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卷有益
2007年的岁末,欣喜地看到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韩培山的新著——《音乐语言论》,厚厚实实421页,洋洋洒洒32万字,更能引人入胜的是作者选择了当今少有人问津的“音乐语言”进行全方位的论述,选题之新、角度之巧,令人赞叹不已,又爱不释手。
说《音乐语言论》是这个领域中的开山之作并无拔高之意,恕我孤陋寡闻,除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已于1981年出版了由英国人戴里克·柯克著、茅于润译的《音乐语言》后,再没有同类书出版了,直至最近才看到了这本国内属“率先”的研究专著,所以当属“开山之作”毫不过分。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语词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常有口头、书面和其它一些表现形式,如美术用线条色彩、舞蹈用肢体动作,而音乐则用旋律、节奏、和声、织本等来表达情感,相比较而言,音乐的表演对象更具不确定的模糊性,可以见仁见智各得其所,所以论述起来,更显得艰难和费劲。
打开目录,八章内容总揽了“音乐语言”的全部,如“音乐语言的特性和本质”“东西方音乐语言的比较”,“音乐语言的构成元素”,“音乐语言的生成和发展”,“音乐语言的表达形式”“音乐语言的解读与应用”“音乐语言的风格”等,特别对中国的音乐语言,在“虚”的意境、“和”的精神、“线”的形态方面给予了重点的关注和精到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分量和参考价值。
每一章的行文也显得流畅、潇洒,可以看得出作者是博览群书,且己融会贯通,在旁征博引时显得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举例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人信服,得益匪浅。从论点着眼、论证入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愧为一本雅俗共赏的理论读物。
作者是一位长期工作在群文战线上的“老兵”,深知群众和业余作者对音乐理论的渴求,深感音乐美学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理解音乐、帮助创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甘坐“冷板凳”,去探索未知领域,并能自圆其说地找到一些答案,可敬可佩。也可能是在就读南京艺术学院时,受到音乐美学家茅原先生的影响和指导,完成了这项功德无量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足以能“抛砖引玉”的成果。
如要挑剔的话,有些章节不够精炼,有些论述不够清晰,正如茅原的“序言”中所述,作者想“面面俱到”,仍有“阐述不足之嫌”,也正如作者的“后记”中所述“理论探索需逐步完善”的,还留待他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但《音乐语言论》仍不失为一本具有创新意义的好书,值得一读。
■
2007年的岁末,欣喜地看到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韩培山的新著——《音乐语言论》,厚厚实实421页,洋洋洒洒32万字,更能引人入胜的是作者选择了当今少有人问津的“音乐语言”进行全方位的论述,选题之新、角度之巧,令人赞叹不已,又爱不释手。
说《音乐语言论》是这个领域中的开山之作并无拔高之意,恕我孤陋寡闻,除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已于1981年出版了由英国人戴里克·柯克著、茅于润译的《音乐语言》后,再没有同类书出版了,直至最近才看到了这本国内属“率先”的研究专著,所以当属“开山之作”毫不过分。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语词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常有口头、书面和其它一些表现形式,如美术用线条色彩、舞蹈用肢体动作,而音乐则用旋律、节奏、和声、织本等来表达情感,相比较而言,音乐的表演对象更具不确定的模糊性,可以见仁见智各得其所,所以论述起来,更显得艰难和费劲。
打开目录,八章内容总揽了“音乐语言”的全部,如“音乐语言的特性和本质”“东西方音乐语言的比较”,“音乐语言的构成元素”,“音乐语言的生成和发展”,“音乐语言的表达形式”“音乐语言的解读与应用”“音乐语言的风格”等,特别对中国的音乐语言,在“虚”的意境、“和”的精神、“线”的形态方面给予了重点的关注和精到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分量和参考价值。
每一章的行文也显得流畅、潇洒,可以看得出作者是博览群书,且己融会贯通,在旁征博引时显得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举例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人信服,得益匪浅。从论点着眼、论证入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愧为一本雅俗共赏的理论读物。
作者是一位长期工作在群文战线上的“老兵”,深知群众和业余作者对音乐理论的渴求,深感音乐美学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理解音乐、帮助创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甘坐“冷板凳”,去探索未知领域,并能自圆其说地找到一些答案,可敬可佩。也可能是在就读南京艺术学院时,受到音乐美学家茅原先生的影响和指导,完成了这项功德无量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足以能“抛砖引玉”的成果。
如要挑剔的话,有些章节不够精炼,有些论述不够清晰,正如茅原的“序言”中所述,作者想“面面俱到”,仍有“阐述不足之嫌”,也正如作者的“后记”中所述“理论探索需逐步完善”的,还留待他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但《音乐语言论》仍不失为一本具有创新意义的好书,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