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花园一村”社区为例,通过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地形特征、空间形态与场地使用人群之间的关系.强调因地制宜运用地形,着重打造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小区,营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花园一村”社区为例,通过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地形特征、空间形态与场地使用人群之间的关系.强调因地制宜运用地形,着重打造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小区,营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其他文献
在景观设计中,视觉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其次是听觉与触觉,应将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与竹元素相结合引入景观设计中.通过多感官设计理念及景观设计原则,从竹子的视觉特征开始,分别从竹的形态、色彩方面进行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通过竹声景的声源总结竹子本身发声及与环境声相结合的两种声景模式;从竹子触觉特征的亲肤性,将竹用于景观构筑物,达到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的效果,从而实现竹元素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截至2019年,云南共有30处寺庙园林及相应景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呈现.只有对云南寺庙园林精髓的深入解读,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维修保护才能做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
城市微更新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卫生间设计优良是城市转型与否最直接的具体表现之一,“厕所革命”决定了城市更新的文明程度.为改善我国公共卫生间服务质量以及构建理想型公共生间,在城市微更新视角下,对日本所设计的公共卫生间的布置、空间、形态、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在城市微更新视角下公共卫生间的规划与设计的理念与原则,为公共卫生间的发展评价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城市微更新建设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身处校园公共景观环境下在校师生的行为心理变化为关注点,探寻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景观设施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当下校园公共景观设施现状,以强调环境服务、彰显校园文化为设计原则,从设施的色彩、形态、材质、尺寸等方面入手,归纳并完善符合师生身心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积极心理的设计内容与应用手法,进而有效拓展校园公共景观设施的设计视角与价值维度,促进校园环境人性化的建设与发展.
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历史街区面临着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空间结构的破坏以及文脉传承断层的现实问题.以文化基因理论为前提,将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作为主要案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文化基因的解析,发现常州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保护更新的原则和思路.
调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木本植物资源现状,旨在为本地木本植物资源调查、植物配置和景观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通过样地普查,统计雨花台风景区木本植物种类,分析其优势科、生活型、乡土性等,并针对其现状提出若干优化建议.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名片,而滨水绿地在城市风貌塑造中处于节点性的关键位置,影响着城市整体的空间布局、城市气候、城市色彩等诸多方面.在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对文献、书籍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了北方中原城市——商丘市的滨水绿地结构组成,从城市空间、视觉景观调节、城市色彩、人居环境改善、文化塑造5个方面探究了滨水绿地在塑造城市风貌方面的作用.
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既能加强园林生态化建设,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氛围.分析了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应用原则,结合设计缺陷,从科学选址加强土壤保护、均衡配置城市园林植物、扩大园林植物绿化规模、合理设置灌溉修剪规划等途径展开论述,以期为城市园林工程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位于重庆旧城区的居住街区展现着山城独有的人文风貌与自然特征,忠实记录着山城人民的真实生活,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但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经年累月中,不断消损又疏于维护的旧城居住街区逐渐成为城市中暗藏隐患的消极地带.为改善旧城居住街区落后面貌,聚焦于重庆旧城居住街区环境品质逐渐下降、活力不断流失的客观现状,以微更新这一自下而上的渐进式小规模更新理念为引导,探讨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更新策略.
为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需要优化住宅小区设计,进而更全面地凸显自然环境效应,合理配置植物,最大限度提升住宅小区的关学、生态、艺术价值.概括了现代住宅小区内园林景观设计内涵,分析了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互动空间偏少、植物类型较少、环保性不足等.最后以优化住宅内园林景观设计效果为目标,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