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峙,向死而生 敢于直面死亡,是为了活下去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w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贸易战真会打下去吗?”
  前几天一位南方的大型制造业老板,充满焦虑又带着最后一丝期待地打电话给我,没有任何寒暄,劈头这样问着。当我以窥豹一斑的几点公开迹象与他一起分析,他心中最后的那根救命稻草恐怕難以支撑时,他失神地喃喃道:“那我这几万人的企业,恐怕就要倒了……”沉默,无语。
  是的,中国有几家出口型制造业企业,能有消化高达25%横加关税的丰厚利润和现金积累啊?!
  这时候,日本长青企业对高收益的追求、对高积累的偏执,也许才真正能让我们中国企业家听进去,和听得懂。
  我们焦虑的,人家早趟过好几轮了
  当中国几乎数不出来几家真正的百年企业,而日本全国却有多达147家500年以上的寿星企业,更有多达2万多家百年老店时,我们凭什么不对人家这些企业致以敬意和虚心学习?别说什么时代变了,什么技术变了,什么打不打招呼,这些我们自己觉得挺新鲜的东西,人家早都经历过好几轮了!正是多灾多难的环境,加上动荡无常的时代,造就了日本企业普遍强烈的危机意识、求生意识,和传承意志。
  日本长青企业权威学者后藤俊夫教授,在“第二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上,为到场中国企业分享的日本企业基业长青“六大理念”,很值得浮躁良久的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深思与反省——因为这是人家用至少百年的历史,真正是经过了好几轮生死危机之后,得出的“祖训”!
  第一、立足长远:10年是最短期的规划(经营者培养接班人的时间),中期是30年(经营者履职的时间),远期是100年(经营者福泽后代子孙的时间)。试问中国企业能做到哪怕5年的发展规划吗?我们别说战略,就是文化和愿景,都恨不能是以月为单位计算的。持续转型,就是没有型。再巨变多变,也有不变。那些永恒的,或持久的,我们了解和信仰吗?而无恒心,哪有远见?没有远见,又何该生存?
  第二、等身高经营:看菜吃饭,量力而行。不超过自身的能力,不过分追求扩张,而是立足于韧性与可持续性。在杠杆时代与爆点时代,这一点似乎一直被“新一代”中国企业和商学院所耻笑。但说破天,到底最终是谁死在了前面,又是谁笑到了后面,大家都知道。就比如现在。
  第三、锤炼核心竞争力:这是老生常谈。但是当日本企业可以用区区50名员工,做出全世界独一无二可以用在高铁上永远不滑扣的螺丝,而中国企业却连圆珠笔滚珠还做不出来时,我们真拥有书本上已说滥了的核心竞争力吗?当华为因为“备胎”而广受称赞时,其实却正说明了我们的匮乏。因为例外的难得,往往只反证了公例的普遍。
  第四、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日本长青企业非常重视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等相关者“三代以上”的关系维护。而我们整天说平台,整天念生态,但我们真的关心过产业链与生态圈上各方的死活吗?遑论传代
  我们去任何地方发展时,真的想过我们究竟是让利益共享的蜜蜂,还是让寸草不生的蝗虫吗?遑论共生
  我们恨不能让所有业界马上都死,只剩下自己“通吃”。
  第五、重视风险管理:日本的长青企业,很忌讳把利润过多分配给股东,而重视持续积累以备不时之需。据说稻盛和夫的“小弟弟企业”京瓷,现金结余曾高达即便分文不入也能支出28年全员全额工资的恐怖程度!比尔·盖茨著名的“18个月”真是小意思。因为概率上讲,每25年,企业注定都会遭遇至少一次重大生死危机。要做百年基业,没有能扛事的充裕资金怎么行?而不少中国企业,想的不是利润分配问题,而是有没有利润甚至要不要利润的问题。我们无力于或不屑于“挣钱”而陶醉于看起来“值钱”的春秋大梦,何时能醒?再不醒,眼前这一关就过不去。
  第六、强烈的传承意志:能不能,往往取决于想不想,以及有多想。而“无论如何企业都要办下去”的意志,才是所有企业能够突破25年大关走向基业长青的前提。但可惜,我们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不具备。我们的二代,有多少真正关心老爸的事业,而不是老爸事业所挣下的钱?我们的一代,又有多少真在为下一代“想接班”而做出长期的努力?
  不忌讳死,才不会死
  日本长青企业的这些理念,是在过去几百年持续不断的台风扑面、地震袭来、火山喷发、瘟疫肆虐、政治博弈、战争裹挟、能源危机、金融海啸、行业周期、技术变革等等不论哪一项都能置企业于生死一线中,用无数惨烈的死去活来历练出来的。
  中国企业会是例外吗?当然不会。属于我们的苦难与历练,才刚刚开始。也就是,要面对死亡,我们才刚刚开始。
  只有敢于直视死亡,才会不惧死亡,才会敢于行动,才会活得更好,才会活得更久。华为因为“冬天”与“倒下”的警钟而至今风雨屹立,海尔因为“淡季”与“自杀”的果敢而得以历久弥新。
  你的企业,敢于直面死亡吗?别忌讳把死挂在嘴上——为了活下去。
其他文献
传统制造模式正在被颠覆。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和基于“人单合一”的体验经济平台,在中国的海尔率先落地,并有望形成国际标准指导全球工业转型。张瑞敏说,海尔—定要产生可以引领时代的发展模式  海尔一步步推进并复制成功的八个互联工厂,印证着其自身正在进行符合时代趋势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  海尔“智造”有什么独特之处?  海尔建设的互联工厂,不同于德国宝马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也不同于美国特斯拉的无人
期刊
2017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其伟大贡献之·就是肯定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催生出现代经济与现代文明(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  此前,人类的人均GDP增长都为零,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原地踏步,经济总规模的增长仅与人口规模增长有关,并无“人均GDP增长”这样的实质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正是始自宗教改革之后的“西方的兴起(经济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的术语)”。  然而,宗教
期刊
美国的减税方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此时才发现人们对“税”的理解各有千秋。  税收的本质是什么?最流行的解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在不同的解读中,“民”的含义大不相同。一个是“税”,一个是“民”,背后则是两个关键词:一曰轻重,二曰善恶。税轻未必善,税重未必恶。  “税”本应顺应市场  “税”是一个中性词,善恶轻重的关键在于是“赋”还是“负”。若言“赋”,望文生义就是“抢钱”,这是数千年
期刊
当更多的机器设备制造商选择在美国直接制造时,未来的国际制造业格局也许会发生深刻改变  “制造业复兴”(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是奥巴马执政时期就提出的口号,特朗普更是将“把制造业工作搬回美国”作为他的重要竞选口号。现在特朗普执政已快一年,美国的制造业虽然并不能说有实质性的回归和复兴,但对“制造业复兴”的信心—直在上涨。上涨的信心、执政层的政策支持、以及国际经济的稳健增长
期刊
这些小技巧,教你如何获取他人信任  来源:商业内幕  2017年12月4日作者:Shana Lebowitz  罗宾·德里克是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工作期间,他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最近他出了一本书叫《信任密码》(The Code of Trust)。书中将人分为四类:直接任务导向型、间接任务导向型、直接人员导向型、间接人员导向型。还提到了用如下方法分别来对应不同
期刊
人力资源如何通过专业驱动帮助组织提升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管理话题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將人才转化为战略影响力》,核心是为了给企业老板及业务高管和人力资源之间架一座桥梁。因为我发现,哪怕是讲非人力资源的课程,最后汗颜的是问题核心出在HR们的身上。  前段时间,我见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他是从业务转到HR岗位的,喝咖啡的时候,他悄悄地给我讲了一件事,他自从做了人力资源工作,见了很多人力
期刊
从2017年值得关注的重要商业实践,以及2018年在延续的那些商业变化趋势中,可以窥到企业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的生存法则  剛刚过去的2017年,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出现鲜明的转型轨迹。而对每一家企业来说,也都是充满变化的一年。具体到商业领域,新技术对各产业的渗透更是前所未有的深化,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商业现实,都处在一个大变革的颠覆过程之中。  在这个过程里,每家企业该如何掌舵?从2017年值得关注
期刊
过多的财富只是企业家身上多余的赘肉和修行自律的根本  在曹德旺硕大的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本巨大的《金刚经》。另一本同样大小的《金刚经》,放在他几年前花7000万元购置的豪宅门厅中央,每天进出得见。  过去一年的媒体喧嚣并未扰乱这位汽车玻璃大王的步伐。参佛,修行,捐赠,布施,全球建厂,每一步都走得有条不紊。偶尔,曹德旺也会回应舆论关于“跑路”、“海外投资”话题,但每每说真话换来的是再一轮的
期刊
正在探索的互联工厂样板表明,海尔要做全球智能制造“第三极”,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6年9月9日,张瑞敏应邀出席“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会上,谈及海尔这些年的奋斗与探索,他完全脱稿、挥洒自如,有感而发的内容,来自海尔多年来的沉淀与积累。他坦言海尔一直在思索:“‘中国制造’可否闯出一条引领世界的管理模式?这才是海尔坚持至今的最大动力!”  时至今日,依托全球首创工业互联网平台C
期刊
热烈欢迎夏汉关成为《中外管理》第30位联合出品人  继2019年4月喜增一南一北两位重量级《中外管理》联合出品人之后,2019年6月又喜增一位江南气质突出的制造业企业家,是《中外管理》杂志理事和老朋友。他就是,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汉关。这也是第30位“《中外管理》联合出品人”。  公司简称“精锻科技”,于2011年8月26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泰州境内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