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矫正智力障碍学生 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A-B设计,利用积极行为支持,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对个案的离开位置、打滚哭闹、发出怪声等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矫正方案,通过调整物理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塑造用语言表达需求、等待、静坐等正向常规行为,采用区别强化、忽视、隔离等策略,在课间、游戏时间、午睡等多种情境下进行干预。干预后,打滚哭闹和离开位置的行为成为偶发行为,发出怪声的次数控制在教学和管理可接受的范围以内,整体干预效果良好。
  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智力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08-05
  智力障碍学生在认知、思维、语言、自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显著异于常人的情绪和行为作为表达的手段。我任教的班级中,学生KK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显著,影响班内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给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带来困扰。本研究利用积极行为支持,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分析KK的行为并制定方案,在课间、游戏时间、午睡等多种情境下进行干预,以期减少其情绪和行为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KK,2009年出生,中度智力障碍,入校前因情绪和行为问题严重,只短暂地在幼儿园就读。主要照料者为父母,但父母较忙,生活照料之外的陪伴较少,对KK既非常宠爱又动辄打骂。KK的知觉动作、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但经常發出怪声,常重复与语境无关的语言,并且情绪不稳定,问题行为较多。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A-B设计,A为基线期,在不加任何干预的条件下,观察记录KK的行为表现,B为介入期,对KK的行为进行评估分析后,制定相应的方案进行干预,观察记录干预后KK的行为表现。
  2.观察法。设计了“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记录KK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前因及后果,设计了“问题行为检核表”记录KK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的时间、频次、持续时间、严重性,以进行干预前后的数据对比。
  3.访谈法。采用自编的“智力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访谈提纲”对KK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过程
  (一)明确要干预的问题行为
  研究者使用自编的“智力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访谈表”对KK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访谈,整理访谈资料,明确了对其他学生影响最大、对教师困扰最严重、急需干预的三类情绪和行为问题并进行定义。
  1.离开位置:上课时未经老师允许,离开座位,在教室内跑动或跑出教室;站在课桌旁;藏在某个角落或讲台、办公桌下;频繁地起立坐下;午睡期间离开自己床垫,跑出教室或躲在某个角落或讲台、办公桌下。
  2.打滚哭闹:在地上躺着或坐着打滚,老师试图将其拉起时赖地不起或对老师拳打脚踢,还会伴随着大喊大叫、大哭大闹。
  3.发出怪声:不分时间和场合,连续发出与当下情境无关的奇怪声音,如不停地发出打嗝声、咳嗽声、弹舌声、“呜呜”声等;或突然发出尖叫声;不停地敲桌子、用其他物品制造杂音等。
  (二)问题行为的行为功能评估
  1.“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评估
  本研究选择KK的五位老师,就三种目标行为各填写了一份“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每种目标行为的五份评量表中自我感官刺激、逃避、获得他人注意和获得实质性东西四种功能各有一个平均分,将五个平均分再平均,对得到的最终结果进行排序,分值越高,序位越靠前,暗示该动机的可能性越高。“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的结果见表1。
  根据量表的评分结果看,打滚哭闹的行为功能为获得实质性东西,发出怪声的行为功能为获得他人注意。“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中特别提到,如果分数相同或差距在0.5以内的都要关注,所以离开位置的行为功能为获得他人注意和获得实质性东西。
  2.“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评估
  在征得家长同意后,每天六节课和做完操后的大课间均观察半小时,午睡期间观察一个小时,每天共4.5小时,每周五天。观察者为坐班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一人管理和上课时,另一人记录。第一个月为基线期,观察20天,观察者不但要在“问题行为检核表”上记录KK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的时间、频次、持续时间、严重性,还要根据自编的“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详细记录KK三类目标行为发生的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功能。
  研究者分析基线期内“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记录的内容,对KK三类目标行为的发生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功能进行概括总结。“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的分析结果与“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的评估结果一致。
  综上,KK三类目标行为的行为功能分别为:离开位置的行为功能主要是获得他人注意和获得实质性东西;打滚哭闹的行为功能主要是获得实质性东西;发出怪声的行为功能主要是获得他人注意。
  (三)问题行为的干预: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
  研究者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评估了KK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环境和相关情境的功能关系,试图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引发KK行为的改变,并为KK提供积极行为支持,运用前因调控策略、行为训练策略和后果处理策略,减少KK情绪和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提高良性行为出现的概率。
  1.前因调控策略包括调整物理环境和改善社会环境
  (1)调整物理环境
  首先,调整KK的位置。一方面,调整KK课堂中的座位,让其坐在教室内第一排离讲台最近的位置,既方便老师给予更多关注、及时制止不良行为,又可以避免KK看到其他同学上课的表现后通过模仿同学引起老师注意。另一方面,调整其午睡的位置。将KK安排在班主任的办公桌旁边,与其他同学隔离,保证老师能够及时关注。   其次,减少干扰物。由于KK的目标行为具有获得实质性东西的功能,所以不必要的时候,减少干扰物的出现。非游戏时间,将易引起KK兴趣的玩具收好。教师使用的教具、奖励物等不要散放,集中放在KK拿不到的地方或收在KK看不见的地方,用完及时放回原位置。教育其他学生,上课期间不要拿玩具、零食等与教学无关的东西,以免引起KK的注意。
  (2)改善社会环境
  第一,增加老师关注。不管在任何情境下,要求老师给予KK更多的关注,给KK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一方面,让他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但老师关注的是他的能力和正向行为;另一方面,让他有事可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减少消极评价,KK频繁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时,不要立即制止或否定,而是带到另外的情境进行安抚,待其安静后再与其讨论之前的行为。
  第二,提供同伴支持。KK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功能是获得他人的注意,所以在关注之下,问题行为会减少。但老师不可能一直关注KK,所以需要他人的关注来弥补,这时候同班同学的支持就格外重要。完成课堂任务、课间游戏的过程中,老师都安排能力和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与KK一组,同伴互动能让KK投入任务和游戏中,同时获得同伴的关注,从而减少问题行为。
  第三,争取家长配合。KK的很多行为反映出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度需要被关注。这与家庭环境有关,KK父母采用棍棒教育,虽然很关心孩子,但是孩子一出现不良行为就会粗暴。陪伴时与孩子互动较少,一般让孩子看电子产品。所以,在干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為了解决午睡吵闹的问题,班主任与家长协商,每天中午到校陪睡,KK养成午睡习惯后逐渐消退;另一方面,老师建议家长,不要打骂孩子,并向家长详细询问了孩子在家的一些问题行为,给家长处理问题行为的建议,让家长逐步学会科学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建议家长晚上陪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周末一起外出游玩,增加亲子互动。
  2.行为训练策略为通过塑造培养正向的常规行为
  (1)塑造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行为
  KK想得到实质性东西时,会趁老师不注意偷拿或直接抢,老师发现后制止会出现问题行为,因此要通过塑造让KK学会用语言正确表达需求。在干预的过程中,在每天晨会时间或课间的集体教学和集体游戏时,为KK创造表达需求的机会,同时提供同伴示范,告诉KK,想要什么东西,要说“老师,我想/要……”
  以课间玩玩具为例,按图1流程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需求,如果同伴全部示范完毕,KK失去游戏机会。
  (2)塑造等待和静坐的行为
  针对KK离开位置、缺乏等待意识、急于得到实物的特点,干预过程中着重培养其等待的技能。呈现KK喜欢的玩具和活动,设定等待时间表,规定时间内安静等待,不离开座位,就可以玩玩具和做自己喜欢的活动,等待的时间越久,玩玩具和活动时间越久。
  3.后果处理策略包括区别强化、忽视、隔离
  (1)区别强化
  区别强化KK的行为,出现问题行为时不予强化,KK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在老师设定的时间内没有出现不良行为、规定的时间内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在老师的要求之内、出现问题行为后自行恢复到安静状态时均给予强化。
  【强化情境示例】
  ● 课上安静专注听讲
  ● 课上离座后,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自行回到座位
  ● 一节课没有发出怪声
  ● 午睡静躺时间变长
  ● 午睡前二十分钟没有发出怪声
  ● 独立玩游戏
  ●
其他文献
青年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是与意识、市民社会和伦理生活密切关联的实践概念,在他创建其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将劳动与人的自我实现关联起来,在个人劳动和普遍劳动的关系中探讨劳动的社会化和人自身的社会化问题.他以生产方式为标志来划分社会形态,并揭示了劳动分工和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异化问题,但他同时又十分看重工业社会和商业文明给人的发展和自由带来的契机.此外,青年黑格尔还从劳动中看到了主客统一、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的统一等辩证法思想,这为其后来成熟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学术界在黄宗羲思想研究方面有"守旧"与"开新"之辨,由此导致黄宗羲犹如"一人分饰两角"般在中国思想史上出场.事实上,黄宗羲在中晚明心学内部获得思想创新的动力与资源,其思想代表着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心学路径.而问题在于,人们对于这种转向较为陌生,这是近代以来黄宗羲思想研究中存在诸多割裂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比王阳明和黄宗羲对三代之治的不同构想,厘清黄宗羲针对晚明以来的形上学与政教困境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重新评估心学与明清之际思想转型之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领域中,中期柏拉图主义因策勒关于折中主义的研究而受到低估.策勒是从哲学学说原创性的角度入手的,他认为中期柏拉图主义处于哲学创造的低潮期,在哲学史上价值不大.然而,如果我们考察中期柏拉图主义评注实践的方法论核心,则"柏拉图的权威"就会成为一种理解中期柏拉图主义的新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中期柏拉图主义者认为,柏拉图及其哲学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柏拉图的哲学不仅不会受到怀疑派的批评,还是衡量其他哲学的标准.
赵汀阳先生的《第一哲学的支点》(以下简称《支点》)一书旨在将第一哲学的奠基从知识论转向以伦理、实践为导向的创造、生存活动,这一转向紧紧围绕着他对第一哲学的整体理解以及对"支点"的重新锚定展开.该书不但涉及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同时也对中西学内部的不同脉络进行了评估和反思.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四节,虽然讨论范围与对象涵盖极广,脉络却非常清晰.
期刊
赵汀阳将第一哲学比喻为“\'思想宪法\',试图给一切可能的思想立法”①.他列举了康德给自然立法(“头上星空”)和给自由立法(“心中道德”)、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语法”、胡塞尔将“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类比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等.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思想宪法”这个隐喻.它意味着思想界应该从“丛林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一个“思想共和国”(例如,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曾提出过“说理共和国”).“思想共和国”究竟由哪些“公民”组成?
期刊
近年来,加强马克思社会哲学与西方经典社会理论的对话和比较,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存在"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事实"则是涂尔干为其社会学确立的基础性概念.透过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厘清两种不同社会哲学观的基本脉络.展开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辨析两者之间的思想关系,既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当代性的重要议题,也充分彰显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方法论自觉.就理论层面而言,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社会哲学存在论基础的理解,廓清唯物史观与实证主义的区别;就实践
第一哲学不仅面向哲学的最本源性问题,也意味着哲学自我定义的方式.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进行哲学写作,不仅面临着哲学在中国的"身份性疑案",还面临着哲学自身的困境.无论是在海德格尔还是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哲学思考都不可避免地与哲学的自我治疗乃至自我定义关联在一起,哲学本身似乎成了问题.中西两大文明传统在中国的相遇所形成的"道出于二"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疑案与困境.
期刊
《老子》第十一章看似清晰易晓,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理解模式.在现代研究中,以"功能"为中心来解读这一章成为主流,并由此得出经验层面上的有无并重的观点.然而此种解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缺陷和困难,也遮蔽了其本来的语境.在先秦和老子的思想关注中,"用"意味着实践行动而非工具性的使用,而"无之以为用"意味着从实践角度对"无"或"道"的理解,以及从"道"或"无"的层面对实践行动的阐明,由此可以最终归结为"无为".
摘要:疫情发生后,网络教研成为保障教研活动定期开展的新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打破地域局限,突破人数限制,在教学过程的细节呈现和回访复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网络同课异构视角,从同课解析和异构设计两个方面,对两位教师的高中“人际沟通”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全面评析,尝试从整体教学思路、主体内容布局、核心问题引导、信息手段介入几个层面,探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网络教研;同课异
《第一哲学的支点》是一部既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强大的原创力,又在具体行文中体现出鲜明个人色彩的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里,赵汀阳老师一方面对古典和现代哲学中分别以"存在"和"我思"为支点的存在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以"我行"为全新支点的"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