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鱼的白日梦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jie_85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2月9日晚,上海大学学生林哲乐和中央戏剧学院学生韩延在北京获得由法国电影联盟主办的首届电影短片大赛大奖。他们的获奖作品分别为《Q鱼的下午》和《套子》。两位获奖者将参加2006年法国戛纳电影节。2005年10月,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在法国电影联盟的支持下举办了首届短片比赛,共有75名声像、影视专业的中国大学生参加比赛。
  本期《DV生力军》为读者带来了林哲乐和韩延的专稿,让我们一同见证影像的力量,一起在影像的世界里徜徉。
  在拍摄《Q鱼的下午》前,我十分想拍摄一部短片,十分钟左右,有趣但不是无意义的搞笑,有新意,要流畅要有节奏,这些可以说是当时给自己定的标准,有了标准但是无从下手,一开始完全没有头绪,不停地干瞪眼。不过有一天对着鱼缸瞪眼的时候,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然后一个晚上,一直挤不出字的白纸就填满了。最后成型的作品是用鱼隐喻人反映一些社会现状,一个在社会底层又有些阿Q精神的小“鱼”物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做了一个白日美梦,最后又逃不开被扯回悲剧现实的结果。做这部短片的目的也与预期相符。就是用简单明快的影像和黑色幽默的风格来阐述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故事。
  写完了故事,我就把剧本丢开了,主角是一条鱼,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拍。为了使视觉上不单调并且配合剧情,拍摄用到了很多种的鱼,但是很多种的鱼相处起来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鱼确实不太闹,但是绝对不会听话,为了让“演员”比较方便的“表演”和“走位”,就得让不同场次的鱼分开两个容器,一个表演区,一个休息区,只是往往要往表演区换“演员”的时候,休息区已经是一场大屠杀之后了。随着拍摄的继续和去花鸟市场次数的增多,我开始也对鱼的习性更了解一些,比如哪些能放一块、哪些不能放一块……这样进度就快一些,当然也是在增加了数个休息区的前提下。拍摄中还有许多不可预计的情况,比如冬天加热器爆管事件、蛙吞鱼事件、缺氧事件、莫名集体自杀事件等等……。不过幸运的是主角这条独眼鱼确实不简单,全部挺过,只有一只眼睛的鱼能够生存下来,还有有它的道理的。
  拍摄中我需要一些效果,就想了一些办法在最低成本下实现,去纸店买一些有纹理的各种颜色的厚卡纸、黑卡白卡纸、滤色纸等,把鱼缸从它原本的位置搬了下来,搬到一个我可以四面拍摄的位置。纹理的色卡纸放在鱼缸的外面包着,有时是纸背打光。鱼缸前打光,或者纸背打光,鱼缸前不打光,或者加滤色纸,或者交替白炽灯和冷光灯,或者用黑卡切光等等,来营造一些梦幻或者剪影效果。没有办法,独立制作不能放弃低成本的光荣传统,最后的效果还算光鲜。
  最大的问题是实际拍摄,鱼也准备好了、相安无事,灯也打好,纸也包好,颜色也行了,然后就是一个字:等。我比较注意取景,选半天选好一个角度,把鱼缸里的摆设全部换好,在画面里安置好,然后静候半小时鱼缸浑浊变清澈,开始拍摄,突然发现这是个它永远不会光顾的角落,在很多次这样的失败后,只得胸闷顿足,随鱼所欲,决不随我所欲,它们也有习惯的活动区域,在那些地方等待捕捉需要的镜头的可能性比较大,我用的是“等待捕捉”和“可能性比较大”这样的词汇,往往是按下“录像”按键,静等十多分钟,没有预期的动作和路线,十分懊恼,然后按下暂停,它就游进画面来,漂亮的一个走位,留你呆呆地站在那里,满脑子只想把鱼缸砸了。因为我是属于比较性急的人,蹲着等真的好难受,拍到一半想过放弃,所幸在父母和姚平的鼓励和帮助下坚持了下来,有人帮忙拍起来就方便一些,用鱼食、鱼网兜、木棍等对“演员”进行威逼利诱和“引导走位”还是拍完了,不过真的学到了,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耐心,对人也一样。
  前期工作做的比较仔细,后期剪辑就比较顺利,镜头都比较准确,也没什么需要补拍的镜头。只是开始选择音乐又用了很长时间,每段音乐的感觉我都知道,但是我不知道确切该选的歌曲,只能不停地找和听,现在的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听和筛选音乐的那几天弄得我有些神经衰弱。
  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所以片中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值得可怜但是旁人不可怜他,值得同情但是命运不同情他,但是至少每个人都有做白日梦的权利,所以就拍了一条小鱼的美梦,一个阳光明媚暖暖的下午,最适合做白日梦的时候,所以就起了这个《Q鱼的下午》,原本心血来潮想在开头加上“以此片向鲁迅先生致敬”,感觉实在哗众取宠,幸好作罢,不过还是要感谢如此优秀的《阿Q正传》给了我小人物描写的参考,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以及姚平、梦薇在拍摄中给我的巨大帮助,感谢阿飞和冬亮制作海报。
  我在创作方面比较偏向的是人性和人心,通过台词和行为来刻画人物,但是不需要去讲道理,应该去呈现现象,真理永远存在并易于理解,我觉得我所要做的不是去把道理说出来,而是给观众一个体验的过程,看完各取所需就最好了。
  对于DV,我想说的是DV对所有热爱电影、并且想投身于电影工业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手段和工具,它的成本相对低廉,又能够以很小的团队完成,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想法,所以很好啊。但是DV只是一种工具,它对制作水准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用专业的态度来对待就是拍电影,用把玩的心态那就是自娱自乐或是家庭录像,一切都决定在使用工具的人手里和脑里,对我来说,摄像器材的提升可以提升画面的质量,但画面不是电影的全部,要拍电影的话,甚至手机都可以。关键取决于自身,有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器材当然值得庆幸,可能更重要的是物尽其用,在任何环境发掘自己的长处和有利的条件更是关键,而且自身的态度明确了,什么事情都好解决了。
  要做出好的作品,就得有专业精神,没有专业的精神,难有好作品,认为自己不专业,就想办法挤到剧组去学,实践出真知。平时我还会注意所有方面的积累,甚至观察形形色色的人都对自己会很有帮助。
  我毕业于广告专业,拍广告肯定赚钱,但是我喜欢拍电影,现在继续努力做不一样的短片和长片,我认为如果做一件自己擅长而又喜欢的事情才会做好。希望所有热爱影视的热血青年可以沸腾热血,燃烧青春,大家一同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文献
磁带记录方式已经是非常的成熟。但它的硬伤却使我们不得不另开发新的记录介质:磁带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在拍摄后想要非线性编辑就必须实时上载,通俗点讲就是拍摄多长时间上载也要多长时间,这样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开发新的记录介质来弥补这一硬伤.硬盘、光盘、闪存等17类的存储介质就是我们首先考虑的,笔者所使用的正是基于硬盘开发的录像机,可以在录制后直接连接非编系统进行编辑,完全省去了上载的时
期刊
1月17日的北京。索尼“高清数码节”在上海Sony Gsllary隆重开场4天后,在北京也拉开了序幕。尽管工作忙碌,我还是按捺不住特意补休了一天,带着GF直冲北京鼎好电子商城的Sony Gshlary!  我一向很喜欢Sony Gsllery空间的设计格调。作为一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我经常为挖掘创意灵感光顾这里。此次“高清数码节”更是将独有的Sony Style发挥到极致。300多平米的空间被规
期刊
目前在专业影视制作中.声音的剪辑制作手段愈加丰富。通过多种非线性音频剪辑工作站,已可充分的把前期录制的声音通过艺术意识进行制作。从而整体提高影视作品中的目的 作为一名录音师,如何使用各类音频工作系统做出优秀的声音效果设计出较好的音效成为近几年影视制作人员共同关心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从音效制作之前说起,在大多数的拍摄作品中,很多由于前期设备录制时的环境及设备的局限性,在不经意中,或者是无人监督声音
期刊
[高清电视机篇]    从2006年1月刊开始写《中国式高清》这个连载,起因就是高清电视机。国内高清电视机的概念是从1999年国庆50周年高清电视直播开始炒作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却很低——所以一直有用“春秋笔法”评说一下高清电视机市场的念头。没想到编辑今年第一期杂志的时候,正好碰上EVD阵营新闻不断,所以提前写了“高清碟机篇”。这样《中国式高清·高清电视机篇》一拖再拖,到第四期杂
期刊
2005年11月11日,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与松下电器公司,就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全球第一个中文数字高清晰度电视频道《高清影视》频道的全国市场推广,正式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切、议。双方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市场营销体系,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央视《高清影视》频道的市场推广业务,开拓数字高清付费电视营销新模式!  不过在价格决定一切的家电市场,价格优势意味着市场份额多少。面对大屏幕液晶持续疯狂降价
期刊
用“恶搞”这个无厘头风格的词语,描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再恰当不过。事实上,拿知名电影开玩笑的恶搞在电影业中早已有之,只是正规的电影制作基于版权等问题,一般不会把其他电影的画面直接拿来编辑开涮,而是通过另行拍摄模仿经典段落、场景、人物和台词,对其进行重新诠释,表达对原作的调侃或致敬,由此形成的戏仿已经是电影业一种很常规的喜剧手法。    最早的电影恶搞可追溯到1913年,美国导演Max Senn
期刊
三月的北京,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 2006)在这般美好的季节中如期而至。高清已然成为近期国际性广播电视展会上的重头戏,本届CCBN也不例外,与高清有关的内容占据了各展馆的相当一部分面积。作为国内广播电视行业的两大展会之一,无论从参展商还是参展主题来看,CCBN都显得比BIRTV都更偏重于网络。而如今,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广播电视行业的每个角落,所以,今
期刊
刚刚在北京过完热闹的春节,我与妻子柳君就飞往日本,应邀出席第28届东京TVF国际影像节的授奖典礼,因为我们拍摄制作的电视纪录片《环铁边》在这个影像节上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为此我们十分兴奋。  东京TVF国际影像节始于1978年,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视频大赛,其活动经费由日本JVC公司独家赞助,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28届,并从全球90多个国家收到过4;5多部作品,参赛作者有专业视频人员,也有许多独立制作人,
期刊
随着数码新科技的问世,DV这个新鲜事物在上海民间也风靡起来。本文所记述的就是闸北文化馆近年来所创办的聚集影视沙龙背后的故事。    一 发起人打造DV交流平台    上海聚集影视沙龙成立也是前两年的事。发起人粱大明原是一家煤气公司的职工,业余时间喜欢摄影,后因工伤回家,在家呆着觉得无聊,四年前他就买了台大型专业数字摄像机给单位搞产品、商务摄像。由于常在外面跑认识了许多朋友,又看到社会上到处都有摄影
期刊
自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以来,几经变革,现在博客现象可以说是近年来互联网文化领域一个常见的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博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    而就在文字博客大行其道的今天,另一批更加激进的“影像博客”正在浮出水面,他们也许没有好的文笔,但他们有丰富的思想及展示自己的渴求,他们正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示着自己。Vl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