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人生100年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郊外年代已久的低矮平房,门前一条冲去了泥土高低不平的沙石小道,一个毕业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著名高校后又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官至军长的白发老翁,一个平淡无奇又险象环生的隐秘故事——这一切,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知不觉渐渐堆积成102年漫长的人生……
  
   进入2007年6月,102岁的张葆琛愈发显得兴奋和不安,一份近5000字的《凇沪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赞礼》早已写好放在案头。他在等待8月13日的那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凇沪抗日大会战打响第一枪的日子,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的现代城市迄今为止经历的最为恐怖的血光之灾。“浩然凌云志,碧血染华夏,显赫民族魂,赤血祭轩辕。”
  血战上海,让百岁老人张葆琛难以忘怀。作为一名亲历那场悲壮战斗的战士、一个率领着主要由学生组成的108师的少将师长、最后一个仍然迈着军人的步伐将出现在凇沪抗战70周年纪念活动各种场面的百岁老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理由,都令张葆琛难以释怀,因为那场将中华民族拖入长达8年苦海的战争,也从此多舛地改变了他飘浮不定的大半生。
  张葆琛做过不少有益的对台工作,也为在他73岁时接纳他生存的奶牛场做过一些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细事,但活过100岁是他世纪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在略知他底细的外人看来,如果不是请缨抗日,至少他还是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去收获世人固有的尊敬,而不会像今天那样依旧在西部山区贵阳市的远郊细数他并不孤独的百年。
  
  百 年 重 任
  
  1906年3月18日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的张葆琛,他的生存基因里似乎就有那么一个革命的碱基对,由于他的父亲跟随孙中山先生一道“振兴中华”,是同盟会的骨干成员,常年活动在上海、镇江、南京等地。张葆琛5岁那年,举家随任公职的父亲来到了无锡。
  不幸的是,张葆琛11岁那年,正值盛年的父亲一病不起,两年后母亲也因病离开了人世。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1个弟弟、2个妹妹的张葆琛,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13岁那年,他进入无锡胡氏公学堂(现无锡堰乔中学),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艰难而顽强地半工半读,上课之余,先是在学校的文具店劳动,后来又在校长室担任文牍员、秘书。5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张葆琛迎难而上的坚强品质,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在那里学习生物并于1925年毕业。
  毕业当年,他回到了无锡胡氏公学堂,开始了教书匠的生活。1927年,张葆琛回到了家乡江阴,着手筹建青阳中学,完成后转到明代时创办的徵存中学教书。没多久,他受聘来到了上海大学。
  在那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张葆琛像所有身怀“知识报国”理想的青年一样,满腔的热血最终在日寇的枪炮声中被迫转向。1933年,愈演愈烈的“反对卖国行径”的工人和学生运动,把中国无产阶级的摇篮上海推上了抗日的最前列。9月28日,在上海大学教书的张葆琛,带领师生毅然加入上海大学生赴南京请愿“立即出兵自卫抗日”的队伍,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校师生共3000余人一道向南京进发。一路上,军警冲击、抓捕火车司机、拆除铁轨等阻力、阴谋没能阻挡队伍的前进,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一道,“停止内战,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呼声,最后迫使蒋介石许下“停止内战保证抗日”的承诺,请愿学生送军士教导团编训,张葆琛等老师则自愿选择了投笔从戎,被送到黄埔军校炮标战术研究班学习,6个月后,返回原地组织青年抗日武装,成为学生军的负责人。
  1937年8月,日军悍然发动大战,那些没有任何武器的学生军,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毅然打开上海保安团仓库,取出枪支弹药,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与19路军78师并肩作战,重创敌寇。10月4日至9日,张葆琛率学生军夜袭日寇占领区,与敌展开巷道战,白刃中因装备低劣处于弱势,最后左臂负伤。《大公报》闻讯,即发报道称赞“秀才造反,钢笔总队”英勇顽强。
  抗日战争的第一场大战——凇沪抗日大会战,最后还是在中华民族的伤口上又撒下了一把盐末。这座红色城市的英雄壮举,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促成了张葆琛人生的彻底转轨。同年12月4日,日军大部队兵临南京城下,危难之时,伤亡惨重已辗转到南京外围句容的学生军,汇同积极抗日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还有一些撤散的官兵,集整为108建制师,张葆琛担任师长并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9天后的13日,南京沦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成日寇刀下的冤魂。张葆琛这个已经在非常的战斗中成为了少将师长的爱国知识分子,记下了一个青年学生现场留下的血书:一江悲愤一江羞,一江仇恨埋心头,一遍怒声震山吼,一城血火烧倭州。
  
  百 年 一 笑
  
  南京一役,一介书生又无党无派的张葆琛和他领导的108师顿时失去了组织依托,然而,植根于他心底的那种悲愤和斗志却愈加强烈。1938年2月,他在江西上饶适遇叶挺将军,心聆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的号召,深入骨肉相连的劳动人民群众中去、亦兵亦农、以游击战打败侵略者的主张。在上海周边组织学生营救“八百壮士”、容救士兵重返战场、营救外籍侨民到后方或返国、策动上海大暴动、部署反扫荡,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为了适应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1939年,张葆琛带领108师主力移到浙东富春江一带,以营连建立游击基地,依靠广大农民、医生、师生、商贩组建成小组,组织、训练潜伏组、敢死队、情报、交通网、建立抗日阵地,袭击据点,毁坏公路、铁路,伏击日敌军运汽车、火车、汽艇,在沪、浙、皖、苏扰敌如惊弓之鸟。1943年,张葆琛任华东南前线三战区党政军联合办事处副主任兼湘沪区指挥官、上海市行政推进委员会主任等抗日军政职务,全面开展抗日救国工作。
  抗战结束后,张葆琛被调到广州,去担任粤汉铁路警备司令,后担任新94军军长。
  张葆琛为抗战胜利所作的努力不可磨灭,而且表面上已是相当级别的官员,可是,他与叶挺共同战斗在一个区域,目睹了共产党人的民族大义和人心所向,特别是他拿起枪杆子的根本思考是拯救民族的危亡而不是自己的出人头地,因此,他那“我是打日本人的,哪能打中国人自己!”的政治诉求就显得与时政格格不入,加上蒋介石上海滩上的一贯作为和派系之争,怎能容得下在其大本营纵横山水、指点江山的张葆琛。张葆琛自己也清楚,这种升职实际上是对他这个有着名牌大学背景的军官的另类排挤。
  1953年,张葆琛以战犯之名入狱。在监管中,他以大儿子在台湾担任联络参谋之便,一边改造自己一边进行对台工作……
  到了1964年,一张宽释证发到张葆琛手中,让他产生了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的希望。可是,才过去1年时间,席卷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使张葆琛再次被收监,造反派不承认那张宽释证。
  在与世隔绝的一个秘密“防空洞里”,开始时不断有人来找他谈话,要他交代“勾结公安干部”和“私通外国”两项罪行。那些造反派怎是这个站过讲台、率领千军制胜的高材生的对手——“我只是一个战犯,怎能勾结共产党干部?什么外国,台湾不是外国,台湾从来就是中国的!”也许是因为张葆琛义正辞严,也许是他骨子里特有的将军气质的威慑力,这种想捞到好处的审问只进行了两次就没了下文。
  在“防空洞里”呆了3年,张葆琛被转到贵阳金华农场劳动改造。这样又过去了3年。
  回憶当时的情景,张葆琛感叹:要不是被关押而与世隔绝,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百岁之身了。在“防空洞”里的3年,由于无事可干,张葆琛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和《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上个世纪90年代,张葆琛用了5年时间,与老乡、同学、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书信往来,力劝其“看破风云迈正道”,敦促他“举起和平统一祖国的义旗”,终于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陈立夫亲笔作联“中华统一开新局,香港回归庆长青”,首次公开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欣慰之情。
  
  百 年 淡 定
  
  张葆琛的身世是一个谜,他能活过百岁仍然是一个谜,在他百岁之后还能像当年一样生活更是让所有人充满疑惑。不认识他的人或许不相信,这个102岁的老人,每月至少要进城三次去参加黄埔同学会的聚会及其他会议,他要从家里走10分钟左右到街上,在那里招一辆三轮车去车站,然后转乘开往城里的巴士,顺利的话,一路上也要花1个半小时,从来不报销车费和误餐费。
  2006年10月30日,贵州省“晚晴艺术作品巡展”揭幕仪式邀请张葆琛现场表演他的拿手好戏——书法,他在那里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挥毫书写了近百幅,其间在众人的劝说下只休息了几分钟。
  张葆琛从不抽烟,他自己说在部队时养成了喝一点酒的习惯。他说:“什么养生?不是怎样吃、吃什么,而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思维。”当然,他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奶牛场的职工都说:“老张伯脾气不好,但是良心好。”他的一个孙女早先告诉记者,“我爷爷有一次把我绑在椅子上一整个下午。”
  老张伯的100岁跟贵阳市花溪奶牛场有关,这里远离尘世,虽然道路高低不平,可人的心态却平静如水。当年从农场出来,已是73岁高龄,不可能再找到工作成了台办的一块心病:“你这么大年纪了哪个单位还要你?”闷闲了快20年的张葆琛却坚持:“我还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这种廉价劳动力你们都不要呀!”工作人员最后联系上了奶牛场。奶牛场的领导特别好,只要求这个超龄的老职工每天上午到办公室坐坐,下午可以自己安排去山清水秀的花溪公园逛逛。
  当然,老张伯也没闲着。他看见生产、管理、营销都比较落后,就主动提出并帮助场里建立了牛群系谱、推行以副养牧、成立了供销科、奶粉车间、食品厂。是个货真价实的顾问。
  最近几年,他开始自己研习书法,可以用4种字体满足慕名而来索取字样的来客。在他家,一进门看见的那张搭上木工板而成的大书桌,就是102岁的他最好的伙伴了。说起来可能让人诧异,他每个月要写大概二三百幅字送人而且从不收钱,大不了是来人自愿赠送一些纸、墨什么的。要知道,他每个月的养老金也就1000出头。
  在张葆琛家,记者看到他的亲笔题字——“昔日横刀斩倭寇,而今濡笔促统一”。他说:“我从小到现在,可以说是什么都不计较。国家培养了你,民族养育了你,我们怎能不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2005年9月1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张葆琛应邀到北京接受国家颁发的抗日战争金质奖章,在全部应邀的253名当事人或家属中,只有5个人是仅存的抗日将领,而张葆琛却是唯一一个仍然用军人的步伐走上台去的百岁老人。
  張葆琛说,他生于乱世,长于战时,半生革命,老于盛世,感谢共产党。
  
   百年感言:一个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想自己,一辈子没有满足。
其他文献
爹娘结婚已有40多年了,漫漫人生旅途,他们的婚姻就像一道方程式,“X”有时等于争吵,有时等于理解,有時等于埋怨,有时等于宽容。  今年,娘患病,迫不得已离开了她极不情愿离开的老家,到城里治病。20天过后,病还没治好,她开始闹情绪,说不论在我家还是在我姐家,都不习惯,她想回去。我和姐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她担心我父亲。拿手机让她与父亲第一次通电话时,66岁的她脸红红的,很羞涩,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第二次
期刊
隔壁大院里的黄爹一早来告诉我,他昨夜翻来覆去没有睡好。原来是有一位老首长的外甥向他借一笔钱。黄爹当年参加工作就是来人的舅舅给“带”出来的。而今舅舅已过世,外甥有难,理应全力帮助,可他手头又实在拿不出,故想想又不安。  人们因一时紧缺或发展之需,向别人借点钱,这可说是正常的,“借鸡生蛋”还是一种聪慧之举。但借前也要多作一些了解,如对方的“为人”、家庭关系、经济支配权等等,尽量考虑到人家的难处。像这位
期刊
能原地连续旋转,还能在旋转中吃饭、穿针、削梨,用嘴写对联。这位奇人就是66岁的郑宽勤,他曾以“连续10小时旋转2万多圈”的惊人之举创下了“吉尼斯”纪录。  郑宽勤1997年退休后,老伴就建議他每天去跳跳舞,锻炼身体。在跳舞的过程中,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特别能转,舞伴们都转不过他,而且一两个小时转下来头一点也不昏。于是,他就开始有意识地练习旋转,3小时、5小时、8小时,时间越转越长,最多的一次转了10个
期刊
千斤重担卸双肩/无负何妨学半仙/砚田无税堪耕墨/胸中碧水可养莲/来风听雨填诗句/调水移山入画卷/滚滚浮云何足取/只留清怡在人间。这是现已87岁高龄的老首长张英同志所写的《离休趣》,在今年春节从北京解放军总政干休所来信中附给我,读后深有所感,深受教益。  他在信中告诉我:“1977年我出差大兴安岭时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医生说我不能工作了,最多再活五至六年,但我现在已多活了30年,今年已87岁了。哪怕
期刊
在靠近俄罗斯边界的一些中国城市里,正在出现“俄罗斯人街区”。如果说不久前在这里居住的主要是企业家,那么现在退休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了。远东地区的很多老人卖掉自己在祖国的房产,然后在中国购买或租赁住房。拿着用我们的标准来看少得可怜的退休金,在中國可以生活得很好。  率先去中国定居的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居民。好在路途不远,只需过一道阿穆尔河(黑龙江)。从这边的家门到那边的家门仅用20分钟就够了
期刊
我和现在的老伴袁仁琮相携相伴,形影不离,走到哪里,都会迎来羡慕的目光,可谁会想到我们是再婚夫妻?谁会想到我们晚年的美满姻缘,竟是我女儿牵的红线,做的红娘?  19年前,疼我爱我的丈夫不幸病逝,当时我42岁。丈夫活着的时候,在生活中总是呵护我,宠我,日子虽然艰苦,却幸福、美好。丈夫走了,就像天塌了一样,我一下老了许多。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和女儿乘公交车,一位年轻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乖,起来让婆婆坐。
期刊
老婆在一家外资企业当上了后勤总管。每天出门,她化了淡妆,身上洒了香水,套着得体的职业装,看上去像个“白领”。  才上一周的班,她就说:“公司规定员工得有洋名。像‘爱丽丝’、‘安祺儿’好听些的都让小姑娘们占了。老公,你懂外语,帮我想个洋名吧!”  老婆姓夏,名桂花,叫上去很土。我查资料了解到叫“珍妮”的在国外以中年妇女居多, “珍妮·夏”不错,老婆说这名好,先从家里和周围邻居间开始叫起。  她把改名
期刊
喜慶香港回归十周年  ■ 李冀峰(贵州)  香港回归十周年,  实行两制起变迁。  港人治港作主人,  血洗国耻换新天。    阮郎归·退休乐   ■ 周福明(贵州)   花开花谢自安详,杞人何感伤。春归秋至顺时昌,叶红稻黍香。 一夜纸,字三行,晚情野鹤翔。农家院里话麻桑,归来月映窗。    书法  ■刘铭简(贵州)    踏莎行·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怀   ■ 马礼诚(贵州)    华夏泱泱,沧桑历
期刊
口述:王 军  撰文:万乾红    “父亲”一词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父亲是一道高大的山梁,是一面宽厚的脊背,是一个安全的怀抱……对于我来说,父亲是——     布鞋 长征   江西兴国县于我是一个遥远且亲近的地方,说遥远,是因为我从不曾去过;说亲近,是因为那是我的老家。1915年5月,兴国县东福后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新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我的父亲,爷爷为他取名“王道金”。1930年,15岁的父亲参
期刊
核桃肉 、山楂、蜂蜜各适量,入锅煮吃,每日2~3次。   黑芝麻10克、糯米250克、蜂蜜20毫升,將芝麻炒熟后放入锅内同糯米、蜂蜜共煮,熟后当餐食,每日3次。   百合半斤、蜂蜜适量,先将百合加水熬成粥状,然后再加蜂蜜拌匀后食用,每日1次。   麦芽糖、蜂蜜适量,苹果2个,放锅内煮吃,每日早晚各1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