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性舞蹈作品中的创作原则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般来讲,舞蹈“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但叙事性舞蹈应“巧”于叙事,绝非只表现于人物和事件本身,而是通过叙事传达主题思想,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优秀的叙事性舞蹈作品都具备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要发挥艺术美的价值,将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化的处理真实地传达给观众。本文将通过主题立意、人物形象、舞蹈结构及外在形式四个创作原则对叙事性舞蹈作品创作进行论述。
  【关键词】 叙事性;舞蹈创作;创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93-02
  《毛诗序》中提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一直以来,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是最能抒发人们情感的一种表演形式。舞蹈又可分为叙事性舞蹈和抒情性舞蹈。都说舞蹈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但是,叙事性舞蹈能够“巧”于叙事,最后呈现的艺术效果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不会比抒情性舞蹈差。相对来讲,叙事性舞蹈更能引发情感共鸣。舞蹈理论家隆荫培教授在《舞蹈艺术概论》中指出:“叙事舞蹈也称情节舞,通俗讲就是叙述一定的故事内容。所以它要求具有明确的事件,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展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叙事性舞蹈由于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事件,抒发情感,所以在创作叙事性舞蹈时,所叙述的事情需要主题立意明确、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清晰的作品结构以及通过外在形式来表达事件和情感。通过这些创作原则,才能够使观众容易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
  一、深刻的主题立意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立意,这是舞蹈编导在创作中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为了实现这项工作,就需要舞蹈编导有颗热爱生活的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好;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要精通编舞理论知识,和掌握编舞技法;同时,思想要能够与时俱进,创作出的舞蹈作品要跟随当代人的主旨思想。叙事性舞蹈作品的故事要吸引眼球、耐人寻味,能通过故事让观众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并引发思考。比如,《中国妈妈》这部经典的舞蹈作品,由于题材感人,主题立意得到升华,从而深受观众喜爱。这部作品讲述了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中国妈妈收留日本遗孤的感人故事,舞蹈编导通过舞蹈语言和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再次呈现出当年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这部作品的立意表达的就是中国母亲拥有博大的胸怀,能够摒弃民族之恨,养育日本的孩子,歌颂中国妈妈无私的爱,将伟大的中国妈妈形象升华到伟大的中华民族,书写着大爱无私、大爱无国界的最美乐章。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舞蹈中人物形象要鲜明,尽量不要出现复杂的人物关系。舞蹈与文字不同,文字能通过文字语言把人物关系和事件表达得清晰明了,而舞蹈只能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叙述,这就需要舞蹈编导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从外表装扮、行为动作、表情情绪中进行把握。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编导深入现实生活中。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要在生活中挖掘人物形象;第二,提炼生活中的动作。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从生活中发掘真实动作,捕捉典型的人物形象,只有提炼了典型人物的生活动作,才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三,把握人物的情感思想。舞蹈语言是可以通过肢体向观众传情达意的,舞蹈中的情感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情感世界,因此才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中国妈妈》为例,这部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舞蹈中母亲的形象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弯着腰,踏着沉重且一致的步伐,她们手指着前方,呐喊着,眼神中充满了愤怒。随着音乐越来越激烈,她们的动作幅度也越来越大,表现出她们的愤恨之情;舞蹈中女孩的形象是短短的童花头,跪在地上,身体蜷缩着,露出可怜的神情。女孩张开双臂,跪着挪动身体,表现出小女孩的无助。舞蹈中有一段在田地里干农活的场景,所有母亲一起一伏,动作整齐划一,从这个动作就能表现出中国母亲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伟大形象。
  《夫妻哨》中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和社会性,表现的是一对夫妻在边防哨所的生活,他们为保卫边疆艰苦卓绝地生活。军嫂不辞辛苦,甘愿与丈夫同甘共苦的这一条主线而展开。舞蹈中的许多动作语汇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舞蹈的发展部分,丈夫心疼地看着妻子,妻子忙碌地劳作着,边擦汗边干活,擦汗算是妻子的主要动作,贯穿始终,表现出妻子的辛苦付出。其中有几个巧妙的动作,妻子踩在丈夫的腿上拧灯泡,然后又很顺畅地转到丈夫身上换灯泡;在丈夫肩上抱着孩子哄孩子的姿态;实在劳累,坐在地上靠着丈夫的腿等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了妻子的朴实和默默付出。
  许多简单的动作表现出他们已经在慢慢变老,但是守岛卫国的工作仍然认真坚守着,也看得出丈夫对妻子的心疼。但是他们还是相互扶持,无怨无悔,过着简单而幸福的日子。
  三、清晰的舞蹈结构
  舞蹈结构,是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情节设计的整体布局。一般的叙事性舞蹈结构可分为: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部分。舞蹈结构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结构要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符合人物形象的要求;第二,要适应不同舞蹈体裁的要求;第三,结构既要有多样性,也要做到完整统一;第四,要尊重各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适应当下的审美要求。
  叙事性舞蹈的叙事手法一般分为顺序叙事和乱序叙事。通常编导都以顺序叙事进行创作,顺序叙事还可分为时间顺叙和空间顺叙。
  关于时间顺叙的舞蹈作品有许多,以《中国妈妈》为例,作品先是表现了中国母亲对日本暴行的愤恨之情;接着在看到日本遗孤时,母爱之情使她放下心中的仇恨,并接纳日本遗孤养育着她;之后在中国母亲的养育下健康成长;最后中国母亲将日本遗孤送回她的国土。这部作品根据时间顺序对剧情的发展进行叙述。
  关于空间顺叙的舞蹈,比如《汉宫秋月》,在作品开始,一边是年轻的宫女在优雅地舞动着,另一边是一位老宫女跪在地上擦地的画面,还有年轻宫女围成圆圈的队形,老宫女仍然在圈外擦地的画面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画面的运用,让观众看到老宫女始终是个置身之外的人物,将她在深宫中所经历的悲惨生活表现出来。乱序的叙事手法有倒叙、插叙、补叙和分叙等,在舞蹈中并不常运用。一般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在整个作品中,可能在舞蹈中間出现回忆片段,可能穿插一个新的故事情节,也可能对多个舞蹈片段进行重组。对于一部叙事性舞蹈作品而言,作品结构非常重要。   叙事性舞蹈作品中重要的是“起、承、转、合”结构和情景转化,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缓和、舞蹈节奏的动与静、舞蹈形态的虚与实、思想的留白和延展等。一般作品的高潮在“转”中呈现,如何“转”得漂亮不生硬,就需要编导认真地进行思考,巧妙地进行编排。在《中国妈妈》中,高潮部分是妈妈拉着女孩的手,贴在脸上给女孩取暖;女孩抱着妈妈撒娇,抓着妈妈被磨出老茧的手贴在自己脸上,并且和妈妈一起劳作,這个极具感染力的动作,体现了女孩懂得感恩。
  四、丰富的外在形式
  舞蹈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编导在创作作品时,既要运用服饰、道具、灯光、舞美等形式进行衬托,还可以运用队形进行传情达意,舞蹈队形也属于舞蹈语汇的一部分,有时队形的呈现会更容易让观众看懂作品想表达的含义。舞蹈作为一门时空动态艺术,舞蹈队形和调度,也可以称为舞蹈构图,是构成舞蹈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并且队形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叙事性舞蹈作品起到推动作用。
  《围屋女人》作品的开始部分是十几个女人围成一个小圆圈,演员形成了围屋状,呈现出的就是屋内和屋外的空间。演员从圆中出来,表示的是出门,从圈外进去表示的是回家。
  《中国妈妈》开头,中国妈妈们一起从二点方向整齐地向七点方向前进,踏着整齐且沉重的步伐,表现出她们对日本侵华的愤恨之情。接着队形在舞台中央,从人群中分成两半,一个穿着和服小女孩抱着头蹲在他们中间。所有妈妈本对着一点,向五点方向前进,女孩一个人蹲在原地,表现出了女孩的绝望和无助。接着群舞演员围成一个圆圈,将小女孩高举着,再将她抱入圈内,很明显这个队形的变化可以看出,妈妈们从唾弃小女孩到接受小女孩的过程。接下来,群舞演员慢慢散开,小女孩穿着中国传统的红棉袄从群舞中间显露出来。接着妈妈们开始劳作,队形变化是竖排和圆圈,小女孩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这部舞蹈作品,不仅有深入人心的主题和立意,清晰的结构安排,并且也有合理且丰富的外在形式。不论从音乐、服饰、灯光还是队形调度,让观众能立马看懂故事的发展路线,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和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充分地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为主题立意服务。
  五、总结
  叙事性舞蹈通过不同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作品主题立意的表达,编导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结构更加清晰。观众能从故事中感受到充沛的情感,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收获更多的认识和启发。因此,舞蹈编导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叙事性舞蹈,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舞蹈语言,在此基础上通过舞蹈的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加工,最终传达编导想表达的情感。其次,要加强对叙事性舞蹈创作手法的学习。最后,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叙事性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芦航.叙事舞蹈叙事方法及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马藤,女,河南焦作人,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其他文献
【摘要】 民国时期,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传入成都,丰富了成都女性的文化娱乐生活,促使成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由传统走向现代。同时,传统的与西方的两种文化发生碰撞,并且持续发展,丰富了成都的城市文化。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以及政府对女性追求时髦的批评与限制可以看出,成都的社会观念在近代转型中呈现复杂性。  【关键词】 成都女性;女性文化;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书法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明代时期的书法如明星般熠熠生辉。在这一时期,祝允明、董其昌、徐文长、王铎具等人为中华书写艺术贡献了自己毕生所学,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他们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长河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明代书法;类型;时代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舞蹈剧目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人物是舞蹈剧目中描写和表演的主要对象。可见,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舞蹈剧目创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舞蹈剧目创作的精神寄托和灵魂。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舞蹈表演中有效塑造人物形象,为以后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舞蹈;人物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我国是瓷器大国,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不同时期的瓷窑风格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是建立在德化窑的基础上,结合观音瓷塑的艺术造型展开分析。阐述了德化窑的发展历史,建立在观音瓷塑的面部特征、身体造型、艺术神韵以及细部特征的角度进行艺术风格的解析。意在通过文章论述,能够进一步强化德化窑观音瓷塑的艺术价值,提升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德化窑;观音瓷塑;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要】 在影视剧迅猛发展的今天,方言的融入,给观众增添了一份亲切感,一份来自语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现在随着方言影视剧的热播,一些方言剧也暴露出了不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将方言文化资源与影视创意结合起来,特别是将湖南方言文化与影视创意有机结合,本文将从影视中方言文化元素现状与问题,以及影视中湖南方言文化资源的构建与传播的方向出发,以《逗吧逗把街》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创意与湖南方言文化资源融合新方向。
期刊
【摘要】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所执导的《百花深处》是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最后一个单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短短十分钟,平实幽默,却引人深思。导演充分运用精美的视听语言、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角色与细节的精心设计,表现了在老北京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渐渐遗失的传统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 《百花深处》;陈凯歌;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全世界都在‘低欲望社会’化,日本正迎向美丽的衰败。”这是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在他的《低欲望社会》中写下的一句话,当然这仅是作者所描述的一种社会现象。但谈到有关日本文化似乎一直以来也总被这种所谓“低欲望”“哀伤之美”的气氛所笼罩,表现在影视作品中,常以灰暗压抑的影像空间、孤独无望的人生境遇、麻木无力的生活状态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类型。本文主要根据英国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理论为基础,并结
期刊
【摘要】 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的研究一直很关注,因为歧义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而歧义研究对于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复杂的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力图用大量的实例对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进行分析。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语法歧义从句法平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从语义平面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句法;语义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要】 在西方音乐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创作者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音乐。但浪漫时期是绝大多数音乐学者最为偏爱演奏或是讨论的一个音乐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有着独特鲜明的艺术内涵以及艺术风格,它不仅仅对音乐创作者个性有所展现,并且无论从创作技巧、音乐内涵、艺术的表达都使人震撼。当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辉煌的成就需要前者的铺垫,不可否认浪漫时期的音乐是吸取古希腊至古典时期的音乐的,因此本文拟
期刊
【摘要】 《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是“艺术民俗学”学理建构的延续,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贯性和学术的延续性。“艺术民俗学”关注“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而“乡民艺术”所关注处于乡民社会语境下的民俗事项或艺术活动,具有研究主体视野下“乡民艺术”和实践主体视野下“乡民的艺术”之分。从“艺术民俗学”到“乡民艺术”就是从学理建构到乡民认知的返璞归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将所看、所读、所知、所思融会贯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