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字之义变化大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词义变化大的汉字,“的”应该算一个了。在古代,“的”字表示“鲜明”之义。宋玉的《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句子,意思是说,仙女唇部熠熠生辉。不过,如今的“的”早已没有了美唇之感,它集“dī”“d픓d씓de”四种读音于一身,每个读音都有不同的含义。
   据说,“目的”的“的(dì)”源自隋唐时期的一个故事。北周旧臣窦毅的女儿不仅姿色出众,而且仗义执言,对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后把高官都赶下台的做法极为不满,常有激烈言词。窦毅给她出榜招婿,条件是不仅有文才,还要有武功,谁想娶才貌双全的女儿为妻,必须射中画于屏风上的孔雀的两只眼睛。满城公子王孙前来射箭,都没有射中,后来李渊来到窦府,拉弓射箭,两发皆中,屏风上的孔雀左右两眼顿时露出两个窟窿。“目的”一词正是源于孔雀眼睛(目)之靶(的)。
   的(dí)确是真实、确实、实在之意。司马光《申明役法札子》中说:“若旧法人数有于今日不可行者,即是妨碍,合申乞改更。人数或太多,或太少,惟本州县知得的确。”
   虚词“的(de)”并非可有可无,尽管有时它可以省略,如“他的妈妈”可以说成“他妈妈”,“我们的城市”可以说成“我们城市”等。很多时候它是不能省略的,如“开车的”不能说成“开车”,“吃饭的”不能说成“吃饭”,“玩耍的”不能说成“玩耍”,不然容易引起歧义。
   我们现在把乘坐出租车称为“打的(dī)”,是从粤语“的士”转化而来的。善于引申的人们不但把计程车称为“的士”,还把可以出租的車都称为“的”了。面包车是“面的”,摩托车是“摩的”,就连开“的士”的司机,也成了“的哥”“的姐”。这些说法不但约定俗成,还有扩大蔓延之势。
   (作者刘绍义,选自《语言文字报》2019年3月27日,有改动)
其他文献
1987年5月,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收到一封信函,邀请他出席一位外地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苏步青因事务繁多,无法前往。   于是他安排秘书拟电回复。秘书拟的初稿是:   欣闻×××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特驰电祝贺。因事不能赴会,鉴谅。苏步青。   苏步青看后不满意,觉得该稿未能真切表达他的心意。他随即严肃地对秘书说:“打电报也有学问,起草一份好电文也不容易。别看字少,但撰写得好,可
期刊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我们自身的学习与教育实践是相互促进的,教是另一种学的形式,教是学的一种实践,教与学是学习的两个侧面。   那么,文章是怎样逐层阐述这个观点的呢?   1.明确学的重要性。作者先用“嘉肴”类比“至道”,从反面说理,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
期刊
剧情简介   电影中的苗宛秋老师,在学生的管理上,作风霸道,乾纲独断,不懂变通,一切唯分数论。学生给他找丢了的自行车,为此耽误了宝贵的高三冲刺时间,他就疯了似的批评全班学生。在他的一声令下,学生们终止了一切课外活动、文娱项目、班级团建。即使深知学生们的努力,哪怕知晓他们获得的荣誉,苗老师终究也没有站在光源與掌声的尽头,拥抱这些学生。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他不容许奋战中的学生有任何一丝喘息的机会。因
期刊
我的书桌靠着一扇窗,略带锈迹的铁皮窗框衬着素雅的暗花磨砂玻璃,我每天坐在书桌前,应对着越来越繁重的功课。低头读书、写字疲惫的时候,抬眼眺望窗外的景色,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一棵大榕树挺立着,浓密的枝叶占据了半个窗口。秋冬时节,有些许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到书桌上。我常常会挑一些好看的叶子,轻轻夹在书页里,让课本弥漫着淡淡的叶香。一些“小伙伴”不时来这里做客,有时是几只小麻雀,叽叽喳喳、谈天说地;有时
期刊
浙江杭州市余杭崇贤街道运河路边有一个小农场。农场里,不绝于耳的是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农场的鸟特别多,还不怕人,原因是这里有鸟充足的食物来源——虫子。   虫子哪儿来的?秘密就藏在农场中央鸟儿扎堆的温室大棚里。大棚一共13个,是用来处理垃圾的地方。   第一个大棚里,有一台漏斗形设备,附近居民的餐厨垃圾倒进去以后,经过粉碎、搅拌,添加益生菌发酵一晚上,就可以变成适合虫卵孵化、生长的昆虫“口粮”了。  
期刊
美文引路  意外之外   冬季去成都出差,傍晚与同事散步路过一个花店。   花店门面不大,铺面设计也很普通,或者说压根没设计过,就是常见的那种路边店。吸引我们驻足的,是店门口那一簇簇蜡梅,很远便已闻到风中阵阵幽香。   毕竟天府之国,冬季的风虽有几分寒意,却颇为清新,湿润宜人。微风与清雅的梅花香缠绵在一起,一缕缕飘然而至,时有时无,忽近忽远,偶尔浓得沁人心脾,间或又要用心感受才寻得着,让你不得
期刊
三国时吴国人万震所撰《南州异物志》中有记载:“琉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琉璃是从铸造青铜器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从制作工艺上来讲,琉璃的色彩斑斓如行云,质地剔透似流水,给人以光彩夺目之感。  前世传奇  王者之剑   传说,琉璃是春秋时期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范蠡将其赠与越王勾践,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回,并赐名为“蠡”。之后范蠡请雕刻家将其雕刻为
期刊
小区王老太家住一楼,屋里闲置的小房间有一扇玻璃窗破了小半边,玻璃残骸上落满了灰尘,挂着稀稀拉拉的蛛网,像一个掉光牙齿的老人空落落的牙床。   一日,我路过老太太家,瞧见她正扯着嗓门骂人,上前询问,老太太用拐杖拄了拄地说:“这帮孩子太不懂事了!一个接一个拿石子丢我家的窗户,正想着教训几句,他们一看见我就跑没影了。唉,这些皮孩子!”   我瞅瞅那扇破窗,莞尔一笑道:“啊,破窗效应。”老太太一头雾水,问
期刊
天 籁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天籁》联想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落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听天体而只能听取俗世之音;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是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音乐的天籁。你怎样才能听到它,你乞灵于谁?   你仰着头,屏住气,依然什么也没听到
期刊
55年前,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背后,有一位奇女子——年近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从零开始,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她是王承书,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王承书从小有着极强的数学天分,在1941年就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留学期间,她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1956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