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创业小鹌鹑做成大产业

来源 :生意经·经营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河南省辉县市鹌鹑养殖业在畜牧养殖中小有名气,小小鹌鹁成了一些农民招财进宝的“金凤凰”,20多户农民靠着这些“金凤凰”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生活。那么这些乖巧可爱的鹌鹁是如何“飞”到这里,进而成为给农民产“金蛋”、“银蛋”的“金凤凰”的呢?怀着好奇,我们走访了辉县市高庄乡贾沟村的丰源鹌鹑养殖基地。
  索静霞,辉县市第一个“吃螃蟹”、跟鹌鹑有不解之缘的人,辉县市丰源鹌鹁养殖公司经理,目前的她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鹌鹁养殖专家和致富能手。
  索静霞今年42岁,高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期间,她干过摄影、开过饭店、做过煤炭生意等。她到安阳某地联系煤炭生意时,偶尔经过一家鹌鹁养殖户,与生俱来的好奇感使她忍不住参观了起来:面积不大的鹌鹑舍里,嘈嘈杂杂养殖了近一万羽鹌鹑,俯瞰那蛋栏里早已是密密麻麻堆叠了数不清楚的鹌鹑蛋。“据说,鹌鹑蛋可补气益血、强身健脑:鹌鹑肉也是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父母年事已高,如果能养些鹌鹑,岂不是更好?”索静霞默默地想着。经再三掂量过后,她毅然买了7000羽鹌鹑雏儿回家了。谁知,这股子孝心竟为她以后的创业路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年,她家养的鹌鹁竟为她盈利上万元。“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飞来”的财富让索静霞为之一振:“鹌鹑蛋市场价远远要比鸡蛋价格高,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前景肯定非常广阔……”索静霞准备在鹌鹑养殖事业上大干一场了。
  2005年,索静霞到外地去考察鹌鹑养殖,逐一走访养殖农户,询问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丰富,索静霞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从刚刚引进的7000羽迅速增长到1万羽、15000羽,小小的养殖场里竟然再也撑不住这庞大的鹌鹁“军团”,这使她在心中开始酝酿着更大的打算。
  看着索静霞的鹌鹁养殖事业一天天红火起来,周围的乡里乡亲纷纷慕名赶来,也请求搞鹌鹑养殖。索静霞这下子犯了愁:“生意总是害怕竞争的,如果养殖户多了起来,市场份额也会被挤掉,那我岂不是弄了个人财两空?”可她迅即又转变了想法:“市场份额被占满的说法现在来说很不现实,如果能扩大周边省市的市场,别说我现在的养殖规模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就算再有几十个同等规模的养殖场也满足不了这庞大的市场啊!如果我能带领农户一起养殖,统一回收,统一销入市场,还能引导大伙一起致富,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嘛!”想到这里,索静霞便欣然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此时,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在她脑海里初步形成了。
  2006年,为扩大自家鹌鹑的养殖规模,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鹌鹑示范养殖场,她决定在稍微偏僻点的地方再建一座养殖场,而原养殖场专门搞鹌鹁抚育。2006年秋天,她选定的高庄乡贾沟村养殖基地终于开工建设。期间,索静霞吃住在工地,推土,挖地,买砖,盖房,找水,架电……这些又苦又累又繁琐的事儿都离不开她的指挥和安排。2006年底,新的养殖场终于开始派上用场,索静霞马上就引进了1万羽鹌鹑雏儿。可寒冬已至,鹌鹑雏儿必须要在40~C的情况下才能存活,这下子可让她犯难了:“这寒冬腊月,养殖场又在偏远的农村,没有采暖设备怎么办?”可善于思考的她马上想道:“平时我们过冬家家总要生起炭炉,这鹌鹑要的就是一个温度,如果能在这里生个大炭炉,温度不就升上去了么?”她立刻去找技术人员寻求意见,确定可行后,就开始了“保暖”计划。可眼瞅着鹌鹑雏儿进了抚育室,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温度是提上去了,没有先进的恒温控制,怎么才能保证室内40~C不变呢?”没有机器控制,只能自己控制了。这样,索静霞干脆就住在了鹌鹑窝里,天天守着那个温度计,就这样,索静霞忍了1个多月。看着鹌鹑雏儿一天天长大,索静霞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天道酬勤。在索静霞的悉心经营下,她的鹌鹁养殖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2007年,索静霞的鹌鹑养殖场正式挂牌,鹌鹑由最初的1万羽增长到10万羽。与此同时,从被动地带领农户养殖到主动地寻找合适的农户进行培训,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正式开始运行。常村镇的王村铺、高庄乡的北新庄、百泉镇的小官庄等农民养殖户纷至沓来,公司+农户的规模慢慢壮大起来。截至目前,丰源养殖公司所带农户已经达到25家左右。
其他文献
不大的店面里,古朴的茶桌摆在正中。店主茶道功夫娴熟,在流淌的音乐中,冲出一壶汤色杏黄的茶水,优雅地倒入精致的茶盅。顿时,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给客人沏完茶,许小姐同笔者聊起她的茶道人生。    选对茶叶经营品种    开茶店之前,许小姐一直在汉口一家茶行从事销售工作。今年3月底,陆羽茶都开市之后,她认为市场环境不错,便和妹妹一起投资几万元开起这家20平方米左右的茶店。“开茶店最重要的就是选对茶叶品种
期刊
统计显示,对于初次创业者来说,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开网店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每天新开10万家,可每天倒掉的也有10万家,面对生意清淡的店铺,面对无人问津的尴尬,怎么办?本系列创业故事给大家提供几个令生意起死回生的案例,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改善经营,置之死地而后生。  店主王刚,在一家京城小有名气的连锁餐厅担任经理5年,在餐饮业也算一资深人士了,去年他接手朋友一家快要倒闭的小快餐店,开始自己创业
期刊
碗分大小顾客吃得开心    和许多城市贫民一样,刘济如夫妇用借来的5000元钱在兴义市冷清的“荷花塘巷”租一个小铺面。“荷花塘巷”在兴义市的数条街中,不仅街背,而且很窄小,仅容人步行通过。尽管妻子坚决反对,但刘济如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卖的东西顾客愿意买,是不在乎多走几步路的。  创业初的“刘记羊肉粉馆”的生意确实很清淡,每天的毛收入不到50元钱。于是,刘济如把粉馆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到别
期刊
知名实战派营销专家和成功创业人士尚丰老师曾讲过这么一句话:“创业,其实人人都会成功!只是有些人被被自己的观念和一些世俗所束缚,也就失去了获取开始创业的最佳时机,或者说泯灭了他成功思想的“手脚”,从而未能成为一个真正在行动上创业的人。”事实也是如此,前怕豺狼后怕虎豹,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正所谓,思想上成功的人士千千万,但,在行动上成功的人却是少数,也是这个原因。    创业忌讳之一:没有足够的资金  
期刊
一位24岁的北京小伙,网名叫“一九八六913”,在淘宝网开了个专卖“谢耳朵T恤”的店。开业一年多已经取得五钻的不俗成绩,老板称这全靠“谢耳朵”的魅力。    为热播剧的T恤着迷    “谢耳朵”是刚得了艾美奖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主人公之一谢尔顿。他是这部电视剧中人气最高最受欢迎的人物,拥有“粉丝”无数,中国“粉丝”给他起了个昵称叫“谢耳朵”。在《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作为一个生活严
期刊
富裕——贫穷,人生道路上,罗伟兜了一大圈后,又戏剧性回归到起点。如今她凭着勤劳的双手做起窗帘生意,重启她的事业和人生。    百万家产灰飞烟灭    罗伟曾拥有一个富裕的家庭。丈夫是会计师,兼做几项大型工程;自己则开着一家劳保用品公司,靠着丈夫的人脉,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短短几年,资产已达百万。  1998年,罗伟又开了一家酒楼,拿做生意消遣时间。因为没有投入精力管理,也没控制好成本,酒店很快因经营
期刊
情人节那天,欢欢逛马路看到满街的情侣捧着花花绿绿的香草红花,不免黯然神伤。欢欢是个单身贵族,本来打算跟朋友合伙开个花店,可是口袋里的银两有限,又没有特别的插花艺术和欣赏品味,更雇不起吃艺术饭的伙计,只得放弃营造浪漫的念头。  不过,当她避开热闹的市中心逛到城西,发现古墩路上新开了家精致的水果超市。从外面乍一看,柔和的灯光投映在鲜红、粉绿、金黄、淡紫的水果上,倒更像是一个优雅和谐的花的海洋。欢欢两眼
期刊
时尚之都的浪漫变形记    叶丽娜出生于上海嘉定,从上海商学院毕业后,她一直与男友商量着要开家小店。什么样的商品既有吸引力,又没被大家发掘出来呢?叶丽娜一直没考虑好。  2007年9月,男友因公务获得去法国培训的机会,叶丽娜到穷游网站,帮他搜索酒店和订票信息,幸运的是,网站正举办活动,她获得了去法国的免费机票。  叶丽娜陪男友去了巴黎。一天下午,她正独自在巴黎广场游玩,突然下起大雨,她赶紧钻进街边
期刊
特色致胜益动力上市即火    作为21世纪划时代的黄金饮料,益动力一经推出,便在美丽富饶的黄金海岸——烟台,引起了空前的轰动效应,“怕辐射就喝益动力”的口号更是瞬间传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益动力,依托烟台益动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产权的益生菌发酵技术,将独特的烟台苹果资源优势进行了有机融合,使苹果与生物发酵技术达到了完美对接,完成了发酵饮料从“非必需消费品”到“必需消费品”的升华。这不仅是益动力人的
期刊
胡小黎,女,1980年生,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岳家沟人,大学毕业后养过牛、开过酿造厂、卖过古玩,屡战屡败后,最终挽起裤腿进了田。2007年她“突发奇想”种植红薯,将旁人认为“只能喂猪”的红薯叶子搬上餐桌,每斤卖到了10-20元的高价。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回归农田也能创造奇迹。    “这娃瓜咧,上完大学还种地”    2000年7月,20岁的胡小黎走出陕西中医学院的大门,前途不知在何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