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世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1972年出生。1994年获天津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学士学位,1997年和2002年分获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至今任教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2006—2007作为访问学者在瑞士ETH交流访问10个月。主持或参与城市中心规划研究、城市更新规划研究、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发展与城市结构形态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研究,并于2002—2004年间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省建设厅的资助项目“信息技术发展与城市结构形态关系研究”,2005年至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两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与编写学术著作四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美国学者雅各布斯曾说:“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生命,一种最为复杂、最为旺盛的生命。”那么,在面对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时,它的规划者们将会怎样挥动手中的画笔呢?今天,我们走近的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孙世界副教授,让他给我们讲述城市规划中的心情和故事,其中有感性的情怀,也有理性的思考。
遭遇历史:以文化疏通脉络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而文明进化的过程,如一条河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留下各种印迹,古城墙、古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它们承载着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沧桑风雨。然而,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造,一些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遭到了粗暴的破坏。
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中,孙世界负责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体系的研究是其中的创新点之一。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载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南京独有的秦淮水文化正是展示南京独特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一张个性魅力名片。孙世界的研究通过梳理秦淮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和城市当代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文化空间系统。
“尊重过去,就要发掘这个地方的文化要素并加以延续。”他说,在遭遇历史时,文化无疑应视为城市的灵魂。因此,在规划工作中,孙世界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梳理和建构。通过挖掘尚存和已经湮没的历史信息,寻找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串连、整理城市历史文化线路,建构城市文化展示空间、城市混合遗产廊道、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城市文化风貌区等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系统。
同时,孙世界表示,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应尊重创新,根据新时代需求去打造新的文化特色。他说,传承和创造,都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从2000年起,孙世界就一直关注中国城市内城更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城市化发展期的城市更新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和“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更新再发展研究”。这些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旧城大拆大建造成的文化湮没、社区碎片化、风貌丧失、交通拥堵等问题,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整体更新、有机更新的观点,试图建构我国城市空间内生式扩展的新途径。
对于老工业区的更新,孙世界主张,不仅局限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更要重视老工业区在我国近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肌理。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老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规划的编制,包括北京焦化厂改造复兴城市设计、武汉解放大道西段地区城市设计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把城市规划冠以“文化”的内涵。他始终认为,文化城市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断面;既体现人类城市文明的演进,同时也反映特定空间和时期内的城市文化趋向。因此,他说:“城市文化空间只有根植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才能完整地体现文化城市的底蕴、厚度和生命力。”
立足当前:以科学建造和谐
孙世界说,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应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的依据和标尺。为此,他提出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观。他认为,城市是林,不是木;城市是网,不是毫不相关的孤岛的堆砌。城市规划着力追求的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包括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以及城市各种功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
2002以来,孙世界一直关注可持续的新城开发建设,在城市设计层面融入低碳理念;关注城市新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关注新城开发模式和功能配置,强调城市整体层面的功能协调和开发的可实施性。他认为,城市规划的持续发展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土地、水、能源等规划城市发展;要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挖掘城市人文内涵,注重城市的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现代宜居城市。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他主持或作为主创参与城市新区中心、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项目十余项,取得丰硕的规划实践成果,在多项新城规划设计国际竞赛中获奖或中标,成果成为地方政府规划管理的依据和指导,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城市副中心规划项目包括重庆大学城中心地区(城市副中心)概念性城市设计、南京浦口中心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杭州城东新城核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安徽全椒城北新城概念规划等。新城地区中心规划项目包括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核心区城市设计、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城市设计、浦口新城公共活动轴线及两侧区域城市设计、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等。
诚如前面所说,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有它自己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所有的规划其实都是对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干预。这种干预是导向正面还是导向负面,就要看这个城市的规划者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促使城市在更高层次上建立新的和谐与平衡。
面向发展:以特色设计未来
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曾说:“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在中国过去的30多年中,一座座迅速崛起的城市印射出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激情与荣耀,但也呈现出万千城市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缺乏区别度,正是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大尺度城市设计是其在城市设计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尺度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构城市空间特色系统,关键是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系统等各城市子系统的互动配合。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城市环境资源,提出城市设计的结构性要素的特色及其控制方法,指导具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活动。
在这里,特色便是其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孙世界在规划中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格局,关注城市新城的特色塑造,力求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的相关项目有杭州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研究、无锡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山东省广饶县城市风貌规划、南京浦口中心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南京总体城市设计等,其中南京浦口中心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获得江苏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描画这个工程的蓝图,用他们手中的画笔,让城市更美好。
美国学者雅各布斯曾说:“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生命,一种最为复杂、最为旺盛的生命。”那么,在面对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时,它的规划者们将会怎样挥动手中的画笔呢?今天,我们走近的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孙世界副教授,让他给我们讲述城市规划中的心情和故事,其中有感性的情怀,也有理性的思考。
遭遇历史:以文化疏通脉络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而文明进化的过程,如一条河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留下各种印迹,古城墙、古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它们承载着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沧桑风雨。然而,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造,一些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遭到了粗暴的破坏。
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中,孙世界负责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体系的研究是其中的创新点之一。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载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南京独有的秦淮水文化正是展示南京独特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一张个性魅力名片。孙世界的研究通过梳理秦淮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和城市当代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文化空间系统。
“尊重过去,就要发掘这个地方的文化要素并加以延续。”他说,在遭遇历史时,文化无疑应视为城市的灵魂。因此,在规划工作中,孙世界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梳理和建构。通过挖掘尚存和已经湮没的历史信息,寻找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串连、整理城市历史文化线路,建构城市文化展示空间、城市混合遗产廊道、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城市文化风貌区等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系统。
同时,孙世界表示,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应尊重创新,根据新时代需求去打造新的文化特色。他说,传承和创造,都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从2000年起,孙世界就一直关注中国城市内城更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城市化发展期的城市更新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和“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更新再发展研究”。这些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旧城大拆大建造成的文化湮没、社区碎片化、风貌丧失、交通拥堵等问题,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整体更新、有机更新的观点,试图建构我国城市空间内生式扩展的新途径。
对于老工业区的更新,孙世界主张,不仅局限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更要重视老工业区在我国近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肌理。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老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规划的编制,包括北京焦化厂改造复兴城市设计、武汉解放大道西段地区城市设计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把城市规划冠以“文化”的内涵。他始终认为,文化城市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断面;既体现人类城市文明的演进,同时也反映特定空间和时期内的城市文化趋向。因此,他说:“城市文化空间只有根植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才能完整地体现文化城市的底蕴、厚度和生命力。”
立足当前:以科学建造和谐
孙世界说,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应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的依据和标尺。为此,他提出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观。他认为,城市是林,不是木;城市是网,不是毫不相关的孤岛的堆砌。城市规划着力追求的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包括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以及城市各种功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
2002以来,孙世界一直关注可持续的新城开发建设,在城市设计层面融入低碳理念;关注城市新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关注新城开发模式和功能配置,强调城市整体层面的功能协调和开发的可实施性。他认为,城市规划的持续发展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土地、水、能源等规划城市发展;要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挖掘城市人文内涵,注重城市的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现代宜居城市。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他主持或作为主创参与城市新区中心、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项目十余项,取得丰硕的规划实践成果,在多项新城规划设计国际竞赛中获奖或中标,成果成为地方政府规划管理的依据和指导,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城市副中心规划项目包括重庆大学城中心地区(城市副中心)概念性城市设计、南京浦口中心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杭州城东新城核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安徽全椒城北新城概念规划等。新城地区中心规划项目包括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核心区城市设计、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城市设计、浦口新城公共活动轴线及两侧区域城市设计、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等。
诚如前面所说,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有它自己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所有的规划其实都是对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干预。这种干预是导向正面还是导向负面,就要看这个城市的规划者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促使城市在更高层次上建立新的和谐与平衡。
面向发展:以特色设计未来
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曾说:“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在中国过去的30多年中,一座座迅速崛起的城市印射出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激情与荣耀,但也呈现出万千城市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缺乏区别度,正是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大尺度城市设计是其在城市设计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尺度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构城市空间特色系统,关键是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系统等各城市子系统的互动配合。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城市环境资源,提出城市设计的结构性要素的特色及其控制方法,指导具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活动。
在这里,特色便是其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孙世界在规划中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格局,关注城市新城的特色塑造,力求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的相关项目有杭州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研究、无锡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山东省广饶县城市风貌规划、南京浦口中心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南京总体城市设计等,其中南京浦口中心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获得江苏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描画这个工程的蓝图,用他们手中的画笔,让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