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深空的“大眼睛”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這个巨型地面光学天文望远镜,将于2024年迎接“人生”中的第一束光,借此或许能解开生命及宇宙起源之谜。
  望向深太空的强力新“眼睛”
  2000年,欧洲天文学家希望能更清楚地看到最遥远的星系,但在操作一些大型望远镜的时候,比如加那利大型望远镜(位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或者甚大望远镜(位于智利帕拉那山),它们能够识别宇宙中遥远的点(天体),却无法揭示其细节。所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理事会提出了一个全球性的项目——欧洲极大望远镜项目(E-ELT),这个项目预计最终的耗资约为10亿美元,于2024年投入使用。
  西蒙·莫里斯是英国杜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也是ESO理事会的英国天文学家代表。他一直对第一代星系的形成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借助E-ELT,人们可以看到远处的太空正从中性状态变为电离状态,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物质,基本上构成了宇宙。
  在这时候,一些星系正在形成,目前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只能勉强检测到它们,几乎不能进行光谱检测。
  而利用未来的E-ELT,人们将能够用更清晰视野观望遥远的宇宙,它有能力看到大爆炸之后约10亿年的光。它可关注宇宙的第一代星系在“宇宙时间表”中是如何演变和转换的。人们将有机会研究宇宙中心的古代组成要素:原始的恒星、行星和黑洞,以及天文学中另一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神秘领域:太阳系外行星。
  也许,E-ELT还能帮助科学家寻找和地球相似的星球(有可能适合人类生存的类地行星)。
  捕捉遥远“古宇宙”的光信息
  E-ELT将建在智利北部的一座被称为阿玛索内斯山的山上,这里拥有高晴空率,使其成为凝视星星的理想位置。
  人们已经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施工。2014年6月实施山体爆炸,带走阿玛索内斯山的数百万颗碎岩石,将山的高度降低了40米,因此,你最终将看到E-ELT坐落于海拔3060米的山上。
  那么,E-ELT如何以前所未闻的清晰度捕捉遥远年代的宇宙呢?那就要从它的组成构造说起了。E-ELT的光学系统由独创的5个镜面组成。巨大的主镜直径达39.3米,由798个六边形镜面组成;二次反射镜宽4.2米,三次反射镜也有3.75米宽,另外两个镜面是用来消除大气湍流的影响。
  E-ELT捕获的光线,相当于地球上所有其他8~10米大的天文望远镜的光线量的总和,是人类眼睛捕获量的1亿倍,清晰度是人眼的亿万倍。因此,它能“看清”遥远宇宙中黑暗的天体(“暗”并不代表天体距离地球较远,例如行星通常会比恒星暗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线较少几乎总是说明天体距离地球相当远)。
  望远镜主镜的大小最初是设定为42米,后来为了降低项目经费预算,又将主镜直径减到39.3米。这看似微小的2.7米调整会对E-ELT的能力产生影响吗?
  由于角分辨与主反射镜的直径呈线性减小,所以这一微小的调整对宇宙的细节观察影响不大。然而,直径的减少代表着镜面面积的减少,使望远镜的灵敏度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收集光子的数目减少了,可能难以直接观察太阳系外行星。然而,它仍然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敏感,能提供至关重要的早期宇宙光学信息。
  天空之眼的神奇镜像系统
  通过5个镜面,天文学家们能够以无比精细的角尺度观察大部分天空:以10角分的尺度(角分是角度的度量单位,1度=60角分=3600角秒)。对于一台直径长39.3米的望远镜,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范围了。而E-ELT将在微角秒的尺度上测量图像(微角秒是角秒的100万分之一),所以极其微小的角度都能被它探测到。
  若想看到宇宙的深远之处,还要面对一个技术挑战,即“大气湍流”的干扰。在地球大气层湍流的遮蔽下,“天空之眼”采集到的图像会变得模糊。不过E-ELT的反射镜却能自动消除这种干扰。因为在这5个镜面中,其中直径2.5米的四次反射镜会“变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自适应反射镜,由5000多个执行器控制,能以大约每秒1000次的速率变化。五次反射镜也能通过四次反射镜的调整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凭借四次和五次这两面反射镜的自动调整,能修正由地球大气层引发的扭曲现象,提高E-ELT的观测能力。由此,E-ELT获得了比哈勃望远镜更强的观测能力,成像分辨率是后者的16倍。
  由于并不是每个研究区域里的星星都有足够的光线,E-ELT还会使用激光导向系统,向观察对象发射光束,这些“人造光条件”将为遥远黑暗天体提供更完美的研究条件。
  高端技术和挑战
  E-ELT可不仅仅只有一套独特的镜像系统,它身上还配备了大量的其他精密仪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研究宇宙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成员国之一的英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天文设备:MOSAIC多天体光谱仪和 HARMONI 近红外光谱仪。这两个主力工具保证了E-ELT能在2024年捕获第一道光束。MOSAIC多天体光谱仪是由法国和荷兰合作设计的,专门为E-ELT那样的大型望远镜服务。它可以将光源分离,并测量电磁辐射的波长,观测太空中某一物体发射和围绕在其四周的光的光谱。
  还有牛津大学研发的成本约7000万美元的HARMONI近红外光谱仪,用来测量天体的冷大气层——同时也是形成新分子的位置。通过研究分子的旋转和振动,天文学家们将更好理解天体的性质。HARMONI近红外光谱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低温。它是一台约4米高的低温仪器。由于任何元件的热量都有可能产生辐射,而任何种类的辐射(即使是微量的)都会被近红外光谱仪检测到,这些辐射将导致仪表读数有误,除非我们把每一样内部元件都冷却到极低温,因此HARMONI内部的组成元件的温度大概是-153℃。
  然而拥有高端设备和精密仪器的E-ELT,不得不面对来自地球的现实挑战——地震活动。同样位于智利地区(帕拉那山上)的甚大望远镜,曾经历过一次八级地震(在地震分类中属于最严重级别),显然,E-ELT和其中的仪器也要承受随时可能突然发生的自然灾难。
  未来,通过E-ELT的5面反射镜,我们将会看到各方科学家和工程师努力下所获得的丰厚回报。天文学家能够看到前所未见的宇宙,或许会改变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
其他文献
大约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导致地球上恐龙的灭绝,这似乎已经被大家所认同,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认为,恐龙灭绝的根本原因可能出在恐龙蛋上。  此前人们推测,恐龙蛋孵化所需时间可能在11到85天之间,这是基于恐龙近亲鸟类胚胎的孵化做出的推测。显然,这个时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毕竟鸟类和恐龙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仪器对恐龙胚胎的牙齿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之所以选择研究牙齿,
期刊
伽马射线是一种能量最高的光,比X射线还厉害,可以轻易穿过金属物或混凝土墙。恒星爆炸、正负电子彼此湮灭,或放射性原子发生衰变,都可以产生伽马射线。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这些高能光子的惊人事实。  1.“伽马射线”这个名字来自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0年,法国化学家保罗·维拉德从镭元素衰变产物中,首次发现了伽马射线。不过,其名称是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起的。  当科学家首次研究原子核的衰
期刊
根据理论,月球诞生于地球与另一大型天体的一次碰撞,在撞击中地球被撞下一部分,之后这些来自地球的物质就形成了月球。想象一下这个场面,那肯定是相当壮观的。  不过,最近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月球可能不是一次形成,而是经历了大约20次的组装才诞生的。他们在计算机上对大型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撞击制造了碎屑盘,碎屑盘主要由地球物质组成。撞击过后,碎屑盘会吸积形成一颗小卫星,
期刊
在我们的印象中,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强壮,但是有些病毒对男性似乎更有杀伤力。此前,科学家认为,这是不同性别的免疫系统存在差异导致的。但是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许多病毒本身就更倾向于杀死男性。  研究人员认为,从病毒传播来说,女性对病毒的传播更有价值——女性在怀孕、生产和哺乳期间可将病毒传染给她们的孩子。为了保护这个传播渠道,病毒虽然会感染女性,但是不会对她们造成
期刊
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肩部疼痛、膝盖疼痛、髋关节关节炎等病症的患者正趋于年轻化,以前,这些病症通常出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为什么现在有年轻化的趋势呢?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是进化的趋势。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3D模型,用来比较几百万年来人类骨骼的变化。他们发现当人类祖先开始用两条腿走路时,股骨颈变宽,以帮助支撑站立所带来的额外重量,并且股骨颈随着时间推移正在缓慢变宽。但是更宽的股骨颈意味着股骨也
期刊
重大的历史性事件  很久以前,南美洲与北美洲还未连接在一起,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海峡,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在这个赤道附近的海峡处自由流动。随后,地壳变动令北美洲和南美洲碰撞,迫使科科斯板块俯冲到加勒比板块之下。这次碰撞释放的压力和热量导致了海底火山的形成,其中一些火山冲出了海洋表面,形成众多岛屿。与此同时,这两个板块的运动也推高了海底,最终迫使一些地区冒出海面。  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由于地质运动,岛屿
期刊
人的生命有始有终,恒星也一样,要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茫茫宇宙中完成属于它们的生命轮回。那么,恒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如何成长,又会怎样走向消亡呢?请随我们一同去看看恒星生命的奇幻漂流。  恒星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  等离子体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外物质的第四种状态,恒星就是一个巨大的等离子体球。恒星里那些等离子体是气体加热而产生的,当原子失去电子,产生出带正电荷的离子和自由电子的混合物,这就是等
期刊
宇宙茫茫,孕育出生命的地方非常罕见。要有适度的光和热,有水和重元素,还要能阻挡宇宙里无处不在的有害辐射。可喜的是,宇宙发展至今,环境质量越来越好,越来越适宜生命之孕育和成长。  最近,科学家用电脑模拟了宇宙138亿年里各种天体的演化,發现有害辐射与恒星演化直接相关。早期的宇宙演化剧烈而频繁,恒星大量形成的同时也大量死亡。每当恒星死亡时,就会爆发出大量致命的宇宙射线。纵观整个宇宙,有害辐射主要来源于
期刊
美洲月形天蚕蛾和许多飞蛾一样没有嘴,不能吃东西。它们从破茧而出存活7天纯粹就是为了繁殖。這种飞蛾的翅膀和长而弯的尾巴能迷惑蝙蝠,扭曲它们的回声定位,避免自己被吃掉。
期刊
教科書里常常写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但事实上,周围的行星会使得太阳在那里做摇摆运动。  现在,天文学家们寻找系外行星,主要是通过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去探测凌星现象——当一颗行星在观测者面前经过它所围绕的恒星时,会遮挡住光线,恒星亮度就会变暗。不过,第一颗被发现的系外行星不是用凌星现象观测到的,而是用检测“摇摆”的方法找到的,即检测恒星受周围行星的影响引发摇摆产生的星光变化。但摇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