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特别是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压抑、程式机械单一的问题,成为了一堂名副其实的唱歌课。这样的音乐教学注定要走进死胡同!怎样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释放音乐课堂的活力呢?本文建议那些正饱受困扰的老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关键词音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特别是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压抑,程式机械单一的问题,成为了一堂名副其实的唱歌课。学生的思想,美感,情操,艺术才能被牢牢的压抑着。本应该是充满激情,快乐开放的音乐课堂,变成波澜不惊的死水。学生感到音乐课没有趣味,顶多把它当着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教师慨叹自己的课不被重视,有一种学错专业的感伤。这样的音乐教学注定要走进死胡同!怎样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释放音乐课堂的活力呢?我建议那些正饱受困扰的老师不妨从以下方面试一试。
1 改变师教生学的固定模式,不搞“一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体,大胆“评头品足”
“评头品足”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感受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获得较深刻的心理体验。音乐的美被称为是“最直接,最彻底,最动人”的美。学生在欣赏之后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关键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表达初衷的宽松环境。因此,鼓励学生对音乐“评头品足”,是放飞思想,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学生参与了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与不同已是其次!渴望参与是每个学生所向往的。可是往往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套上了枷锁,同时也给自己和这个课堂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我认为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我们要像放风筝一样。把它们送上蓝天,自由飞翔;只有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觉得自己很受尊重,他们就有积极参与的兴趣,课堂才会真正的活跃起来。要把自由充满课堂,我觉得最重要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它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习惯于如何驾驭课堂。教师任何一个举动(语言,动作,表情)都是这个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的思想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出来。教学音乐之前,让学生先“说起来”,“动起来”,营造出一种热烈而有宽松的氛围,能让学生有胆识畅所欲言,不会因为某种精神压力而不敢对音乐“畅所欲言”。而现今作为“生本化”的课堂中,教师的言语介入应更具有提纲作用或点睛作用。绝不能搞“一言堂”,不寻求整齐划一。当然,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和偏向性言论,也应加以引导,开放性课堂绝不等于“放鸭式”教学。
2 依据音乐内容,创设一定情境,激发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曲作家用旋律,词作家用诗歌,为我们营造了一首首动人心弦,极富感染力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歌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利用歌曲内容,创设一定情景,让死的音符活起来,让平面的内容立体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去品味,产生感情的共鸣,让音乐课成为真正的情感交流课!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肢体、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民歌《沂蒙小调》的鉴赏中,用屏幕先展示一组山东内容的山水物产风景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狠快就把握了乐曲中那种对家乡的喜爱和自豪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在教学《母亲》一曲时,我先放阎维文演唱的音乐和画面,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母亲是怎样爱护自己的,并说出一两件事情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又培养了学生爱自己母亲,感激自己母亲的情操,同时让学生满怀感激母亲的心情来学唱这首歌,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唱得声情并茂,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3 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学唱品之外,放手让学生去“演”
我所说的演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唱所学的歌曲,更多的是指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所能使用的乐器(口琴,笛子,小提琴,吉他……),在课堂上进行风格各异的演奏,让学生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不同乐器演奏下不同风格的美,有时,我的课堂就是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表现欲是儿童的天性。多注意改变课堂的模式,让课堂教学不段翻新,可以激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音乐课堂更具生命力!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学不如乐学”,课堂上被动的局面,显然跟教者观念的陈旧,方法的简单有直接的关系!如何调动学生学音乐的兴趣,使音乐课堂走出尴尬的境地,使学生从被逼学走向我想学,我要学,给歌声插上飞翔的翅膀,大有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音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特别是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压抑,程式机械单一的问题,成为了一堂名副其实的唱歌课。学生的思想,美感,情操,艺术才能被牢牢的压抑着。本应该是充满激情,快乐开放的音乐课堂,变成波澜不惊的死水。学生感到音乐课没有趣味,顶多把它当着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教师慨叹自己的课不被重视,有一种学错专业的感伤。这样的音乐教学注定要走进死胡同!怎样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释放音乐课堂的活力呢?我建议那些正饱受困扰的老师不妨从以下方面试一试。
1 改变师教生学的固定模式,不搞“一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体,大胆“评头品足”
“评头品足”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感受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获得较深刻的心理体验。音乐的美被称为是“最直接,最彻底,最动人”的美。学生在欣赏之后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关键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表达初衷的宽松环境。因此,鼓励学生对音乐“评头品足”,是放飞思想,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学生参与了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与不同已是其次!渴望参与是每个学生所向往的。可是往往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套上了枷锁,同时也给自己和这个课堂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我认为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我们要像放风筝一样。把它们送上蓝天,自由飞翔;只有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觉得自己很受尊重,他们就有积极参与的兴趣,课堂才会真正的活跃起来。要把自由充满课堂,我觉得最重要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它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习惯于如何驾驭课堂。教师任何一个举动(语言,动作,表情)都是这个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的思想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出来。教学音乐之前,让学生先“说起来”,“动起来”,营造出一种热烈而有宽松的氛围,能让学生有胆识畅所欲言,不会因为某种精神压力而不敢对音乐“畅所欲言”。而现今作为“生本化”的课堂中,教师的言语介入应更具有提纲作用或点睛作用。绝不能搞“一言堂”,不寻求整齐划一。当然,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和偏向性言论,也应加以引导,开放性课堂绝不等于“放鸭式”教学。
2 依据音乐内容,创设一定情境,激发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曲作家用旋律,词作家用诗歌,为我们营造了一首首动人心弦,极富感染力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歌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利用歌曲内容,创设一定情景,让死的音符活起来,让平面的内容立体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去品味,产生感情的共鸣,让音乐课成为真正的情感交流课!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肢体、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民歌《沂蒙小调》的鉴赏中,用屏幕先展示一组山东内容的山水物产风景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狠快就把握了乐曲中那种对家乡的喜爱和自豪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在教学《母亲》一曲时,我先放阎维文演唱的音乐和画面,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母亲是怎样爱护自己的,并说出一两件事情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又培养了学生爱自己母亲,感激自己母亲的情操,同时让学生满怀感激母亲的心情来学唱这首歌,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唱得声情并茂,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3 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学唱品之外,放手让学生去“演”
我所说的演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唱所学的歌曲,更多的是指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所能使用的乐器(口琴,笛子,小提琴,吉他……),在课堂上进行风格各异的演奏,让学生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不同乐器演奏下不同风格的美,有时,我的课堂就是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表现欲是儿童的天性。多注意改变课堂的模式,让课堂教学不段翻新,可以激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音乐课堂更具生命力!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学不如乐学”,课堂上被动的局面,显然跟教者观念的陈旧,方法的简单有直接的关系!如何调动学生学音乐的兴趣,使音乐课堂走出尴尬的境地,使学生从被逼学走向我想学,我要学,给歌声插上飞翔的翅膀,大有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