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想 呈现诗意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t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想是诗歌的翅膀,作者借助它完成了物境、情境、意境的创造,读者也必须利用它“入诗”进而完成“再创造”。联想就像显微镜,通过它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最细微之处;也像放大镜,能透过有限的意象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像望远镜,可以联结时空,纵横千古,由此及彼,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挖掘诗歌的内涵。本文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来谈谈在诗歌鉴赏中运用联想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和途径。
  一、意象的补充联想
  受字数的限制,诗歌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现意境,表达情意。诗歌高度概括精练,往往采用“勾勒”法,“点到即止”地描画出大致轮廓,只求“传神”,而极少平铺直叙或大肆渲染。诗歌讲究“空白”,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
  《登高》的首联,共写了六个复合意象: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夔州特有的秋天,但不是夔州秋天的全部。如果我们阅读者只停留在以上这六个意象所构成的画面,那无论如何太单调了些。夔州的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景象呢?我们不妨拿作者在夔州写的其他诗歌来补充。如《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夔府孤城落日斜”、“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又如《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有了这些联想,秋天的景色更全面了,意象更丰富了。玉露枫林、孤城落日、洲前荻花、萧森之气、藤萝之月、万里风烟、秋霜白雁,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劲秋、清秋、衰秋、肃秋尽收眼里,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必要的意象补充,旨在形成强大的意象信息场,并对读者的感官、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冲击、辐射和点拨,帮助读者形成较为完整准确的意象图,为由意象而情调的联想做准备。
  二、由意象而情调的联想
  景语皆情语。“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诗人往往借助一些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景物)寄托特定的感情。比如“梅”,在古诗人眼中历来是素艳孤高的代名词,如陆游之“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齐己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又比如“雁”的形象,总被诗人借以表达凄冷的思念的愁绪,如杜甫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都是借雁来思念亲人。这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但诗人作诗,不是把景或物作为主要表达对象,而是以主观之情为主,以客观景物为宾,景物的描写往往是情感的渲染或补充,这就是“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皎然《诗仪》)。
  《登高》第一联写了六个意象,事实上,每个特定的意象(所构成是景物画面)都包含了特殊的情调,读者可以进行由“象”而“情调”的联想:由“风急”想到国势动荡,心情焦虑,“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由“天高”想到去国羁远,心悬高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由“猿啸”想到孤苦寂寞、凄凉悱恻,想到 “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空悲清夜徂”(《倦夜》);由“渚清沙白”想到清冷寂寞,想到“鱼龙寂寞秋江冷”“弟妹萧条各何在”(《九日》);由“鸟飞回”想到孤独徘徊,既而想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抒怀》)。
  第二联只写了两个复合意象:“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由“无边落木”可以想象国势衰微,自身衰老,事业无成,时光难耐;由“不尽长江”可以想象心潮逐浪、时间流逝、年华虚度、兴衰流变、历史无情等等。
  通过这些想象,我们自然能感受到诗中主人公孤独寂寞的人生感慨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这是“读懂”一首诗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由感慨而际遇的联想
  欣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我们从诗人展现的意象中体会他的感慨,而诗人的万般感慨总因身世遭遇而生。不同的人生际遇会对诗人的情感格调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是登大雁塔留下的诗篇,由于诗人的人生体验与理想不同,高适“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期焉可游放”,叹大志未伸;岑参 “静理可了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因为他身入佛塔,想寻求自身的清净;杜甫则临高远望而忧国伤时,隐约道出了他对国家将乱的预感——“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并表现了对弄权误国者的义愤——“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同一个诗人,即使同一个意象,在其不同的人生时期,表达出来的感悟体验也不尽相同。杜甫在近40首诗中写到了“雨”,按年代顺序加以排列,便可明显看出,雨的境界随他的心境不同而不同:在政治生活比较得意时的雨是“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在战乱频仍又加上天旱成灾时,他忧国忧民,雨是“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喜雨》);在成都草堂,生活比较平静,他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的喜叹……这众多写雨的诗歌,展示了诗人几十年的感情历程。
  读者在品味诗歌的时候,就要通过由诗而人,由诗而世的联想,把诗歌放在作者的人生际遇中去玩味、咀嚼。欣赏《登高》的最后两联,就需要我们做这些工作。
  “万里”极言空间之阔,“常作客”是说漂泊无依。自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就很少有安定的生活,尤其是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这11年内,作者在蜀中8年,在荆、楚3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可谓“处处无家处处家”。“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专指暮年。在夔州期间,作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侵蚀着他。“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在这重阳之日,作者登上高处,目睹这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想到多年漂泊、人生的艰难,想到“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的孤苦无依,“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月夜忆舍弟》)的家破难圆,想到自己有心杀敌,无处请缨的遗恨,想到国势衰微,“烽火被冈峦”(《垂老别》),“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兵马》),何止是“干戈衰谢两相催”(《九日》),教他如何能不逢秋而悲!
  四、抒情主人公的横向比较联想
  同一个客观物境,在同一时代里不同个性的诗人的笔下,也会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这里,固然有诗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构思不同,但更主要的是诗人的气质不同,情感结构不同。同样是长江,在李白看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杜甫在长江之滨看到的是“风急天高”,是“萧萧下”之“无边落木”,听到的是“猿啸哀”,给人以不尽忧愁。这是因为李白气质超拔,情感结构豪荡不羁;杜甫气质稳重,情感结构忠厚执着。正如《沧浪诗话·诗评》所言:“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杜甫为何要“登台”?“百年多病”为何要登台?“常作客”中为何还要登台?明知是“悲秋”为何还要登台?一切皆因心之所向,情之所之!心系世事艰难,不能为国尽力,情系“万里”之外,心悲“作客”之中。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的纯儒思想,他的忠心不二、至死不渝。相反,很多诗人就活得比他洒脱自在。如李白,“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何其狂放不羁,自我张大!皇上征诏,他充满希望,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放言“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因为放还,希望破灭,他绝望愤慨,就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拿得起又放得下。而杜甫呢,虽“吾庐独破”,却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忠君忧国,穷也想“兼济天下”的“本我”的诗人杜甫,我们就看到了一生“艰难苦恨”,为君王,为天下而活的“自我”的诗人杜甫。
  通过这样一些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作者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辐射和关照、连类和生发,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我们看到,从思想内容层面上讲,这首诗是作者穷尽一生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的集中体现,是作者暮年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更是国家之秋的最透彻的审视和领悟。透过这短短的几十字,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的爱国之心,炽热的爱国之情。
  (作者单位:宁波市慈湖中学)
其他文献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每每捧读,感人至深。丰富的诗歌资源本为语文教学搭建了绝好的平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始终是一个瓶颈,很难突破。如何让学生走近诗歌,喜欢诗歌呢?我想可以回到诗歌本身,从诗歌的灵魂——“情感”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读诗、爱诗,甚至写诗。“情”,仿若诗的气脉,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正是一幅书写“情”的长卷,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脉”,遂成诗歌教
高血压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是导致尿毒症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随着现代人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坚持吃降压药的重要性。而下面要讲述的这位患者,一直坚持服降压药,却依然患了肾衰竭,这是怎么回事?  73岁的张奶奶,因“恶心、呕吐、乏力、肌酐高”来我科就诊。发现时血肌酐达435微摩/升,双肾弥漫性病变伴萎缩。经过检查后,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终末期肾衰竭,也就是常说的尿毒症。  家属辗转了幾家医院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但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语文教师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一堂课讨论达七八次,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误入歧途。  小组讨论的实质是厚积薄发,就是充分地积蓄,慢慢地放出。没有经过充分准备,没有深思熟虑,就不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因为受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与阅读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一直效果不理想。而中国古典文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丰富人生阅历、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等都大有裨益。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文言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阅读·悦读·越读”的三步阅读法。    一、阅读    “阅读”的中心任务是将文本读懂,分为“读清”
每年年底,美国《科学》杂志都会公布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这些突破往往预示着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2017年,“双中子星合并”事件吸引了数千位天文观测者,印证了天文学研究的多个预言,被评选为2017年度科学突破之首。27个月前,当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两个大质量的黑洞在不可见的天翻地覆中合并所发出的宇宙震颤时,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这一发现也问鼎了《科学》杂志2016年度重大科学突
《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文学创造和欣赏中,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是一种理想而深刻的境界。然而,在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刻性”、“思想性”,往往脱离文本、架空语言,一味地追求一些高深的思想感情,并美其名曰达到了“得意忘言”的境界。这样的教学看似深刻,实则低效,学生既忘“言”,又未得其“意”。  在语文学习
“横联”一词最早出现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陈钟操老师(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评点》①里,余老师对“横联”的解释为:“横向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横向思维将生活常识、已学的语文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等联系起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认为:教材中的知识项目都是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构建主义也强调: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教,而是通过自己的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特有的命题。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填补数量缺口的时代正在接近完成,质量的矛盾开始上升到主导位置。  应该再造国家的整体形象,一定要从中国速度变成中国质量,中国质量整体好,商品的价格才能体现价值。  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共同主办的“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于2017年12月23日在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中国国际
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肯定了我国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度评价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指出了我国宪法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这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
你的身体是否曾被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所困扰?吃对水果,说不定就能帮你解决那些恼人的小病痛。  染发烫发——鳄梨  染发烫发过程会夺走头发的水分和油脂,使头发变得干枯。成熟的鳄梨中含有30%的珍贵植物油脂——油酸,对干枯的头发有特殊功效。  用脑过度——香蕉  过度用脑导致人体内维生素、矿物质及热量缺乏,除了大脑疲惫外,还常常感到情绪低落。此时吃根香蕉可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缓解消极情绪。不过,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