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的调和与偏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田汉的《名优之死》与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都是表现艺术至上的唯美作品。作品中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但对其人物进行审美分析,则又具有各自的审美特点,田汉侧重于女性的内在美与灵肉调和的思想,着重表现女性的抗争;谷崎侧重于表现女子的官能美和灵肉偏执的观点,着重表现超现实下的殉情。
  关键词:内在美 官能美 灵肉调和 殉情 抗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运动。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之后波及到法国,日本再影响到中国。唯美主义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在中国和日本,剧作家田汉和小说家谷崎润一郎都是受唯美主义思潮影响很深的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品《名优之死》和《春琴抄》分别体现了唯美主义的不同特征,尤其是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 内在美与官能美
  
  唯美主义坚持“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理念,即文学应该游离生活现实,追求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以创造独自的“美”作为其艺术的至高无上的目的。田汉和谷崎笔下的女性大多出生于富裕的家庭,过着优越的生活,相反男性则地位卑微。对美的执着追求,对女性的膜拜,强烈的色彩,浓艳的气息,这是二者都坚持的原则,两位作者都面临一个“灵魂”与“肉体”不能同构而导致的苦闷与惶惑。但二者在具体处理上又是有所区别的。
  田汉一生创作戏剧、电影近百部,其中专写戏曲艺人的有四部,《名优之死》即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处理女性美这一方面,田汉侧重于女性内在美的展现,田汉笔下的女性善良、进取、有思想,却又有一种强烈的叛逆意识和抗争精神。在《名优之死》中,着重渲染的是刘凤仙这样的角色,她幼年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内心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就迷失了方向,因为贪慕虚荣而投怀于杨大爷,因此而演绎了一段戏子与政界士绅的权钱情事,虽然我们会认为她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但她的思想发展过程却是真实的,符合普通下层女性追求成功的畸形成长历程。刘凤仙的奢靡情怀最终也导致了她的师傅兼养父的刘振声气倒在了戏台上,也正在这时她才意识倒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捶胸痛哭。可最终刘振声的死却表明了戏院与政界斗争的失败,这固然是一种精神上的逃避和解脱,但同时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种艺术上的反抗和自卫。
  或许,一个人,要死了之后,才能得到宁静,他的灵魂也才能得到升华。刘振声以他的死,来完成了对刘凤仙人性的呼唤,完成了对话剧表演艺术最后的敬礼,田汉也由此把他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推向了极致,证明艺术可以超越死亡,美也可以战胜现实。集中地展现唯美主义关注人生哲学的一面。
  作为一个极端的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谓的女性“美”,是一种官能刺激、肉欲至上的概念。在谷崎看来,所谓的“美”仅仅是感官上的美,而并非什么深刻的“思想”或“精神”。认为作品应重在揭示动人心魄的奇丽的女性美,表现女性的官能美。他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体现出一种由施虐和受虐所摧残的变态行为带来的感官上的快乐和“美”的愉悦。《刺青》确立了对感性美的绝对崇拜之心,《神童》是谷崎众多作品中唯一一部称得上自传的小说,其中主人公这样告白:“我也许是为歌颂人类的美而诞生的男子,我到现在也不能认为自己是个凡人,我无论如何觉得自己是个天才,我自觉本来的使命,如果能赞美人类的爱,歌颂享乐,我的天才才能发出真正的光辉。”因此对谷崎的作品,日本国内的文艺评论家历来褒贬不一,焦点主要集中在谷崎的唯美主义作品是否具有“思想性”方面。佐藤春夫、小林秀雄等人认为谷崎的作品只是让人看到了“肉感”和“变态、虐待”,未能挖掘出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不仅毫无思想可言,反而给人浅薄之感。而伊藤整等人却认为其作品虽颓废,但其目的是为了批评当时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批判明治以来从政府到民间那种对西方文明的盲目追求。
  《春琴抄》是一篇典型的表现外在“美”的作品,它描述了双目失明的三弦琴师春琴与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徒弟佐助二人在学习,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中产生爱情的唯美故事。姿色绝伦的春琴却不幸被无缘的追求者报复,用开水烫伤了她的脸而毁了容,佐助为了保持春琴在他心目中的美貌形象,毅然用钢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叩拜于春琴身前“师傅,佐助双目失明了!一辈子再也看不见您的面容了”,“真的么?”春琴一语既发,接着便是长时间的默然沉思,佐助却感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这个细节体现了双重含义,首先在于佐助对春琴的深沉之爱,其次也是佐助对春琴作为女子之“美”(艺术)的迷恋,这种迷恋已经达到极致,有一种肉体受虐的倾向,与春琴的嗜虐和乖戾形成鲜明的呼应。佐助在与春琴的恋情中保持了一种艺术家对美的迷狂心理,他对春琴美貌的迷恋上升到了艺术家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谷崎润一郎作品中基本上是男性对于女性肉体和外貌的迷恋,而对于其精神气质却给与很少的关注,这就是与田汉笔下的女性最明显的区别。
  
  二 灵与肉的偏执
  
  在王尔德之前,先拉斐尔派的灵肉合致思想对唯美主义作家们产生过很深的影响。田汉和谷崎对内在美和官能美的不同处理,我们也可以定义为“灵”与“肉”的偏执与调和。两者都面临着对“灵”与“肉”的取舍所带来的困惑。“灵肉调和”或“灵肉一致”既是田汉早期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早期剧作的出发点。但到了1927年田汉写作《名优之死》却分明地偏重于“灵”的表达,所表现的是一代名优刘振声身上的传统美德,他收养了一个一个的孤儿,并视之为自己的亲生儿女,如母亲似的细心抚养,将他们培养成舞台上的名角。但剧中重要的女性角色,即他的弟子刘凤仙为了追求名利,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取了新旗袍,同杨大爷喝了威士忌,背着师父的面偷偷去吴淞厮混,彻夜未归”,这分明又是肉欲的暗含。名优刘振声最终气倒在了舞台上,也昭示田汉历来所主张的“灵”的世界的岌岌可危与坍塌崩溃。虽有人道主义的呼唤,有艺术的升华,但自然也出现了灵肉合致所带来的不和谐与困惑。
  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则更倾向于对“肉”的迷恋,包含深刻的唯美嗜虐的倾向,在灵与肉的选择上倾向于肉欲的嗜虐与宣泄。琴师春琴的手足之纤柔,肌肤之圆润,声音之优美,作者不惜笔墨,极力渲染。而且这些特征在徒弟佐助刺瞎自己的双眼之后达到了更高意义上的升华。春琴与佐助虽然潜意识里都互相钦慕与喜爱,但始终没有走出畸形的恋爱生活,春琴至死也不承认弟子作为自己丈夫的身份,佐助却刺瞎了双眼陪在心爱的人身边,两个盲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靠心灵的感应触摸着对方。连二者生下的小孩也都先后送了人,在常人眼里简直不可理喻。正如作者在文中感叹“盲人替盲人洗身,是怎样一副情景呢?”悲剧的主人公佐助选择了摧残自己为代价的灵肉呼应,是似乎调和而又向肉欲式微甚至是向灵倾斜的灵肉合致的爱情。正如吉田精一對谷崎的评价:“谷崎润一郎的作风是以空想、幻想为生命,不涉及人生现实,通过恶魔般的艺术发挥了使读者陶醉的魔力,只是他的空想和幻想专同肉体和感官紧密结合,没能达到思想的高度。”极其准确地把握到了谷崎润一郎作品的精髓。
  
  三 爱情唯美下的殉情与抗争
  
  田汉和谷崎润一郎笔下的爱情都是冲破世俗、追求真爱的典型,主人公身上大多有一种殉道者的精神。尤其在描写爱情的角度,面对黑暗,面对人性最脆弱的地方,他们坚信只要通过反抗,有情人终会成为眷属。两位作者都是真正唯美的追求者,认为即使有邪恶,有原罪,但是总是怀着“唯美”的热情对待生活中的爱与美。
  田汉笔下更多表现的是恋爱双方的苦难,歌颂真挚的爱情,在经历过新思想的熏染过后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在《名优之死》里面,作者主要渲染对“爱”与“美”的殉情与抗争,名老生刘振声一方面为了捍卫艺术,另一方面为了得到弟子坤角青衣刘凤仙的爱,而牺牲在舞台,便很好的詮释了这一观点。刘振声与刘凤仙朦胧的情感表述,是师徒是养父女,也更似痴男怨女之爱的述说。刘振声在被抢走他心爱弟子刘凤仙的杨大爷气得倒地之前,眼望着刘凤仙“不觉泪下”是何其深沉厚重的爱;然而此时,杨大爷执意要拉走刘凤仙,可刘凤仙却只是握着刘振声的手,摇着刘振声,伏在他身上哭,希望能唤回刘振声的生命。由于剧本的文体局限,这些地方不会太过渲染,但我们从仅有的对白中便能领略其意味深长的情感内涵。
  《春琴抄》里的爱情则显得更为极端与弥足珍贵,两位主人公在凄美的一生中苦苦地相爱,降伏于门第观念,悲惨地过着特殊的夫妻生活。虽然唯美,但却遭来苦难,佐助在面对师傅春琴复杂的心态时,无奈之下,想到的便是日本传统的惯用方法——情死情结。他体贴春琴,不忍道破真情,在春琴被人毁容之后,自己也用钢针刺瞎双眼,并撒谎说患白内障而失明。十返肇在《春琴抄解说》中说道:“失明对于佐助来说并不是自我杀戮,而是自我完成,是对美的绝对献身。”由于对春琴的深沉爱恋与百般娇纵,文中说“不欲结婚的原因,似乎不在春琴,而在佐助。”佐助心中有的只是一个理想春琴的化身,“设若春琴因遭灾祸而改变了性格,那么改变后的这个女人便不再是春琴了。他要把春琴当作过去那个骄矜傲慢的春琴,否则,他至今在心的眼睛里所见的美丽的春琴形象便会遭到破坏。”后来“佐助在春琴逝世后二十一年的孤独生活中,于心中塑造了一个与在世春琴迥异的春琴,愈益鲜明地看到了她的姿容。”
  作为汉学家的谷崎润一郎,他所表达的正如《庄子·骈拇》中说“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而是自闻而已”的境界。佐助刺瞎自己的双眼,不是痛苦反而是一种淡定和幸福,这就是他追求的无影而默契的境界,使他们二者置身于更高意义的幸福生活之中,逍遥人生,淡定自若。相反,带有太多人道主义和理想政治因素的《名优之死》最后却将主人公刘振声推向了死亡。因而,在意识层面的坚贞执着往往会超越一切,相反与政治和理性靠得越近,其结果往往也就越惨淡。佐助的身体力行正实现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效果。在这个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坚持和超然。因而,《春琴抄》的价值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名优刘振声之死的情景里,以及佐助刺瞎双眼的举措之中,我们看见在情感颓废的废墟里,有绝望的种子。但绝望之为虚妄,不正与希望相同?看似悲剧的深处,却隐藏着人间至深的爱与美;在对作品中消极的人物否定中也包含着对人生的积极肯定。在颓废和醉然陶然的背后表现坚定的希望。这也正是两位作者在唯美理想的处理上最真正的目的和要义了。作者通过《名优之死》与《春琴抄》这两部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各自不同的唯美主义特征,但殊途同归,共同构筑了经典的唯美世界,不失为大洋彼岸有关唯美主义的两朵旖旎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伊藤整:《日本现代文学全集》(第四十三卷),讲谈社,1980年。
  [2] 田汉:《平民诗人惠特曼百年祭》,《田汉文集》(第十四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
  [3] 田汉:《田汉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
  [4] 吉田精一:《耽美派作家论》,《吉田精一著作集》,
  社,昭和56年。
  [5] 钱定平:《罪恶谷底有樱花——浅尝鼓起润一郎》,《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第9期。
  [6] 正宗白鸟:《谷崎润一郎と佐藤春夫》,《群像 日本の作家8》,小学馆 1984年。
  [7] 井上靖:《现代日本文学馆16解说》,《文艺春秋》,昭和41年4月。
  [8] 十返肇:《〈春琴抄〉解说》,河出文库,昭和29年6月。
  
  作者简介:
  杨宗蓉,女,1979—,四川开江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孙晶,女,1976—,辽宁营口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充满激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并阐述了女性的生存问题,引发女性对自身状况的思考。伍尔夫认为,女性只有“成为自己”,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时,才能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才能达到一种自由、和谐、完美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自己的一间屋》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女性问题
期刊
摘要 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他们不仅是英国18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小说家,而且一直被视为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始祖。认真总结与研究18世纪英国小说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我们在宏观的层面上系统地把握西方小说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以18世纪英国小说中对“反讽”的运用,对以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为代表的英国18世纪小说家在小说理论上所作的探索进行考察和剖析,指出18世纪英国小说文体上运用“反讽”所造成的难以理解的原
期刊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会话含义的分析,揭示海勒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构成元素,从会话含义的理论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寻文本中黑色幽默的新元素。  关键词:会话含义 黑色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带有绝望、痛苦、恐怖之意,故又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绝望的幽默”等。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
期刊
摘要 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纽约上流社会的风貌。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命运揭示华顿作品中所体现的迷茫与彷徨,并且分析了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及华顿作品的深思。  关键词:迷茫 彷徨 无家可归 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文学作家,伊迪丝·华顿创作了大量以女性生存状态为题材的作品,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艾丽丝·沃克的小说《梅丽迪恩》进行了历史的解读。沃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这部小说,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基层民权运动的历史,同时通过描写主要人物之间的性爱婚姻关系,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重大社会顽症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奠定了艾丽丝·沃克社会历史问题小说家的地位。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 种性歧视 民权妇权 社会历史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韦恩·布斯(Wayne C.Booth)的不可靠叙述是指当叙述者所说所做与作家观念(也就是隐含作者的旨意)不一致。本文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短篇小说《宣叙》(Recitatif)为例,从种族等角度看叙述者对‘玛吉’的不同的陈述,试图寻找隐含作者的价值观,从而体会不可靠叙述在叙事学理论中,隐含作者的形成是发展的。  关键词:隐含作者 不可靠叙述 种族主义
期刊
摘要 卡里尔·菲利普斯以自己的多重身份重新书写了被英国刻意忘却的历史,挖掘了被官方历史排除在外的声音。菲利普斯采用了复调叙事方式,使昔日的“他者”得以发声,从而颠覆了公认历史中宏大叙事的唯一声音,强调了长期以来英国社会所忽视的内在异质性。  关键词:卡里尔·菲利普斯 复调 奴隶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卡里尔·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 1958—)出生在加
期刊
摘要 诗歌创作是劳伦斯整个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以诗歌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表达自我的心路历程,升华自己的精神、意识和灵魂。劳伦斯的千首诗作蕴涵着一种乐观的精神和深奥的哲理:死亡表面上是生命的终结,实质上却是生命的延续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是通向新生,获得新我的一种途径。劳伦斯以诗性的哲学向人们揭示了生存的意义。  关键词:劳伦斯 诗歌 死亡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加拿大著名作家奥斯汀·克拉克(Austin Clarke)的作品《磨亮的锄头》,指出主人公不同的名字的含义,分析了女主人公在殖民统治下为确立自己的身份和为同胞代言所做的抗争。  关键词:奥斯汀·克拉克 《磨亮的锄头》 身份书写 后殖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奥斯汀·克拉克是当今加拿大文坛的一位知名作家,在加勒比海地区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在国内
期刊
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女诗人,其独特的身世、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深邃的思想一直是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在生态意识高涨、文学作品的生态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狄金森的诗歌,从中浅析诗人心中对人和自然界关系的体验和认识, 揭示出其诗歌的生态美学价值。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诗歌 生态批评 生态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