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焦虑叫“求快”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末,《人民日报》“百姓生活”栏目中刊文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快”时代,吃快餐、乘快车、收快递、住快捷酒店,穿衣也流行“快时尚”。许多人都想着早成功、早成名、早成有钱人。的确,快,有利于争取时间,有利于提升效率,有利于创造业绩。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快”表示速度大,与“慢”相对。诸如快车,快件,快步,快速,快捷,快马加鞭;快是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但是,有的时候,却往往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一味求快,特别是不切实际、不顾一切地求快,容易心生浮躁、心火上升、心力超载,甚至导致过劳死、抑郁症、急躁病等。
  在一个人身上,如果快作为一种精神,会使人增强紧迫感,从而抓紧时间;如果快作为一种急功近利心态,则必然使一些人患上焦虑症,办事“抄近道”。北京某出版社员工做妈妈后,将全部心思放在孩子的学习上:1岁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还有钢琴、国际象棋、绘画、游泳……尚未上学,孩子就被送上“成才”快车,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孩子读小学6年,妈妈每个周末都陪他上奥数班,直到进入重点中学。有人说,这叫“成才要快”。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日夜在“快车道上”处于“冲刺状态”。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三十而立”。一个人经过刻苦学习、不断积累和努力打拼后,才能“立”得起来。而今,在一些“求快”者那里,“三十”没有成名,没有成家,没有挣钱,就太晚了。有人还美其名曰“出名要早”。网络时代,“网红”最热,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据某互联网机构一项调查发现,自制视频、社交互动、平台直播等,作为跟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就“落伍”了,“95后”普遍愿意从事由互联网催生的各种新职业,而他们最向往的是主播、网红、声优、化妆师等。
  挣钱要快。挣钱多,多挣钱,也是“求快”带来的一种焦虑心态。辭职炒房、举家炒股,还有炒黄金、炒期货,一夜暴富、一步到位心态都不鲜见。在南京某职业技术学校任职的于女士说:“别人一场直播能赚几万元的打赏,我忙碌一月只有几千元的工资;别人毕业几年就买房、结婚,我是手里空空,怎么能不着急?”于是,一些人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挣钱,多挣钱,快挣钱;一门心思放在挣钱上,哪还能静下心来安心学习、搞科研、干工作?
  就业要快。研究生还没毕业,就急着参加司法考试,在武汉某高校法律系读研的王先生说,有了证,马上就能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就业时能抢先一步。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先机,大学生纷纷成为“考证族”;把“资格考试”作为就业“敲门砖”,早已不是新闻。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这个证那个证,只要自己学习的专业课能考60分,就连呼“万岁”;找到工作后,又“这山看着那山高”,为多挣钱,甚至连续“跳槽”,总嫌上天对自己不公。
  升职要快。深圳某事业单位职员李先生说:“身边有的人,活干得不怎样,却整天琢磨晋级,最好职称职务连级跳、不断线。一旦愿望没满足,就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机会,如果晋级的速度比别人慢了一点,就会心里不平衡。”有人为了升职,甚至绞尽脑汁;心里失衡的人,心存浮躁的人,又怎能安心工作,干好工作呢?
  有人说:“步速太快,就会看不见阳光蓝天”。如果一路上只“求快”,不求深,不求精,不求好,怎會喜欢自己的工作?怎能把工作干好?怎能做出成绩?一个人只有把浮躁、焦虑的心安放在增加内涵上,修为上,好好生活,不浪费时间,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踏实地走好走稳每一步,将来才有无限的可能。
其他文献
明朝初期,为官之人对于积聚财富不是十分看重。明人何良俊在他的《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四》“正俗一”中有这样的文字:宪、孝两朝以前,士大夫尚未积聚。如周北野(佩),其父舆为翰林编修。北野官至郎中,两世通显,而其家到底只如寒士。曹定庵(时中),其兄九峰(时和),举进士有文章,定庵官至宪副,弟时信亦京朝官,与李文正结社赋诗,门阀甚高,其业不过中人十家之产。他如蒋给事(性中)、夏宪副(寅)、许佥宪(璘),致仕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犹太人几乎是“天才商人”的代名词。曾经有一种说法:“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手里。”但当我读到《犹太人的神思维》一文,却发生了疑问。一个犹太人走进一家银行的贷款部,说要借1美元。“只需要1美元?”“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当然,当然!年息为6%。只要您付
期刊
接二连三,听到了几个“暴发户”迅速垮台的消息。这些人,曾经是媒体热捧的创业致富“楷模”,而现在,却成了法院通过媒体曝光的“老赖”。时间相距并不算长,前后比照,却让人恍如隔世。  关于他们的失敗,有人认为是“命”不好,有人认为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却觉得,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他们的躯体飞速地跑起来了,但他们的灵魂还没跟上——这几个失败的“前富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化底子和后天修
期刊
提及现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散木,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书画署款,所钤印文,或居所、书斋、作品集题名,喜用的那些词语,个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俱可归入时下所谓“重口味”序列。  如:邓散木作画、题字的落款,喜署“粪翁”“海上逐臭之夫”。据云,“粪翁”来自《荀子·强国篇》:“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意为厅堂上面尚未打扫,那么郊外的野草就顾不上清除。言下之意,似欲清除一下世间杂草与污秽。沪上报纸当年介绍邓氏
期刊
“红颜祸水”这一俗语,源远流长,广散于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所谓“殷宠妲己,周溺褒姒,汉嬖飞燕,唐耽杨妃”等论调,都意在说明“红颜”是历代帝王败国亡身的“祸水”。  “红颜祸水”赋予了女性特别是美貌女性太多不公正的待遇,暗含着深刻的性别歧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糟粕。  就拿“唐耽杨妃”来说,似乎“安史之乱”爆发,致盛唐由盛转衰,是由这位红颜女子杨玉环造成的。岂不冤枉?我曾仔细翻过不少有关那段历
期刊
1950年八九月间,李克农(时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长)转告罗瑞卿,有一次毛泽东同李谈话,对公安部不向他写报告很不满意。罗瑞卿听后立即去见毛泽东,并向毛泽东说报告写了。毛泽东严厉地说:“写了,拿我的收条来。”罗解释说,是报总理转呈主席的。后来周恩来知道了此事,去向毛泽东解释:“公安部的一些报告,压在我那里,未及时呈送主席。”(黄瑶、张明哲等:《罗瑞卿传》第263~264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皇帝有几许可以数得过来,相爷这个职数则没见过统计。由于位高权重,他们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或轻或重、或正或负的作用。相爷用点阴谋或阳谋支配朝纲或将对手放逐乃至修理至死都是常有之事。相爷是不会也无需亲自动手开打的,相爷直接开打纯属非常态,大约不到怒不可遏之时不会出手,所以相爷开打难免使人过目难忘。  李迪是宋真宗时的相爷。同为相爷的丁谓在排挤了寇准后擅权用事,甚至任命官员也不商议,李迪愤然与同
期刊
年轻时我对迷信行为常常报之以不屑。每次母亲在神龛前一本正经地上香、作揖、口中念念有词时,我在她旁邊常常是漫不经心,甚至发出几声冷笑。最初母亲不说话,只是拿眼睛瞪我,后来见我没有改进,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说我不要以为读了大学就不得了,沒有神明保佑你就活不到今天,不信就不要碍事,呆一边去!自此以后,家里的“重大迷信活动”,我就坐了冷板凳。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我也慢慢地理解了母亲的信神心理。母亲从旧
期刊
一下子,身边不少朋友都爱上了跑步。  有个朋友是某杂志编委,每天在微信状态刷屏,晒跑步纪录:5公里、8公里、10公里……不时还秀他复活的腹肌,瓦片样扣在曾是肚腩的地方,神气活现地向我们这些胖子示威。  我常给他的状态点赞,带点欣赏,夹杂羡慕。坚持跑步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毅力,还需要时间。这两样东西我都没有。不过,我最喜欢点赞的还是他抱怨骼胫束(包绕大腿的深筋膜)和胫骨痛或者左腿受伤的状态。恨不得
期刊
陈家丽作词陈志远作曲苏芮演唱的《跟着感觉走》,听起来感觉好极了。但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轻易地“跟着感觉走”,就可能闹出把土豆当白薯的误会。  马未都闹过这样的误会。有次他去甘肃张掖讲课,晚间朋友请吃饭。席面上都是他要求的当地产土菜。他挑了块大白薯吃,感觉很面,但不够甜,口感不是很好。第二天去乡下,自然还是吃土菜,席间朋友给他挑了块他昨天吃过的那种大白薯,说:“尝尝我们甘肃的土豆,又沙又甜。”嚯,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