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无痛分娩产妇且将其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取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方式,研究组采取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顺产率、第一产程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作用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02
对于女性朋友,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分娩过程中伴有剧烈疼痛,直接影响产妇的心理状况及依从性,影响分娩进程。基于此,无痛分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中,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是常用镇痛药[1]。本文为了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48例产妇展开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为时间段,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无痛分娩产妇且将其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24例。纳入标准:①自愿接受无痛分娩;②年龄20~40岁,女性;③无肝肾等严重疾病;④单胎妊娠;⑤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同意书;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研究者;②年龄>40岁或者年龄<20岁者;③非单胎妊娠;④严重药物过敏、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⑤阴道分娩禁忌症、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情况;⑥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失聪、无法正常交流者。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1~37岁,平均年龄(29.46±3.48)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40.21±0.17)周;体重58~68kg,平均(63.41±2.18)kg。研究组患者年龄在20~35岁,平均年龄(28.94±2.01)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9.78±0.32)周;体重55~69kg,平均(64.22±1.78)kg。二组产妇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两组产妇均采取硬膜外麻醉处理。产妇宫口开到3cm左右时,进入分娩活跃期,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10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在此过程中,密切监测胎心。研究组,采取盐酸罗哌卡因(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H20052716)联合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81A11111)硬膜外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保持左侧卧位,于L3-4进行硬膜外穿刺,头端置管,连接自动镇痛泵。PCEA泵用药如下:0.06~0.1%罗哌卡因+0.4ug/mL舒芬太尼(配制:1%罗哌卡因10mL+50ug舒芬太尼+生理盐水至120mL)。硬膜外麻醉中,达到硬膜外后,先注入1%利多卡因5mL作为实验量,确认在硬膜外后接硬膜外泵6~9m L/h持续。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率、血压与胎心等变化,镇痛一直到第一产程结束,分娩后2小时,拔出硬膜外导管。对照组,采取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方式,初始剂量6~9mL,其余操作和研究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1)评价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包括3個指标,即镇痛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和持续时间。(2)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和顺产。(3)比较第一产程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两组数据进行探讨分析。其中,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用来评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镇痛效果 比较发现,研究组镇痛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二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分娩方式 研究组24例产妇中,21例顺产,顺产率87.5%(21/24),3例剖宫产,剖宫产率12.5%(3/24);对照组24例产妇中,16例顺产,顺产率66.7%(16/24),8例剖宫产,剖宫产率33.3%(8/24)。二组比较,研究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第一产程时间 研究组第一产程时间(6.39±2.14)h显著短于对照组(8.24±1.08)h,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无痛分娩(painlesslabour)就是医学上说的“分娩镇痛”,是指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减轻分娩时的疼痛,甚至疼痛消失。分娩镇痛,准妈妈可避免经历疼痛的折磨,且可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及产后疲倦,在第一产程能够得到很好地休息,宫口全开时,由于积攒了体力,拥有足够力量,顺利安全完成分娩[2]。无痛分娩起源于国外,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分娩镇痛率大于85%,英国超过90%[3]。我国很多医院也开始无痛分娩,有的医院顺产中30%~40%无痛分娩。关于无痛分娩,主要包括2种方式:①一是非药物性镇痛,如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对产程及胎儿无明显影响,但镇痛效果欠佳;②药物性镇痛,如笑气吸入法、肌注镇痛药物法、椎管内分娩镇痛法等。临床上,硬膜外麻醉是无痛分娩常用的镇痛方法[4]。
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麻醉药物与镇痛药物,有效阻滞神经冲动,且减少辅助药物的应用,如血管活性物质,提高麻醉镇痛效果,节约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其中,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是常用药。罗哌卡因为纯左旋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阻断钠离子进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可逆性阻滞沿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具有麻醉与镇痛双重效应,大剂量时可产生外科麻醉,而小剂量时可产生感觉阻滞。罗哌卡因是常用麻醉药,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给药浓度是影响其对神经系统阻滞作用的因素,低浓度时,促使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而高浓度时,对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具有较强的阻滞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阻滞支配内脏功能的神经[5]。故此,无痛分娩中,单用罗哌卡因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舒芬太尼,属于阿片类镇痛药,是一种人工合成镇痛药,与阿片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镇痛作用,起效迅速,持续时间较短,副作用少。舒芬太尼,是一种苯哌啶衍生物,其结构、作用类似于芬太尼,属于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强度是芬太尼的5~10倍,剂量达到8ug/kg时可引起深度麻醉,主要作用于u受体。和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起效更快,且麻醉与换气抑制恢复也快。本次研究结果数据证实,无痛分娩中采取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方式,镇痛起效快,较短时间便可达到完全阻滞,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可减少剖宫产,增加顺产率,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义铁, 俞书盼, 聂颖, 等. 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疗效及对产程的影响[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8, 26(02): 119-121.
[2] 李娜. 盐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北方药学, 2018, 15(08): 95-96.
[3] 张江锋, 张凯, 王更富. 分析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J]. 北方药学, 2019, 16(01): 16-17.
[4] 孟增强, 衡孝伶, 李显碧, 等. 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J]. 智慧健康, 2019, 5(12): 131-132+135.
[5] 罗红, 关晓娟, 谭春阳, 等.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有效性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28): 102-104+108.
【关键词】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02
对于女性朋友,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分娩过程中伴有剧烈疼痛,直接影响产妇的心理状况及依从性,影响分娩进程。基于此,无痛分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中,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是常用镇痛药[1]。本文为了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48例产妇展开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为时间段,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无痛分娩产妇且将其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24例。纳入标准:①自愿接受无痛分娩;②年龄20~40岁,女性;③无肝肾等严重疾病;④单胎妊娠;⑤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同意书;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研究者;②年龄>40岁或者年龄<20岁者;③非单胎妊娠;④严重药物过敏、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⑤阴道分娩禁忌症、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情况;⑥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失聪、无法正常交流者。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1~37岁,平均年龄(29.46±3.48)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40.21±0.17)周;体重58~68kg,平均(63.41±2.18)kg。研究组患者年龄在20~35岁,平均年龄(28.94±2.01)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9.78±0.32)周;体重55~69kg,平均(64.22±1.78)kg。二组产妇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两组产妇均采取硬膜外麻醉处理。产妇宫口开到3cm左右时,进入分娩活跃期,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10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在此过程中,密切监测胎心。研究组,采取盐酸罗哌卡因(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H20052716)联合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81A11111)硬膜外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保持左侧卧位,于L3-4进行硬膜外穿刺,头端置管,连接自动镇痛泵。PCEA泵用药如下:0.06~0.1%罗哌卡因+0.4ug/mL舒芬太尼(配制:1%罗哌卡因10mL+50ug舒芬太尼+生理盐水至120mL)。硬膜外麻醉中,达到硬膜外后,先注入1%利多卡因5mL作为实验量,确认在硬膜外后接硬膜外泵6~9m L/h持续。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率、血压与胎心等变化,镇痛一直到第一产程结束,分娩后2小时,拔出硬膜外导管。对照组,采取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方式,初始剂量6~9mL,其余操作和研究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1)评价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包括3個指标,即镇痛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和持续时间。(2)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和顺产。(3)比较第一产程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两组数据进行探讨分析。其中,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用来评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镇痛效果 比较发现,研究组镇痛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二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分娩方式 研究组24例产妇中,21例顺产,顺产率87.5%(21/24),3例剖宫产,剖宫产率12.5%(3/24);对照组24例产妇中,16例顺产,顺产率66.7%(16/24),8例剖宫产,剖宫产率33.3%(8/24)。二组比较,研究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第一产程时间 研究组第一产程时间(6.39±2.14)h显著短于对照组(8.24±1.08)h,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无痛分娩(painlesslabour)就是医学上说的“分娩镇痛”,是指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减轻分娩时的疼痛,甚至疼痛消失。分娩镇痛,准妈妈可避免经历疼痛的折磨,且可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及产后疲倦,在第一产程能够得到很好地休息,宫口全开时,由于积攒了体力,拥有足够力量,顺利安全完成分娩[2]。无痛分娩起源于国外,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分娩镇痛率大于85%,英国超过90%[3]。我国很多医院也开始无痛分娩,有的医院顺产中30%~40%无痛分娩。关于无痛分娩,主要包括2种方式:①一是非药物性镇痛,如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对产程及胎儿无明显影响,但镇痛效果欠佳;②药物性镇痛,如笑气吸入法、肌注镇痛药物法、椎管内分娩镇痛法等。临床上,硬膜外麻醉是无痛分娩常用的镇痛方法[4]。
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麻醉药物与镇痛药物,有效阻滞神经冲动,且减少辅助药物的应用,如血管活性物质,提高麻醉镇痛效果,节约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其中,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是常用药。罗哌卡因为纯左旋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阻断钠离子进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可逆性阻滞沿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具有麻醉与镇痛双重效应,大剂量时可产生外科麻醉,而小剂量时可产生感觉阻滞。罗哌卡因是常用麻醉药,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给药浓度是影响其对神经系统阻滞作用的因素,低浓度时,促使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而高浓度时,对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具有较强的阻滞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阻滞支配内脏功能的神经[5]。故此,无痛分娩中,单用罗哌卡因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舒芬太尼,属于阿片类镇痛药,是一种人工合成镇痛药,与阿片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镇痛作用,起效迅速,持续时间较短,副作用少。舒芬太尼,是一种苯哌啶衍生物,其结构、作用类似于芬太尼,属于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强度是芬太尼的5~10倍,剂量达到8ug/kg时可引起深度麻醉,主要作用于u受体。和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起效更快,且麻醉与换气抑制恢复也快。本次研究结果数据证实,无痛分娩中采取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方式,镇痛起效快,较短时间便可达到完全阻滞,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可减少剖宫产,增加顺产率,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义铁, 俞书盼, 聂颖, 等. 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疗效及对产程的影响[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8, 26(02): 119-121.
[2] 李娜. 盐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北方药学, 2018, 15(08): 95-96.
[3] 张江锋, 张凯, 王更富. 分析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J]. 北方药学, 2019, 16(01): 16-17.
[4] 孟增强, 衡孝伶, 李显碧, 等. 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J]. 智慧健康, 2019, 5(12): 131-132+135.
[5] 罗红, 关晓娟, 谭春阳, 等.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有效性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28): 10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