着恨的情绪。从情理上说,手足之情是不应该有恨的情绪存在的,亲情上似乎也说不过去。但是真实的感受又让你察觉到恨的存在,说明你内心是矛盾的。那么,你到底在怨恨什么呢?或许是弟弟的某一做法让你气愤,从现象上说可能是这样的。但更进一步地想想,或许不仅是弟弟的某种行为让你反感,也不完全是父母亲的袒护让你因委屈而愤怒,而是由于弟弟的出生,你被父母亲忽视了,你的感情需要不再如愿得到满足,你作为独生孩子获得的爱被弟弟分享去了一大部分。而弟弟在家中如“众星捧月”般的地位,被父母格外呵护的现实,恰恰是你希望得到的。(虽然这只是猜测,但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于是,你不经意地把心中的不良感受通通都指向了弟弟,在姐弟感情中搀入了更复杂的成分。我想,这样来解释你心中隐含的恨意,就比较容易看清楚,也比较容易被你自己所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着理解自己,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你需要先想一想:为什么自己惟独就不喜欢弟弟,而与家中其他成员相处还好?另外,你可以不喜欢弟弟,但是你能接受他吗?就像接受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一样。
  
  从脆弱之处认识自己
  
  Q:我出生于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家给我的感觉总是冷冷的。父亲是一个聪明人,自尊而专横。虽然我也有过学业上的辉煌,但由于父亲的原因,我好像一直生活在阴影里。我像个玻璃人一样脆弱,受不了别人的一点脸色,多年形成的个性根深蒂固。根据“木桶理论”,我的心理状况已经制约了自己的发展。我属胆汁质和抑郁的人,一件不高兴的事情会在心中郁积很久。
  A:抑郁质的人比较敏感,往往易于捕捉细微之处;胆汁质容易冲动、愤怒,表达方式相对激烈一些。这两种气质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稳定性方面弱一些。前面说的是气质特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质对人的影响会减弱,它并不决定命运,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可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自己,是否拥有改变自己的愿望和能力。
  在你心中,父亲是榜样又是权威,你既要模仿和认同,又要受其制约和管束,显然,父亲在你心中是矛盾的。你希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父亲的认可,甚至希望在一些方面超越父亲,但是性格中的脆弱让你感觉自己似乎不能达到这一目标,这使你感到压抑和痛苦。
  一个人现实生活得怎样,实际上是过去生活的再版和延续。我们某一方面表现为心理脆弱,可能是以往生活经历造成自身的一处“薄弱点”,特别容不得别人碰触,也特别容易为此感受到伤害。应该承认,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或几处格外脆弱的地方。人们容易被自身的很多东西迷惑,而一旦被自己识别就像揭穿了的谜底,明白“原来如此”便会豁然开朗,于是人就能从更深的层面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看待,这样感受,为什么会总是重复某一类行为。
  改变自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绝无可能,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正处于心理成长阶段,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给自己两三年时间,在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前提下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一些,然后再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从小事做起,就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有成长的可能性。请相信自己。
  
  接纳是和睦相处的前提
  
  Q:我的舍友很小气,斤斤计较,丝毫没有男人的风度,自己做错了什么,还装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令人气愤。另外,他还总显出很高傲的样子,不把我们当朋友看。虽然我知道不应该为小事影响我们的关系,但心里就是不舒服,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对待他。
  A:千人千面,不足为奇,社会就是不同人的组合。我们怎样面对身边那些总是让人感觉不快的人,我们又应该站在怎样一个角度去理解别人呢?当然不能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甚至不能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而是要站在被分析的那个人的角度去看待。比如说:他是在怎样的家庭中长大?什么原因使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他怎样理解别人的态度?他对别人的态度说明了什么?他 的行为是表面现象,其反映的是怎样一种心态?
  你说那个同学不把你们当朋友看,反过来说,你们是不是也没有把他视为友人?可见,宽容一词易说不易做。怎样容忍别人是一个大话题。我们不喜欢(不容忍、不接纳)一些人,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存在千差万别,要不然说“理解万岁”呢。人生活在一个不可能离开别人的环境中,且不说别人需要我们,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换一个角度看,不论我们是否接受别人,别人总是以其已形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生活,并和我们打着交道。
  你对同学某种行为或性格不喜欢是自然的情绪反应,大家有相同的感受更说明对方的问题是公认的。你完全可以不喜欢某个同学,但能否接受他?社会上真正让我们喜欢并且也喜欢我们的人并不多,彼此能够接受就很不容易了。学学这类本领,让自己的情绪少受他人搅扰,保持人格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活得更加自我和潇洒。不同事情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可以触类旁通的,需要我们慢慢回味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会在我们与他人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培养信任感和良好的互动关系,让我们从理解自己开始学会理解他人,在不断的理解中成长起来。
  
  丧母使大男孩变“小”
  
  Q:男友的母亲一年前病逝世了。他当时就表现得很痛苦,因为他十分依恋母亲。后来和我在一起时,我发现他希望我能替代他母亲,照顾他、宠爱他,似乎变得更幼稚、更懦弱,不懂得关心体贴人,也不太有责任感,就像一个小孩子。我该怎样对待他呢?
  A:你能认识到男友目前的心理状态与他母亲去世有关,是在用心理学头脑看待男友身上发生的变化,这一点很不简单。在来信中,你用了“十分依恋”一词来表明他们母子感情的亲密程度,可以想见,丧母对于男友来说是一种重大亲情的丧失,而丧失造成的巨大痛苦比较明显地影响到其生活。
  所谓影响是指失去母亲的大男孩忽然变了,其心理渴求和行为让人联想到一个小男孩失去了重要的依附对象,旁顾无人时的无助模样。失去母亲这一突变使他在心理上一下子退回到小时候,这一点在心理学上是可以被解释的。
  男友需要你来补偿,在短时期内你可以给他理解和安抚,减少他的痛苦和无助感,就像处理我们所有人的丧失一样。目前,你已经意识到你无法充当母亲的角色,更不可能长久地扮演母亲的角色,同样的问题,他意识到了吗?或许男友期望你的爱是无私的,呵护是全方位的,需要时呼之即来,为其心灵“遮风蔽雨”,但这是你的责任吗?或者说如果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你愿意承担这一责任吗?能不能和男友交谈这个话题,帮助他意识到他的期待不现实,交流一下你们的感觉和想法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大量的丧失,有具体的人如亲朋好友,也有的东西不具体,比如时机、青春年华等。凡是想到此人(物)永久地不复存在,不再属于自己,总是要有一些哀伤和痛苦体验的。接受失落和哀伤这一自然的情感,让那些值得珍惜的东西保留在自己的心中,只有当温暖和力量来自内心时,才能真正缓解丧失带来的心理困惑。另外,一个人自身的成长也会保护其内心不被丧失感“戳伤”,因为只有成长能使我们从依赖别人变得越来越依靠自己。一个独立的人可以认识到丧失会发生,但丧失不代表失去所有,不足以毁灭一切,由此,丧失导致的痛苦感就会悄然发生变化。尝试着将这些告诉男友,看看他的反应如何。
其他文献
笔者并非是在说“风凉话”,更不是在嘲笑“想煞”要当家掌权的先生、太太们。笔者积20多年当家之体验,深感:当家是“笨人”。当然,若想“以权谋私”,则另当别论。  笔者一点也不吹牛,自从有了自己的家以后,我一直处于“当家”的地位。这一“财经大权”并不是我争来的,而是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落在我手中的。从打结婚那天起,我爱人就不过问“家务事”,每月大大方方地掼出她收入的三分之二就百事不顾不问,由我
期刊
人们习惯上把成功看做是一个形容词,于是就有了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这样看来,成功的人与不成功的人似乎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有着本质的差异,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成功不分先后。也就是说在人的一生当中,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一天你成功了,都可以算做是成功人士。假如我们是用一生的时间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期限的话,那么只要这个人还活着,我们就不能给他贴上不成功的标签。因为人生路漫漫,谁又能说得清以后
期刊
大学生是父母和学校的骄傲,是社会的未来栋梁;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更算得上优秀者中的佼佼者。然而,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我们不能回避和否认其中的一些不和谐音符。面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不为社会所理解、认同和接受的现象,我们需要反省:天之骄子的失落,原因何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这句话来形容高考真是非常贴切。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高考成为大部分学生的惟一奋斗
期刊
那时,梦雪还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女孩子,青春靓丽,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她与林伟相识于一份偶然。林伟是梦雪公司师姐的同学,在同事的一次聚餐上俩人相遇。对他,梦雪始终没有太深的印象,只觉得他大方、开朗,而且善于交际,他曾热心为她介绍男朋友,当然最终都没有成功。他们交往淡然,每隔几个月他会打来电话向她问候,可梦雪似乎连他的名字都没有记住,梦雪一直认为他们不是同类型的人,更何况他已是“围城”中人了。  一个凄
期刊
时间片断1:校园中  现象写真1:FLASH《月光朵朵》  ……  没有金刚钻  你就少揽瓷器活  可是眼前的现实让我没的选择  今儿说我这年纪像当爹的人了  可我现在还是爸妈养活着  我今二十三了  狗屁都不会干  自私无聊爱慕虚荣人也还挺贱  老妈说你就在学校好好地念  我说这容易心里却在犯难  我是社会养活的宠物还是废物  苟且地活着是我的权利还是义务……    上述歌词引自近来网上流行、被
期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前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因此,他们很注重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但隔行如隔山,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规律缺乏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就成了广大家长关心的问题。    一、早期教育不是时间越早越好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家长们就尽早地教育
期刊
据统计,80%的离婚妇女最终选择做一名艰难的“袋鼠妈妈”。虽然婚姻咨询专家建议母亲们放弃抚养权,以便在再婚时少些阻力,但母亲的天性却使母亲们宁肯放弃许多东西也要去争取孩子的监护权。要想让孩子也能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单身母亲需注意以下问题:  勿在孩子心中培植仇恨。无论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也不要把孩子作为战胜对方的筹码。有些离婚女性不乐意孩子与父亲见面,每到星期天的“法定约会日”,不是
期刊
我三十了,先后交往了五个女友,不算少吧?  记得第一位女友的妈妈很喜欢管女友的老爸,她老爸偏爱搓麻,让她妈揪过好几回耳朵。后来她妈给她爸搞来一缸鱼,她爸爱上了养鱼,渐渐地离开了麻将桌。有其母必有其女,女友查我的手机、追问我的行踪,让我心身疲惫。女友用她妈妈一样的眼神对我说:我这是关心你呀。  第二位女友的妈妈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女人,开店搞销售,对新鲜事物很好奇。她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女友却与之相反,
期刊
作家北村说:爱情是一种过于剧烈燃烧的物质,很难长久。事实上,爱情也可以长长久久,只要你学会享受低温的爱情。  女性是天生的情感至上主义者,在爱情这件事上更容易掉到漩涡里。新的时代,也许我们该为这种一往情深的琼瑶式女主角泼泼冷水了,要懂得爱情是一种分享,有它自己适宜的节奏和容易生长的温度,正如我们提倡的低温培养法。  低温是爱情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爱情本身。它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它让爱情容易和
期刊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过去的“孝”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民主法治社会的逐步完善,儿女们的孝顺观也在转变,忙碌使有些儿女感到“尽孝”心有余而力不足。卢自润先生的这段话扯起了一个老话题。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有些作者来稿谈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  提到赡养二字,不少年轻人马上想到的是自己能否为父母双亲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至于精神慰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