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问,学问,不懂就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新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有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便是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的思维始于问题,并伴随不同的问题而展开,数学教育教学追寻的终极目标便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并有效地将问题予以解决,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从自学中提问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分析,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质疑、自主创造等策略去实现数学目标。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吸收理解与生成问题的过程。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理解得越透彻,越深刻,所提的问题也便越有深度,越有广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疑问,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上、策略上、表述上给予引领、点拨、指导,以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方式、方法、策略,积累提问的经验,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文本)上的“比例尺”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什么是比例尺,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等基础性的问题,有的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提出求图上距离或求实际距离时需注意什么,“比例尺的前项为什么通常写作1”“比例尺是一种尺子吗”等问题,还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变式、发散思维提出比例尺有什么用途,还有没有其他的特殊的比例尺等不同的问题。又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文本)上的“圆柱的体积”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样各有千秋。有的学生提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求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有的学生提出求圆柱的体积通常是必须找出圆柱的底面半径与圆柱的高,当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圆柱的底面直径与圆柱的高时,该如何去求圆柱的体积呢?有的学生提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体积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求圆柱的体积时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关键在哪里呢?学生所提的不同问题,反映的是学生间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学生提出问题也为如何有针对性、科学性地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能力提供了依据。
从反思中提问
“反思”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是近代哲学概念之一。反思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环节,有效的反思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反思過程中提出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整体、科学化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作出求异求变求新的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如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刚才是怎样一步步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核心在哪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
比如,面对这样的问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先两队共做若干天后,余下的由乙队单独完成,已知乙队前后共做了9天,求甲、乙两队合做需要多少天才能将这项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学生将这个问题解决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这道工程问题与一般工程问题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这个问题不是余下的工程需几天做完,这个问题是求两队合修的时间,大家可以暂时求不出合修的工作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自主感悟到求两队合修的时间,其实就是求甲队修路的时间,一旦想通,问题便迎刃而解。
从生活中反思
数学问题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概括和反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文本),善于对教材(文本)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与重组,善于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验、感悟到数学问题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提出更多的富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到公园游玩这一活动,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在哪里,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又有哪些方面值得多加注意等。学生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将反思推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有简单的问题,也有复杂的问题,内容很多很广很深,问题提得有水平、有价值。教师再让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将提出的问题归类整理后出示,让学生们展开分析、探究,直至最终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使本课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教师应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从学生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自学中提问,从反思中提问,从生活中提问,在提问中促学生成长,促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从自学中提问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分析,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质疑、自主创造等策略去实现数学目标。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吸收理解与生成问题的过程。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理解得越透彻,越深刻,所提的问题也便越有深度,越有广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疑问,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上、策略上、表述上给予引领、点拨、指导,以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方式、方法、策略,积累提问的经验,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文本)上的“比例尺”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什么是比例尺,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等基础性的问题,有的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提出求图上距离或求实际距离时需注意什么,“比例尺的前项为什么通常写作1”“比例尺是一种尺子吗”等问题,还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变式、发散思维提出比例尺有什么用途,还有没有其他的特殊的比例尺等不同的问题。又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文本)上的“圆柱的体积”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样各有千秋。有的学生提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求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有的学生提出求圆柱的体积通常是必须找出圆柱的底面半径与圆柱的高,当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圆柱的底面直径与圆柱的高时,该如何去求圆柱的体积呢?有的学生提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体积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求圆柱的体积时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关键在哪里呢?学生所提的不同问题,反映的是学生间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学生提出问题也为如何有针对性、科学性地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能力提供了依据。
从反思中提问
“反思”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是近代哲学概念之一。反思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环节,有效的反思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反思過程中提出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整体、科学化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作出求异求变求新的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如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刚才是怎样一步步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核心在哪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
比如,面对这样的问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先两队共做若干天后,余下的由乙队单独完成,已知乙队前后共做了9天,求甲、乙两队合做需要多少天才能将这项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学生将这个问题解决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这道工程问题与一般工程问题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这个问题不是余下的工程需几天做完,这个问题是求两队合修的时间,大家可以暂时求不出合修的工作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自主感悟到求两队合修的时间,其实就是求甲队修路的时间,一旦想通,问题便迎刃而解。
从生活中反思
数学问题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概括和反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文本),善于对教材(文本)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与重组,善于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验、感悟到数学问题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提出更多的富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到公园游玩这一活动,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在哪里,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又有哪些方面值得多加注意等。学生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将反思推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有简单的问题,也有复杂的问题,内容很多很广很深,问题提得有水平、有价值。教师再让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将提出的问题归类整理后出示,让学生们展开分析、探究,直至最终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使本课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教师应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从学生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自学中提问,从反思中提问,从生活中提问,在提问中促学生成长,促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