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济南市沼气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从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宣传引导、健全技术体系、完善后续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山东济南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70-02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1]。我国自20世纪 90年代引入循环经济理论,并不断深入实践,对解决我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采用农业资源减量消耗、农产品多级利用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闭合循环生产模式的工业型农业[3-9]。
  沼气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在模式构成上,以沼气建设为中心,将能源利用、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厌氧发酵将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清洁、廉价、安全的能源——沼气,农业生产的优质肥料——沼液、沼渣,促使系统整体更加协调、高效,促进物流、能流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10-12];在接口技术上,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原理,加强系统内物质循环作用,可降低化肥、农药的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和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文化意识上,提倡从普及农民的资源环境意识入手,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和谐健康的农业生态经济环境[13]。
  1 济南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条件
  1.1.1 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济南市位于北纬36°40′,东经117°00′,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为14.8 ℃,年均降水量为693.4 mm,年日照时数为2 088.4 h。从自然环境条件可以看出,济南市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较高,降水较丰富,较适宜建设农村沼气,发展沼气循环农业。
  1.1.2 丰富的沼气发酵原料。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都是很好的沼气池发酵原料。目前,济南市各类畜禽存养量达5 865万头(只),饲养专业户达5.8万户,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1 885处,年粪污排放量达4 700万t以上;秸秆种类以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为主,年产作物干秸秆400万t左右。
  1.1.3 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富民行动”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并制定了扶持方案,市级财政投入达1.2亿元。“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实施的统筹城乡“七大工程”,其中“乡村文明创建工程”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重点,每年保持3 000万~4 000万元的资金投入。政府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视和扶持为济南市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1.1.4 基地和园区建设成效突出。近年来,济南市按照“近郊抓园区、远郊抓基地”的思路,把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省会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在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和做活机制上做文章、下功夫,打造了特色产业鲜明、促农增收效果强、体现省会现代农业建设亮点的特色品牌基地50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80处。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济南市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载体。
  1.2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节本增效两大重点,通过培育和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沼气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生态环境好、综合效益高的示范园区和基地,促进全市农业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模式
  1.3.1 在微观层面上,发展以农户庭院为载体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元,发展庭院经济,把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14-15]。典型模式包括庭院“一池三改”模式、“四位一体”模式、“畜—沼—果(菜、渔、菌)”模式等。
  1.3.2 在中观层面上,发展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以农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凭借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种养加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潜力,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15-16]。典型模式包括设施蔬菜规模化的“一棚一池”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复合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模式等。
  1.3.3 在宏观层面上,发展区域型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区域为整体单元,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理顺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条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构建区域循环农业闭合圈,实现区域内不同产业系统的物流与价值流的共生耦合及相互依存,最大化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3,16-18]。目前,典型模式有生态农业与新能源示范县(市)区建设模式、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模式等。
  1.4 发展成效
  截至目前,济南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18万户,其中“一池三改”或“一池两改”模式达15.8万户,发展“畜—沼—果(菜、渔、菌)”模式示范户2.8万户,“四位一体”模式示范户6 000户;打造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园区(基地)56处,园区(基地)内建成中小型沼气工程36处,建造沼渣沼液储存池125处,建成“一棚一池”日光温室5 800座,安装沼液滴喷灌系统等沼肥利用设施设备2 500套;2个县(市)区列入省级生态农业与新能源示范县,30个镇、村列入市级生态文明村镇项目建设,“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万hm2。全市循环农业发展的雏形已经初步确立。
  2 制约因素
  2.1 发展循环农业的观念滞后
  目前,多数农户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有条件的束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认识,发展循环农业的观念淡薄,大多按照传统形式进行农事活动,往往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忽视市场的需求,盲目生产。因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7-12]。同时,由于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环境意识淡薄、文化层次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16,18]。
  2.2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没有技术创新带来农业生产的低成本,就会导致发展循环农业的成本过高,导致发展循环农业的可行性受阻[15,19]。目前,在农村户用沼气池越冬、秸秆沼气发酵、微生物菌剂开发、大中型沼气工程装备以及“三沼”综合利用等与沼气循环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关键技术上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与发展设施农业紧密结合的“三沼”利用技术及循环农业模式建设上没有技术标准和规范可循,导致多数循环农业模式缺乏可控性与精准性,产业链条短,产出效益不高,影响了沼气循环农业的发展[9]。
  2.3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分离,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农技推广方式单一,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许多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和推广功能形同虚设[20]。目前,济南市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体系中,县级农村能源部门技术人员少,多从事管理工作,乡镇技术推广机构中专职人员少,且学历层次低;某些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中,非技术人员不断增加,致使当前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各项沼气循环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
  2.4 服务保障能力不强
  当前,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政策激励、资金投入、风险防范、法律法规支持等方面所采取的服务和保障措施力度不够;加之存在发展循环农业“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认识误区,导致农民投身循环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1,18-19]。此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制约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手段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沼气循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和“县—乡镇—村—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和发挥作用。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要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深入研究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领域,在科学分析和全面调研基础上,总结适宜不同类型地区的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配套技术,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划[7-18]。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1,8]。
  3.2 加强宣传引导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发放政策宣传手册、公告栏、农村有线广播、报纸等方式,加大对发展循环农业在增收降耗和改善环境等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力度;同时注重循环农业模式经济效益的宣传,以可观的经济效益来刺激农民自觉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道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3,18];结合农民“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加强循环农业技术使用方面的培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大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搞好典型示范的推介,扩大影响,消除顾虑,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涉农企业等发展循环农业,使其尽早从中受益,为循环农业更快发展奠定基础[7]。
  3.3 健全技术体系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本市沼气产业人才优势,加强与大学和农业科研部门的联合攻关,建立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等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15,18,20]。当前重点应针对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和相关配套技术的标准化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标准的制订。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带动循环(下转第373页)
  (上接第371页)
  农业不断向前发展[20]。
  3.4 完善后续服务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及社会多部门、多方面的综合配合,协同努力,共同推进[2]。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循环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研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综合手段,强化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加强对循环农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支持和政策引导[1,7-8]。同时,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来抓,针对循环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重点环节,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牵头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探索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19-20]。
  4 参考文献
  [1] 唐华俊.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1):6-11.
  [2] 赵国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J].中州学刊,2011(1):75-77.
  [3] 周颖.循环农业模式分类与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34-41.
  [4] 刘渝,杜江.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0(8):74-76.
  [5] 付炳中,张绪良.青岛市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条件和对策[J].中国沼气,2009,27(4):31-34.
  [6] 王迪,王明新.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和突破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71-572.
  [7] 张俊飚,黄文清,李俊利.湖北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3):74-77.
  [8] 陈鹏,孙国兴.天津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54-56.
  [9] 郭晓成,刘永生,杜艳.西安市都市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沼气,2009,27(5):39-43.
  [10] 俞菊生,罗强.上海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3):46-51.
  [11] 徐延熙,马建国,卢俊英,等.济南市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12):106-109.
  [12] 戴敬,吴俊,姜新文,等.沼气——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纽带[J].江苏农村经济,2011(1):47-49.
  [13] 方淑荣.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与技术,2007,27(2):136-139.
  [14] 孔令聪.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J].安徽科技,2008(10):33-35.
  [15] 陈勇.沼气利用与循环农业探析——以湖南娄底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382-384.
  [16]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等.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07(4):130-132.
  [17] 赵金龙,何玲,王军.谈循环农业的模式及其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66-1777.
  [18] 白金明.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25-85.
  [19] 张立华.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与支持体系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57-160.
  [20] 张燕.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2011(2):100-103.
其他文献
1世界滑石市场需求疲软世界滑石市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地区。滑石市场的需求趋势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连。90年代初,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前苏联解体,工业
钛资源在东秦岭地区蕴藏丰富,无论是原生的金红石钛矿,还是次生的砂矿均属于优势资源,是我国钛工业较重要的矿产原料基地。本文对钛矿的成矿特征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聚矿条件,归纳了
飞机舱门重量较大,安装位置靠近飞机桶段偏下侧,靠人力很难安装,借助天车安装,容易磕碰飞机,而且安装孔位很难找正。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移动式抓取助力装置,通过助力装
师者的魅力 我最喜欢教书,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我也喜欢别人叫我老师。我认为学问是一生的事情,学问是立身之本。没有学问不行,我把学术视作我的生命。中国古人讲,要立德、立功、立
预测煤矿生产巷道内瓦斯危险程度是极难的,因为要考虑到影响采煤工作面出口处瓦斯浓度的许多因素,通常都在这里设置自动断电的测头。瓦斯涌出量取决于煤的瓦斯含量,通风方法及煤
介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在中级机械化阶段农业机械化存在的农业从业人员教育水平低、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及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加强农
简要分析了大余县6月暴雨天气产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在对当日环流形势进行分型的基础上,然后利用14:00本站要素确定启报日所建立的预报方程。旨在为今后预报6月暴雨提供思路。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16年5月中旬(过程Ⅰ)和6月上旬(过程Ⅱ)阿拉善盟两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过程Ⅰ为稳定性降水,环流形势维持时间长,比湿及相对湿度条件均较好,且降水
介绍了镇雄县种子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种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观念、生产规模、科研投入、营销管理、信息网络、质量监管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促进该县种子产业的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成为当前煤矿企业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新问题和挑战。首先提出了煤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