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回落,以及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压力逐渐凸显。这是新常态背景下金融改革的现实需求,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性刺激所致。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思维与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结合的切入点,成为现阶段银行发展的新思路。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当互联网思维运用到金融领域,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业务结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一,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脱媒”的特征使其能够以较低成本迅速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有着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和交易成本,能够满足快速扩张的金融市场需求,这种灵活的运营模式相较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更具优势。互联网金融还有资金配置效率高、支付便捷等优点,相比于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灵活。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在逐渐改变消费理念和金融服务理念。互联网金融人性化的金融服务理念会对传统商业银行粗放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运营理念造成冲击,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使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内涵化转变,从而倒逼商业银行转变金融服务理念,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被蚕食。首先,作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支付业务逐渐被互联网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所取代。相较于商业银行分散的物理网点支付体系,互联网技术为第三方支付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中间机构,可以使支付以更加简易的程序进行。2014~2015年,银行与非银行机构支付规模增速发生反向变化,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但是增速呈现下降趋势。而非银行支付机构虽然规模相对较小, 但是增速显著提高。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增速达到132%, 高于银行业支付规模46%的增速。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逐步普及和规范,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转账业务都会受到威胁。其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逐渐被P2P网络借贷取代。P2P网络借贷为借贷资金提供了一个担保平台,可以有效缓解逆向选择问题,使借贷资金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自主配置,从而大幅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网络借贷还处于起步阶段,网贷规模只占社会融资总体规模的一小部分。但是,随着网贷平台的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造成巨大的冲击。此外,互联网金融会吸收大量银行存款,不断挤压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不断丰富,消费者可选择的理财方式趋于多样化,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将逐步被替代,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冲击。最后,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受到侵蚀。互联网金融吸收了商业银行的部分客户资源,并为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直接进行信息和业务匹配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商业银行存款大量流失,通过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获取的利息收入减少。
第三,金融服务客户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与客户进行信息交互的方式是单向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效率低下,往往容易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能够在大范围客户中实现碎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碎片化信息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消费者信息,不仅可以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还可以促使具有相似消费偏好的客户集群化,提高用户体验。消费者可以通过多方向信息交流网络,依托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和共享信息。金融服务供需双方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信息匹配,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极大地提高客户的参与感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传统金融模式向直接的自金融时代转变。
第四,加剧了金融市场风险。短期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不成熟,较低的准入门槛和高盈利的特性必然带来相对较高的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依托虚拟网络交易平台,还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进行必要的风险管控。互联网金融的借款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或担保手段,且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资金提供方对借款方的风险评估和监控能力弱,客观上使互联网金融具有次级信贷市场的特性,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必然会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日渐渗透正在对商业银行的傳统运营模式带来颠覆性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思维,积极应对。
第一,积极应对挑战,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从本质上看都是金融服务载体,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商业银行要顺应信息化大潮,主动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良好契机,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原有的金融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商业银行应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用户基本特征、需求等大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细分,充分发挥固有的资本、人才和客户资源优势,全面开展金融产品互联网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将传统业务的部分环节与互联网金融进行交叉,在小微贷、银行卡清算等环节进行转型,在交叉领域进行直接竞争。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与电商、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维度合作,发挥叠加优势,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与各类金融主体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将物理网点经营和互联网营销进行有机结合,提升传统银行业务服务层次。不断探索人性化的金融交易工具和平台,打造一站式的金融集团。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以物理网点为依托,将银行业务线上化和移动化,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经营水平。商业银行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互联网金融灵活多样的运营和组织模式,对传统业务和产品进行创新升级,拓宽服务渠道,针对各类信贷主体打造“金融超市”式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人员配置成本,优化管理体系,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要重视电子银行在网络融资、消费信贷等线上业务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和改进电子银行整合资金信息、提供线上金融服务的功能。
第二,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在市场准入、操作行为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条例,加快金融市场规范化管理。在要求银行准确披露信息的同时,还要注意客户隐私安全防护。监管部门要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防控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鼓励金融创新。首先,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以及其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外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方面,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条例,制定准入、运营与退出方面的规则,建立风险识别、预警与处理机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日常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同时应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与监管范围,严防监管泛化与监管真空。另一方面,应设置针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统计调查系统,强化对网络借贷资金价格、规模和流向的动态监测,建造有效的市场防火墙,避免风险外溢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对客户进行风险量化评级、差异化贷款定价以及覆盖生命周期的持续风险检测,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最后,商业银行要抓住互联网金融技术外溢的契机进行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综合技术效率,合理控制银行规模速度,不断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发挥银行自身优势。要加快建立精细化的管理体制,优化物理网点的空间布局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规划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挖掘商业银行自身潜力。
第三,转变服务理念,改善用户体验。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重视客户体验的服务理念,树立普惠金融理念,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改革的内生动力,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进服务水平。首先,要在物理网点的基础上不断将传统业务进行智能化、自助化改造,增设自助体验专区,整合优势产品,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依托打造开放式金融平台,促进服务形式多元化。其次,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打造专业化的大数据分析团队,通过整合大数据及时收集客户意见,把握客户消费习惯、投资偏好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用户指标体系,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将用户偏好反应在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流程中。搭建人性化操作界面和多样化的服务平台,不断促进服务便捷化、个性化。商业银行要减少繁琐业务流程导致的人力资源密集、服务效率低下的传统管理模式,改变传统业务重风险、轻成本的流程设置,推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后,商业银行要积极打造智能化银行服务体系。未来,金融服务将渗入更多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商业银行要能把握金融创新的契机未雨绸缪,加强技术投入,构建以开放、分布式为主体的新一代IT架构,具备支持海量交易和超大数据的能力、账户横向扩展的能力以及信用卡代运营的能力。未来,金融服务要更加关注场景化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并结合金融科技时下潮流,注重对面部识别、虹膜识别以及加密算法的应用,为移动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当互联网思维运用到金融领域,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业务结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一,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脱媒”的特征使其能够以较低成本迅速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有着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和交易成本,能够满足快速扩张的金融市场需求,这种灵活的运营模式相较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更具优势。互联网金融还有资金配置效率高、支付便捷等优点,相比于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灵活。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在逐渐改变消费理念和金融服务理念。互联网金融人性化的金融服务理念会对传统商业银行粗放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运营理念造成冲击,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使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内涵化转变,从而倒逼商业银行转变金融服务理念,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被蚕食。首先,作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支付业务逐渐被互联网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所取代。相较于商业银行分散的物理网点支付体系,互联网技术为第三方支付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中间机构,可以使支付以更加简易的程序进行。2014~2015年,银行与非银行机构支付规模增速发生反向变化,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但是增速呈现下降趋势。而非银行支付机构虽然规模相对较小, 但是增速显著提高。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增速达到132%, 高于银行业支付规模46%的增速。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逐步普及和规范,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转账业务都会受到威胁。其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逐渐被P2P网络借贷取代。P2P网络借贷为借贷资金提供了一个担保平台,可以有效缓解逆向选择问题,使借贷资金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自主配置,从而大幅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网络借贷还处于起步阶段,网贷规模只占社会融资总体规模的一小部分。但是,随着网贷平台的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造成巨大的冲击。此外,互联网金融会吸收大量银行存款,不断挤压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不断丰富,消费者可选择的理财方式趋于多样化,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将逐步被替代,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冲击。最后,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受到侵蚀。互联网金融吸收了商业银行的部分客户资源,并为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直接进行信息和业务匹配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商业银行存款大量流失,通过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获取的利息收入减少。
第三,金融服务客户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与客户进行信息交互的方式是单向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效率低下,往往容易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能够在大范围客户中实现碎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碎片化信息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消费者信息,不仅可以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还可以促使具有相似消费偏好的客户集群化,提高用户体验。消费者可以通过多方向信息交流网络,依托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和共享信息。金融服务供需双方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信息匹配,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极大地提高客户的参与感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传统金融模式向直接的自金融时代转变。
第四,加剧了金融市场风险。短期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不成熟,较低的准入门槛和高盈利的特性必然带来相对较高的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依托虚拟网络交易平台,还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进行必要的风险管控。互联网金融的借款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或担保手段,且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资金提供方对借款方的风险评估和监控能力弱,客观上使互联网金融具有次级信贷市场的特性,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必然会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互联网金融的日渐渗透正在对商业银行的傳统运营模式带来颠覆性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思维,积极应对。
第一,积极应对挑战,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从本质上看都是金融服务载体,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商业银行要顺应信息化大潮,主动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良好契机,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原有的金融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商业银行应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用户基本特征、需求等大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细分,充分发挥固有的资本、人才和客户资源优势,全面开展金融产品互联网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将传统业务的部分环节与互联网金融进行交叉,在小微贷、银行卡清算等环节进行转型,在交叉领域进行直接竞争。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与电商、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维度合作,发挥叠加优势,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与各类金融主体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将物理网点经营和互联网营销进行有机结合,提升传统银行业务服务层次。不断探索人性化的金融交易工具和平台,打造一站式的金融集团。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以物理网点为依托,将银行业务线上化和移动化,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经营水平。商业银行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互联网金融灵活多样的运营和组织模式,对传统业务和产品进行创新升级,拓宽服务渠道,针对各类信贷主体打造“金融超市”式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人员配置成本,优化管理体系,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要重视电子银行在网络融资、消费信贷等线上业务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和改进电子银行整合资金信息、提供线上金融服务的功能。
第二,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应在市场准入、操作行为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条例,加快金融市场规范化管理。在要求银行准确披露信息的同时,还要注意客户隐私安全防护。监管部门要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防控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鼓励金融创新。首先,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以及其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外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方面,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条例,制定准入、运营与退出方面的规则,建立风险识别、预警与处理机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日常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同时应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与监管范围,严防监管泛化与监管真空。另一方面,应设置针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统计调查系统,强化对网络借贷资金价格、规模和流向的动态监测,建造有效的市场防火墙,避免风险外溢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对客户进行风险量化评级、差异化贷款定价以及覆盖生命周期的持续风险检测,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最后,商业银行要抓住互联网金融技术外溢的契机进行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综合技术效率,合理控制银行规模速度,不断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发挥银行自身优势。要加快建立精细化的管理体制,优化物理网点的空间布局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规划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挖掘商业银行自身潜力。
第三,转变服务理念,改善用户体验。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重视客户体验的服务理念,树立普惠金融理念,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改革的内生动力,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进服务水平。首先,要在物理网点的基础上不断将传统业务进行智能化、自助化改造,增设自助体验专区,整合优势产品,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依托打造开放式金融平台,促进服务形式多元化。其次,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打造专业化的大数据分析团队,通过整合大数据及时收集客户意见,把握客户消费习惯、投资偏好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用户指标体系,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将用户偏好反应在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流程中。搭建人性化操作界面和多样化的服务平台,不断促进服务便捷化、个性化。商业银行要减少繁琐业务流程导致的人力资源密集、服务效率低下的传统管理模式,改变传统业务重风险、轻成本的流程设置,推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后,商业银行要积极打造智能化银行服务体系。未来,金融服务将渗入更多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商业银行要能把握金融创新的契机未雨绸缪,加强技术投入,构建以开放、分布式为主体的新一代IT架构,具备支持海量交易和超大数据的能力、账户横向扩展的能力以及信用卡代运营的能力。未来,金融服务要更加关注场景化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并结合金融科技时下潮流,注重对面部识别、虹膜识别以及加密算法的应用,为移动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