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是寻找矿床并查明影响矿床开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科学调查活动。本文分析了矿产资源勘查的新形势,并对出现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矿场资源;勘查;新形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国内大宗矿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依然居于高位,石油对外依存度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勘查战略和政策,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矿产勘查面临新形势
随着找矿难度越来越大,进入地质探矿市场的资金渠道越来越多,矿产勘查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由地表露头矿转向对隐伏、半隐伏和难识别矿床的预测、寻找和评价;从直接观察的找矿途径转化为间接推断解释和运用地、物、化、航、卫技术方法找矿的新途径。这一形势的变化导致地质人员凭肉眼和经验观察判断的方式找矿转化为强烈依赖在地质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综合技术方法获取找矿信息、发现新矿床,从而提出了普查前期工作的新内容。由于地质工作由“供给型”驱动,转向“需求型”驱动,即社会性功能增加,要求矿产勘查应与当前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步,与国家的生产力配置、布局、经济区的划分、经济发展趋势相匹配、相适应。改革开放的加速发展促进了这一格局的实施。它打破了国家投资、地矿部门找矿、储量报告向国家提交的常规顺序,提出了多方位集资,找矿与用矿相结合,实现储量有偿转让的新的找矿、用矿机制。在宏观布局下的地质找矿和国家计划内导向矿种的找礦原则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2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问题
(1)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没有“建精建强”
目前,由中央、地方、行业地质调查队伍三部分组成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但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管理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而且由于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是原事业单位成建制划转形成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事业单位的一些共性困难,总体规模和能力不适应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
(2)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不足
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完成的,资料总体上比较陈旧,部分地区中小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还存在空白,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国土面积的20%,基础地质数据亟待更新。我国300万km2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空白,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30年以上。而且我国地质工作比较注重单一性的专业发展,缺乏跨学科的集聚和综合,降低了地质工作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由于勘查前期投入不足,导致矿产勘查后备基地短缺,增大了商业勘查风险,造成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脱节。这也是商业性矿产勘查不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勘查工作程度不高,对资源家底掌握不全面
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西部地区和管辖海域还有一批勘探新区,东部老矿区深部还是勘探新领域。固体矿产勘探程度较低区和空白区占到全国陆地面积的72%,固体矿产勘查仅对8万多处物化探异常中的1/3进行了查证,对20多万矿点、矿化点中的1/10进行了勘查评价。
2.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地勘体制改革过渡期准备不充分。地勘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没有错,符合世界地勘业发展趋势。但改革进程过快,国家由大包大揽地质工作突然转向只负责公益性地质工作,地勘队伍不适应,矿山企业作为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也不适应。公益性队伍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地质找矿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市场主体不到位的情况下,国家退出了商业性勘查,是近年来找矿新突破、大突破不多的主要原因。
(2)经济时期探、采分离的体制,导致目前探、采、选冶一体化的现代矿业公司少,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不发育。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而矿业利润主要来自选冶加工,只有具有实力的矿业公司才能通过“反哺”机制加强商业性矿产勘查。国外是这样,我国石油公司也是这样。只有这样的公司才具有国际竞争力,才是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主体。而这种主体的形成还任重道远。
(3)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复杂局势下,国家缺乏从全球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对勘查开发目标国、目标矿种的统筹规划,以构建合理的地缘政治格局和资源勘查开发格局,是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面临重重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对矿产资源的旺盛需求期,但公益性地质工作规模不足,地位和作用没有发挥;商业性矿产勘查不活跃,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缺乏商业性勘查活动的保障。因此,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加强地质工作,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步伐,提高战斗力
要抓住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三定”方案的契机,加快建立国家公益性队伍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理顺内部人、财、物等方面的关系,按照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要求的原则,稳步进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建立吸引和凝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切实建强、建实队伍,提高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战斗力。
(2)切实保障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
有效投入,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职责范围。要制定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规划,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主要负责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工作,目的是摸清资源家底,提出可供普查的备选区。
(3)进一步改善矿产勘查投资环境,发挥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主体作用
一是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建立清晰、透明、稳定的商业性矿产勘查法规,制定以鼓励为主的勘查政策,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矿产勘查领域,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的形成。培育和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培育和规范勘查资本、劳务、中介服务等各类要素市场。二是要提供有效服务。规范信息服务的标准、程序,构建便捷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4)构建合理的矿产资源地缘政治格局,为矿产资源勘查“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
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集各种资源优势于一身,总是长短互见、优劣共存。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开展合作,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各国都无法回避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构建合理的矿产资源地缘政治格局,寓资源外交于大国外交之中,与重要资源国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大力推进以资源合作为纽带的区域合作,确保国家的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2011
[2]国土资源部,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2
[3]许建军,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C],企业经营与管理,2007(12)
关键词:矿场资源;勘查;新形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国内大宗矿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依然居于高位,石油对外依存度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勘查战略和政策,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矿产勘查面临新形势
随着找矿难度越来越大,进入地质探矿市场的资金渠道越来越多,矿产勘查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由地表露头矿转向对隐伏、半隐伏和难识别矿床的预测、寻找和评价;从直接观察的找矿途径转化为间接推断解释和运用地、物、化、航、卫技术方法找矿的新途径。这一形势的变化导致地质人员凭肉眼和经验观察判断的方式找矿转化为强烈依赖在地质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综合技术方法获取找矿信息、发现新矿床,从而提出了普查前期工作的新内容。由于地质工作由“供给型”驱动,转向“需求型”驱动,即社会性功能增加,要求矿产勘查应与当前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步,与国家的生产力配置、布局、经济区的划分、经济发展趋势相匹配、相适应。改革开放的加速发展促进了这一格局的实施。它打破了国家投资、地矿部门找矿、储量报告向国家提交的常规顺序,提出了多方位集资,找矿与用矿相结合,实现储量有偿转让的新的找矿、用矿机制。在宏观布局下的地质找矿和国家计划内导向矿种的找礦原则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2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问题
(1)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没有“建精建强”
目前,由中央、地方、行业地质调查队伍三部分组成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但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管理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而且由于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是原事业单位成建制划转形成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事业单位的一些共性困难,总体规模和能力不适应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
(2)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不足
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完成的,资料总体上比较陈旧,部分地区中小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还存在空白,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国土面积的20%,基础地质数据亟待更新。我国300万km2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空白,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30年以上。而且我国地质工作比较注重单一性的专业发展,缺乏跨学科的集聚和综合,降低了地质工作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由于勘查前期投入不足,导致矿产勘查后备基地短缺,增大了商业勘查风险,造成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脱节。这也是商业性矿产勘查不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勘查工作程度不高,对资源家底掌握不全面
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西部地区和管辖海域还有一批勘探新区,东部老矿区深部还是勘探新领域。固体矿产勘探程度较低区和空白区占到全国陆地面积的72%,固体矿产勘查仅对8万多处物化探异常中的1/3进行了查证,对20多万矿点、矿化点中的1/10进行了勘查评价。
2.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地勘体制改革过渡期准备不充分。地勘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没有错,符合世界地勘业发展趋势。但改革进程过快,国家由大包大揽地质工作突然转向只负责公益性地质工作,地勘队伍不适应,矿山企业作为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也不适应。公益性队伍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地质找矿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市场主体不到位的情况下,国家退出了商业性勘查,是近年来找矿新突破、大突破不多的主要原因。
(2)经济时期探、采分离的体制,导致目前探、采、选冶一体化的现代矿业公司少,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不发育。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而矿业利润主要来自选冶加工,只有具有实力的矿业公司才能通过“反哺”机制加强商业性矿产勘查。国外是这样,我国石油公司也是这样。只有这样的公司才具有国际竞争力,才是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主体。而这种主体的形成还任重道远。
(3)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复杂局势下,国家缺乏从全球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对勘查开发目标国、目标矿种的统筹规划,以构建合理的地缘政治格局和资源勘查开发格局,是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面临重重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对矿产资源的旺盛需求期,但公益性地质工作规模不足,地位和作用没有发挥;商业性矿产勘查不活跃,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缺乏商业性勘查活动的保障。因此,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加强地质工作,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步伐,提高战斗力
要抓住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三定”方案的契机,加快建立国家公益性队伍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理顺内部人、财、物等方面的关系,按照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要求的原则,稳步进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建立吸引和凝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切实建强、建实队伍,提高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战斗力。
(2)切实保障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
有效投入,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职责范围。要制定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规划,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主要负责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工作,目的是摸清资源家底,提出可供普查的备选区。
(3)进一步改善矿产勘查投资环境,发挥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主体作用
一是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建立清晰、透明、稳定的商业性矿产勘查法规,制定以鼓励为主的勘查政策,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矿产勘查领域,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的形成。培育和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培育和规范勘查资本、劳务、中介服务等各类要素市场。二是要提供有效服务。规范信息服务的标准、程序,构建便捷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4)构建合理的矿产资源地缘政治格局,为矿产资源勘查“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
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集各种资源优势于一身,总是长短互见、优劣共存。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开展合作,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各国都无法回避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构建合理的矿产资源地缘政治格局,寓资源外交于大国外交之中,与重要资源国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大力推进以资源合作为纽带的区域合作,确保国家的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2011
[2]国土资源部,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2
[3]许建军,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C],企业经营与管理,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