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东西方的艺术史,但凡成就一番功业的伟大人物,无不在其卓然于世的艺术创作中体现着他独到而又精深的艺术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思想是这些艺术家艺术殿堂中的维柱,是决定其艺术创作方向以及纵深的原动力与指引。西哲曾有“风格即人”的说法,而在中国,关于艺术创作与人本身相关性的论述更是不胜枚举。这一点也证明着无论是何种样式的艺术创作,最终都将欣赏者的视线引领到对于艺术家内心情感与思想世界的感知与解读上。而为这一欣赏路径导航的,除了一件件艺术作品之外,再有就是艺术家将其艺术精神概括整理而成的论艺文字了。这些文字,与他们的作品一道,共同塑造出一个生动鲜活,而又多彩深刻的艺术家的完整形象。近来所读的老一辈画家赵梅生先生的论艺文字以及他的画作,便给了我如此真切的感悟。
技艺悟对
中国古人论艺,往往从技与道两者落墨,虽然庄子有“技进于道”的说法,但技道终不是相左与背离的。而对于技法层面的研读,正是由此而进入道法层面的最佳路径。艺术作品的直观呈现,也是先由作品的诸多技法经营而终归完成,而道法则自在其中了。
赵梅生的艺术创作以大写意花鸟画为主,他善于运用带有强烈构成意味的笔墨图式,在点与线、黑与白、墨与彩的交响当中经营画面,组织构图。而那种大开大合的画面格局,所体现的正是他对艺术本体的深切领晤与思考。这一点在他诸多的论艺文字中多有涉及,例如他讲艺术的意匠经营:
画家以“习惯性”布局是入门的好老师,只有背离“习惯性”才是艺术的导师。
作画布局先有抽象意识绘画,且在抽象中发挥具象的东西,方见画中灵魂。
气韵、意境、构图、色彩是中西画的共性,唯有笔墨为中国画所独具。花鸟画更见笔墨。
对于线质,要淡如青烟,重若崩云,润如春雨,苍若秋林;对于笔墨,要稚钝中深含灵秀。
在关于花鸟画创作的具体体会中,赵梅生又有这样的感悟:
花鸟画画什么?画形式,画构成,画情趣,画空间,画思维,画韵味,画墨趣,画点、线、面与文化内涵,而不仅是画花画鸟,故画实易,画虚难。
当论及艺术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发展,赵先生丝毫没有表现出老艺术家的保守与僵化,而是以其对艺术精神的深入解读,敞开怀抱来拥抱了艺术的各种可能性:
当代水墨画要重功夫更要重精神。嫁接、移植、造化、心源等多条创新之路,以水墨为上,七彩也可。以书入画,好;泼、洒、制、染、也好;浑厚华滋,好;潇洒飘逸,也好。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性格的、梦幻的、机械的,任人发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文化中,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道路也正如是。
这一点对于一位年过九句的老艺术家来讲,真可谓是难能可贵。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一点,才能使赵梅生的艺术创作葆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与青春激情。这也正是艺术家艺术心灵的具体化显现,画家以他对艺术的一腔赤诚,化作万点笔墨,倾洒在圣洁的宣纸之上。
画道追寻
大凡一艺之成,必籍由技艺而升于道术的殿堂,所谓登堂入室方能参得正果。而中国画所依托的笔墨即是造型手段,同时也是承载道术的实体。对这一点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而由此一种方式来解读赵梅生的画作,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着诸多的与他的论艺文字相对应与印证的地方。这也正是他技道合一,画如其人的最佳证明与体现。
得意而后造形,以形写意,不如以意写形。
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雅若俗,大勇若怯。人这样,画亦如此。
艺术形质的深化在于:以神法道,因心造境,意念情绪,内在精神。
在艺术战略上我不打阵地战,往往在笔墨游戏中,使画面别开生面,故有“境由心造”之说。
以上是赵梅生论写意精神的话语。当我们翻看他的作品集,映入眼帘的作品,无不与以上的言语相应成辉。赵先生半生写梅,他独取梅花凌寒盛放的烂漫天姿,那簇拥成团的红艳花朵,犹如一炬烈焰,抱拥着铁干虬枝。在画家的笔下,无论是大幅写梅,还是小品点缀,那带有夸张与构成特性的梅花,正体现着他对笔与意、形与神的追求与探索,同时也不正是他“不如以意写形”“以神法道,因心造境”“在笔墨游戏中,使画面别开生面”艺术思想的体现吗?
赵梅生的前半生,躬身三尺讲台50余年,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此三者,惟多读多思,方能循循然善诱人。正如赵先生指出读书的妙用:读书、读富有诗意的书是开启画作、启迪思维智慧花朵的一把钥匙。
可以说这是赵梅生由善读书、善颖晤而独得的智慧之花。也只有当智慧之花盛开的时候,艺术家也才能从根本上接近艺术的真谛。那便是艺术创作所成就的自我之真,这个“真”是“天真”,也是“真淳”。这个时候,艺术家才与他的作品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的生命体。对此,赵先生是这样说的:
作品表现在一个“天”字:妙得天籁,与天同契。天资、天色、天理、天趣;表现在一个“意”字:大写意构建的是意象、意念、意义、意趣;表现在一个“墨”字:墨气、墨韵、墨趣;表现在一个“笔”字:笔法、笔力、笔意、笔趣。
赵梅生的创作虽然以花鸟画为主体,但同时也有山水、风景,甚至还有造像写生等等。无论哪一题材,他都能画出自家的感受,画出有别于时流的全新面貌。在相因成风、趋利取巧流行的当今画坛,赵先生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有别于世风的一种表率。而作为一代老画家,赵梅生的画作可以说有“老境”而无“老态”。“人画俱老”,体现着赵梅生的一生修为,而全无老态,则表明他的艺术生机焕发,神采奕奕。这是老一辈艺术家一生追求所至,同时,他也为后人指明了通往艺术殿堂的路径:
有生命的艺术,是聪慧的思维和高尚的激情所赐予的回报,这是艺术家的终生追求,否则何谈创新。
要看到我们是承载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现代人,时代在翻新,而文化是不会老的。
技艺悟对
中国古人论艺,往往从技与道两者落墨,虽然庄子有“技进于道”的说法,但技道终不是相左与背离的。而对于技法层面的研读,正是由此而进入道法层面的最佳路径。艺术作品的直观呈现,也是先由作品的诸多技法经营而终归完成,而道法则自在其中了。
赵梅生的艺术创作以大写意花鸟画为主,他善于运用带有强烈构成意味的笔墨图式,在点与线、黑与白、墨与彩的交响当中经营画面,组织构图。而那种大开大合的画面格局,所体现的正是他对艺术本体的深切领晤与思考。这一点在他诸多的论艺文字中多有涉及,例如他讲艺术的意匠经营:
画家以“习惯性”布局是入门的好老师,只有背离“习惯性”才是艺术的导师。
作画布局先有抽象意识绘画,且在抽象中发挥具象的东西,方见画中灵魂。
气韵、意境、构图、色彩是中西画的共性,唯有笔墨为中国画所独具。花鸟画更见笔墨。
对于线质,要淡如青烟,重若崩云,润如春雨,苍若秋林;对于笔墨,要稚钝中深含灵秀。
在关于花鸟画创作的具体体会中,赵梅生又有这样的感悟:
花鸟画画什么?画形式,画构成,画情趣,画空间,画思维,画韵味,画墨趣,画点、线、面与文化内涵,而不仅是画花画鸟,故画实易,画虚难。
当论及艺术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发展,赵先生丝毫没有表现出老艺术家的保守与僵化,而是以其对艺术精神的深入解读,敞开怀抱来拥抱了艺术的各种可能性:
当代水墨画要重功夫更要重精神。嫁接、移植、造化、心源等多条创新之路,以水墨为上,七彩也可。以书入画,好;泼、洒、制、染、也好;浑厚华滋,好;潇洒飘逸,也好。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性格的、梦幻的、机械的,任人发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文化中,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道路也正如是。
这一点对于一位年过九句的老艺术家来讲,真可谓是难能可贵。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一点,才能使赵梅生的艺术创作葆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与青春激情。这也正是艺术家艺术心灵的具体化显现,画家以他对艺术的一腔赤诚,化作万点笔墨,倾洒在圣洁的宣纸之上。
画道追寻
大凡一艺之成,必籍由技艺而升于道术的殿堂,所谓登堂入室方能参得正果。而中国画所依托的笔墨即是造型手段,同时也是承载道术的实体。对这一点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而由此一种方式来解读赵梅生的画作,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着诸多的与他的论艺文字相对应与印证的地方。这也正是他技道合一,画如其人的最佳证明与体现。
得意而后造形,以形写意,不如以意写形。
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雅若俗,大勇若怯。人这样,画亦如此。
艺术形质的深化在于:以神法道,因心造境,意念情绪,内在精神。
在艺术战略上我不打阵地战,往往在笔墨游戏中,使画面别开生面,故有“境由心造”之说。
以上是赵梅生论写意精神的话语。当我们翻看他的作品集,映入眼帘的作品,无不与以上的言语相应成辉。赵先生半生写梅,他独取梅花凌寒盛放的烂漫天姿,那簇拥成团的红艳花朵,犹如一炬烈焰,抱拥着铁干虬枝。在画家的笔下,无论是大幅写梅,还是小品点缀,那带有夸张与构成特性的梅花,正体现着他对笔与意、形与神的追求与探索,同时也不正是他“不如以意写形”“以神法道,因心造境”“在笔墨游戏中,使画面别开生面”艺术思想的体现吗?
赵梅生的前半生,躬身三尺讲台50余年,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此三者,惟多读多思,方能循循然善诱人。正如赵先生指出读书的妙用:读书、读富有诗意的书是开启画作、启迪思维智慧花朵的一把钥匙。
可以说这是赵梅生由善读书、善颖晤而独得的智慧之花。也只有当智慧之花盛开的时候,艺术家也才能从根本上接近艺术的真谛。那便是艺术创作所成就的自我之真,这个“真”是“天真”,也是“真淳”。这个时候,艺术家才与他的作品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的生命体。对此,赵先生是这样说的:
作品表现在一个“天”字:妙得天籁,与天同契。天资、天色、天理、天趣;表现在一个“意”字:大写意构建的是意象、意念、意义、意趣;表现在一个“墨”字:墨气、墨韵、墨趣;表现在一个“笔”字:笔法、笔力、笔意、笔趣。
赵梅生的创作虽然以花鸟画为主体,但同时也有山水、风景,甚至还有造像写生等等。无论哪一题材,他都能画出自家的感受,画出有别于时流的全新面貌。在相因成风、趋利取巧流行的当今画坛,赵先生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有别于世风的一种表率。而作为一代老画家,赵梅生的画作可以说有“老境”而无“老态”。“人画俱老”,体现着赵梅生的一生修为,而全无老态,则表明他的艺术生机焕发,神采奕奕。这是老一辈艺术家一生追求所至,同时,他也为后人指明了通往艺术殿堂的路径:
有生命的艺术,是聪慧的思维和高尚的激情所赐予的回报,这是艺术家的终生追求,否则何谈创新。
要看到我们是承载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现代人,时代在翻新,而文化是不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