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源驱动”的本科专业特色协同建设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3321y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物流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联系实际探讨了专业及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物流专业建设的主要资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特色建设的内涵、提出了专业建设内容的“四层次结构”、构建了“五源驱动”的专业特色建设路径。论文的研究为应用型专业特别是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专业建设;专业特色;四层次结构;五源驱动;物流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20-03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logistics major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ntents of major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majo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ur-level model" of major construction are fatherly studied, and the "five-resources driving model" is put forward hereby. The paper provides a clear technique ro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major, especially for logistics major.
  Keywords: major constructio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four-level model; five-resources driving; logistics major
  一、物流类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自本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物流教育紧随物流行业发展的步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就本科专业来看,从几所高校开设物流类专业发展到了几百所高校。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可招生的专业点达到636个,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达500所,物流工程专业和采购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28所和8所,在校本科生发展到16.5万人,物流专业的招生及就业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通过近20年的物流教育大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校所培养的物流毕业生与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高校物流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培养目标宽泛、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师资力量薄弱且分散,实践实训教学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1]、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以及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招生规模过大、经费投入不足。如何在满足物流类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体系的规范性建设前提下,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突出专业特色、突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
  二、专业特色的概念及建设内容
  (一)专业特色与特色专业的概念
  关于特色专业(或专业特色)建设的研究已有多年,特别是自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以下简称208号文)实施以来,对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建设出现了新的高潮。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下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的异同。一般而言,特色专业是指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少、面向某个特殊领域或行业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专业,例如交通运输类专业、地质矿业类专业、农林类专业、军事领域的专业等等,其中有些是特殊专业;而专业特色则是在同类专业里,本校该专业所具有优于或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但专家学者们的解释不尽相同。刘岚(2009)认为,特色专业首先要具有独特性,其次要具有发展性、先进性、示范性的特点,也是一个特色专业应具备的内涵[3]。这是从一般意义对特色专业的诠释。张灵、禹奇才等(2012)认为,专业特色本质上应该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即一个专业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品质应该表现为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与众不同且优于众者的素质与能力[4]。这是基于专业特色的建设目标来定义的。易荣华、潘岚(2007)将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基本等同看待,认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特色人才培养上,需要通过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核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来实现,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最终落脚点,妥善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特色问题[5]。刘彬让(2008)指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特色包含了5個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特性,即特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性的个性风貌。二是统一性,它既有其他高校相同专业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三是先进性,代表了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进程及水平。四是科学性,有较为科学、完整、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五是稳定性,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专业独特性的传统,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它标志着个性的定型和成就[6]。这实际上也是从专业特色的角度来论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对特色专业的定义是:“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基本上等同看待,即具有特色的专业统称为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基本等同于专业特色建设,尽管这两者是有差异的,但本文也采用这个说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具有特色素质与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先进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美誉度的专业。其中的规范性包括了共性、统一性、科学性等特点,美誉度代表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
  (二)专业的建设内容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其建设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从不同的层面,其建设内容略有不同。从学校层面来看,既包括全校的专业布局及发展重点,也包括具体的专业建设方案。隋秀英(2016)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概括为4个方面:更新办学理念与专业建设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建立健全专业评价和监控机制[7]。湖南大学提出要采取“打造品牌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扶植新建专业”等措施进行专业建设和发展[8];胡燕、李伟(2016)等认为,专业建设则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9]。广东药学院以学科专业体现办学特色,紧贴广东医药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医药特色精心设置和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与学科门类相符的专业體系,并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0]。从专业层面来看,则主要是专业自身的具体建设内容,并根据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定位来确定。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准则,坚持自动化专业的石油石化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修订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重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坚持“石油石化”工程背景特色,建设具有鲜明石油石化特色和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自动化特色专业[11]。沙颖(2014)提出,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并从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互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12]。这些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
  物流类专业的特色建设,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特色建设外,重点要在“物流”方面来体现,文献[1]和文献[13]等对此有较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综合上述关于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结合我们的体会,可以总结出专业建设的内容从四个层面来开展:
  第一层即顶层是学校层面,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以及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后勤处、实验室与设备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成,负责全校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着重在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定位设计、专业发展条件的建设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第二层是专业层面,由学院(系)领导和专业全体老师及相关教辅人员组成,负责专业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师资的引进与培养、校内外教学相关条件的建设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专业教材与相关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承担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和社团活动、根据专业与学科的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积累,在此过程中要突出某几个方面的特色建设。
  第三层是团队层面,即专业内各类教学团队来承担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建设工作,例如有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研究团队、教材编写团队、学科竞赛指导团队、专业建设团队等。
  第四层是个人层面,包括本专业的全体教师,以及构建教学团队需要的其他专业的教师、相关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专业建设首先是本专业全体教师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的支持、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和教辅部门的大力配合。四个层面的工作目标最终是为了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五源驱动” 建设物流类专业特色
  黄丽娟等人(2017)提出过“五力”协同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并对不同的组合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所谓“五力”是指“产、学、研、政、行”(即企业、院校、研究机构、政府、行业协会)[14]。李季明等(2016)构建了专业设置准入、专业协同发展、专业项目推进、专业监测评估和专业动态调整“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推动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本文所指的“五源”与此有所不同,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本文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资源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可简称为“政(府)、行(业)、学(术)、(教)师、(学)生”。
  专业建设的内部资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外部资源则主要包括校外学术资源、行业资源和政府资源,每个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形成合力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这些资源的整合作用就形成了“五源驱动”。物流专业建设的五个资源要素如下:
  1. 政府资源。与高校专业建设有关的政府资源主要来自于各级教育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如教育部、科技部、教育厅(局)、科技厅(局)。这部分资源的支持主要是有关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政策导向、平台支持、经费支持;其次是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这部分资源主要从科研与教研项目、行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2. 行业资源。对于应用型专业,一般都对应相关的行业,这些行业的资源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及企业家。换句话说,应用型专业必须与行业和产业紧密对接,这也是最能体现专业的行业特色的资源。例如与物流类专业对应的行业主要是物流类企业以及与物流业务有关的企业、公司,物流类的行业协会与商会。这部分资源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出行业要求、可以提供学生实习实践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企业师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产学研结合的机会。
  3. 学术资源。与专业建设有关的学术资源有多种,主要有本校、兄弟院校、相关的学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的研究机构,以及各类学术、教学研讨会议。与物流类专业有关的学术资源主要有:本校所能提供的学术资源、与本校有密切联系与合作的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各级物流学会或物流与供应链学会、国家与省级的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与供应链的公办或民办研究院、每年召开的全国及省级层面的物流类学术年会、物流教学研讨会,等等。这些资源为专业建设提供了交流、学习、合作的平台与机会。   4. 教师资源。如前所述,教师资源包括本专业的全体教师,以及构建教学团队需要的其他专业的教师、相关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直接执行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应该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能力、参与各类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工作;在教师资源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就是专业负责人,在很大程度上,专业负责人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和特色。专业教师在各类学术、社会团体或企业的兼职,对专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5. 学生资源。为什么要将学生作为专业建设的一种资源?首先,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其对象就是学生;其次,高校的所有工作均必须“以生为本”,同时各项专业建设的工作很多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各项社团活动(如学生的物流协会)、学科竞赛、班级活动以及个人(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所取得成绩,既是专业建设的内容又是专业建设的目标。此外,本专业的毕业生对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也能起到重要的支持。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作为驱动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如果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层,而支柱层则代表专业建设的八个主要建设内容,第三层是五个资源要素构成的资源层,第四层是资源所包括的要素及其关联层。各种资源是互相关联和作用的,需要形成合力来驱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而专业建设的效果和特色再通过这五个资源的利用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尽管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措施和办法,其特色也各不相同,但本文所建立的专业建设层次结构理清了专业建设不同层级的作用和工作内容;所建立的“五源驱动”模型对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是比较适用的,当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来进行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运用,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禹华平,杨海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16(S):96-97.
  [2]谢如鹤.基于工-管融合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规范与特色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78-183.
  [3]刘岚.论特色专业的特色及其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50-52.
  [4]張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28-30.
  [5]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7-59.
  [6]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47-49.
  [7]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6-68.
  [8]杨健康,章竞.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61-63.
  [9]胡燕,李伟,王恬.高校专业建设研究浅探[J].江苏高教,2016,5:82-85.
  [10]王益玲.我校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的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7,06:41-42.
  [11]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48-52.
  [12]沙颖.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485):106-107.
  [13]刘广海,谢如鹤.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141-142+67.
  [14]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等.基于“五力”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25-130.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校97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分析显示,医学生思政理论课的课堂表现总体不佳(均分为:2.19±0.49),对思政理论课的课程评价持肯定态度(3.66±0.68),对当前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水平评价一般(3.38±0.53),医学生认为当前思政理论课整体教学效
期刊
摘 要:产教融合平台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突破方向。以转型试点为契机,构建和完善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  关键词:转型发展;产教融合;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62-03  Abstrac
期刊
摘 要:“生态旅游”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和实践。多年来,其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但其课堂教学质量仍然不佳。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注重本土教材的编写、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突出思政元素等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旅游;对分课堂;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
期刊
摘 要:美国高校附属智库(以下简称高校智库)建设起步较早,在政策研究方面为美国政府决策提供显著支撑。在目标定位上相比中国高校智库更加面向政府决策,这就决定了其政策思想、科研成果更容易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文章以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为例,从其目标定位、组织结构、资金来源体系以及研究领域与项目计划等方面系统分析其影响政府决策的路径和规律,以期为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能力方面提供借鉴。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五改四”后的含实验教学的16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16门课程中,五年制在9门课程中平均成績显著性优于四年制,有两门课程显著性低于四年制。学制缩短,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应当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学制改革;课程成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
期刊
摘 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是最有力的路径之一。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生产劳动实践高度契合,脱离了生产劳动实践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海大学翔英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育人导向,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评价体系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专项经费。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分离、专业课中只注重知识培养而缺乏人文关怀以及课程的考核方式中缺少德育环节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并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具备能把国情特点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起来的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文章以美国著名常青藤高校——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其应用经济学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金融学科人才定位,突出金融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适当增加金融定量分析的内容,合理布局金融知识点,推进金融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充分发挥课
期刊
摘 要:通过在文献检索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使用的微助教平台,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教学模式。微助教的出现弥补了流于形式化文献检索课程的不足,如合理分配实施环节,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及时得到教学效果反馈等。但微助教与文献检索课的融合仍处于不断实践的探索阶段,有许多层面有待深进。  关键词:微助教;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11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改革的现实需要。作者从健全的组织机构、常效的运行机制、较强的专业支撑、广泛的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来界定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梳理当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专业培训力度不够、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综合性组织较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