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祭》与那个“最美丽的地方”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ei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编自张曼菱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由张暖忻担纲导演的电影《青春祭》,1985年公映后广受好评,先后获得“1986年法国赛特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第六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评出的“十大华语片”。直至今日,这部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意味的实验电影,仍然被视为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电影结构与小说结构基本一致,围绕女知青进入傣乡、在傣乡与离开傣乡的故事进行讲述。在“文化大革命”特定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父亲受到冲击的17岁女知青李纯,来到远离革命中心的傣乡插队落户,避开了严酷的政治风暴,逐渐地融入了傣族的风土人情和傣家生活中,感受到人间久违的温暖,拥有了自足的生活空间。房东大爹(松涛饰)和老奶奶(玉甩饰)的悉心照顾,让她原本冰冷的心热络起来。看着寨子里最美的小普少(姑娘)依波(玉妲饰)青春靓丽,身着漂亮的筒裙,与小伙子对歌,而自己却老套古板,不懂生活,这种反差激起了她愛美的冲动,加上大爹的鼓励,她穿上了用床单改成的筒子裙,戴上了耳环,与傣族姑娘媲美,获得了自信。在一次赶集去邮局发信时,李纯与在邻寨插队的博学多才的男知青任佳(冯远征饰)相识,并慢慢成了朋友兼知己。任佳与安于傣寨生活的李纯不同,他渴望回到城市,督促李纯也认真复习功课考大学。在全寨庆祝大丰收的夜晚,她跟村民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任佳来看她。之后,房东家的大哥(郭建国饰)喝醉了酒,跟腿部受伤借宿在家中的任佳打了起来,她才得知大哥爱上自己。为了逃避情感纠葛,李纯去别的村寨当了小学老师。不久大爹来探望,告诉她伢(奶奶)因她的不辞而别与思念生病,她赶回傣寨探望,老奶奶已经离世。“文革”结束后,李佳考上了大学,再次回到了傣寨,心意相通的任佳与傣寨的乡亲们却被泥石流吞没了,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她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影片一开始是几组傣族外景的空镜头:鳞次栉比的竹楼,高大粗粝的仙人掌丛,异域风格的缅寺,挂着红布条的大青树,紧接着展现的是少女“对歌”“赶摆”“杀牛祭谷”等生活场景。导演艺术地通过视觉元素,诸如以民族符号化的筒裙、白鹭、大青树、竹楼中跳动的火焰、丰收时的篝火等,呈现勃发的生命气象,将自然的美与人性的美妥帖辉映。
  影片一方面用富有象征意味的镜头呈现了傣寨生活唤起了李纯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以李纯等知青鲜活的生命形态,来解释在舒张的生存环境中,被禁锢的人性得以释放与表达,也展示了知青对爱与美还有真的追随。另一方通过对知青面临不同选择的展示,真实地展现了知青融入与出走的一段生命历程,连同他们的青春与梦想、现实与未来,也预示了中国大地正悄然发生着转变。
  张暖忻追求再现客观现实,并尝试以主观情感与情绪来表现现实。她在《〈青春祭〉导演阐述》中发表了创作构想:
  既发掘了我们这一代人多年来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又提供了一种很优美而又独特的形式来表现它。
  …… ……
  这部影片将是一首抒情散文诗。整部影片都是李纯的回忆,是她记忆中怀念的东西,因而不是原来的生活本身。影片要强调这种主观性,是一篇如梦似幻的回忆。“梦幻”就要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抒情意味。在表现上避实就虚。(张暖忻:《〈青春祭〉导演阐述》,《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当然,张暖忻也在极力追求纪实效果,她大胆起用傣族群众本色表演,除了男女主角经过专业训练外,其他主要演员大爹、大哥、伢、哑巴和依波都是当地傣族人,他们讲着傣族语言,表演十分自然质朴。电影正是通过对傣寨日常生活场景与民俗风情的展示,真实地将一个美丽地方的风土人情与自然风貌呈现给观众,散发出浓郁淳朴的傣族人民真挚的情感与人性的美好。例如“伢”没有对白,只有动作表演,声音从影像剥离,却强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行为方式。她对汉族知青李纯充满了关切。李纯上工,伢默默地把芭蕉叶包好的饭团和热乎乎的糍粑送到她手里。李纯收工回来,伢又急忙为她舀饭热汤。李纯穿上了傣家的花筒裙,伢高兴地亲自给她扎上银腰带,还怜爱地抚摸着她的头发,亲切地碰了个脑门。再如放牛的哑巴布比,双腿布满了蓝色的刻纹,面孔丑陋,看起来很可怕,其实他内心善良:他走下河,摘下一朵荷花,带着真挚的微笑,来到李纯面前,放在她身边,再走上岸,向远处的牛群走去。依波公主般的气质和傣族姑娘们摇曳在腰肢的欢笑,让人舒服和愉悦。
  影片运用纪实性加抒情的散文叙述,淡化戏剧的手法与传统模式,重视情感表达,通过对傣族社会生活场景与民俗风情的展示,呈现了傣乡令人心醉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之美。张暖忻以温情脉脉的现代眼光,对历史洪流中的原乡进行审视,在展现傣乡自然生命形态的同时,又极力渲染知青迷惘的情绪,反衬出极端革命年代对人性的禁锢,并隐含了温和的批判。
  应该说,这也正是张暖忻打造中国电影的现代话语实践。早在1979年第3期《电影艺术》上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张暖忻、李陀便提出纲领性的艺术宣言,即“电影语言现代化”,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电影表现手法,具体而言就是追求电影语言、影像、形态及手法的现代表达。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张暖忻在《青春祭》里几乎采用的均为自然光,如烛光和月光,色调平和恬静纯净、如梦似幻。刘索拉将顾城的诗歌《安慰》谱成了曲,为电影增添了异质: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哦妈妈
  我说妈妈妈妈别忧伤
  在那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个甜甜的红太阳
  太阳,太阳
  妈妈,妈妈
  ——(《青青的野葡萄》)
  导演张暖忻想用一种新型的城市化音乐,打破当时邓丽君对大陆歌曲的影响,也打破当时革命歌曲对城市音乐的影响,于是选择了有着游学美国、英国经历的刘索拉,把美国“百老汇”的元素混同在傣族少女穿梭的画面中。在傣寨原乡背景故事中,汇入了城市音乐的律动,而骚动青春的脉动里有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样的主题歌作曲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   《青春祭》描述的插队知青是“文革”结束前后和即将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他们对各种新生活方式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试图挣脱禁欲、束缚与刻板的生活,但又充满了拘谨与不适,带有青涩的情调与反叛。电影真实地展现当时女性的内心渴望与行为拘谨的矛盾性。电影里有李纯的道白:
  美原来是这么不一样,从小到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不美就是美。我常常无缘无故地反复洗一件新衣服,希望它显得旧一点,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女孩子应该打扮自己。
  终于李纯挽着高高的发髻,穿白衫筒裙,赤裸双脚,出现在依波面前,在依波的眼睛里,李纯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小普少。大爹高兴地说:什么鸟进什么林,穿上筒裙,才算是竹楼里的人了。而李纯则发出这样的感叹:“穿筒裙好像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想不到一身衣服有那么大的魔力”。这都是当时年轻革命女性的真实心理,张暖忻试图表达出女性的这种压抑与骚动,体现她们萌动的女性主体意识。
  电影与同类题材不同之处在于,以诗化抒情的方式切入生活,讲述知青以认同的方式,融入到了新天地的生活,受到傣乡人的热爱,汲取沃土养分,与人民产生了纯真的感情;展示了傣寨人温文爾雅的心态和美好的心灵、文化心理结构与古朴风情的文化价值,从而揭示出中华民族的深刻底蕴与思想内涵。
  当然,电影在展示了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是傣寨人的存在原则,也并没有回避傣寨所面对疾病与灾难的无奈。如安虎随老哑巴放牛摘蘑菇吃中毒后,他的妈妈在大雨滂沱中采取的是原始的祈福方式,求神灵保佑,而最终李纯以科学的拯救逆转了可怕的死亡后果。这里隐含了潜在的对原始文化中落后思想的批判。而电影最后的泥石流场景,既是一种生态预警,展现了大自然的灾害对傣寨造成巨大的破坏,也正好呈现了年轻的李纯的适意与迷惘、固守与逃离情状,连同那雨林的大青树、婆娑的筒裙,篝火和凤尾竹,幻化为高低远近虚实深浅的青春影像,都透着困惑与徘徊。之后是诸多缓缓平摇的中长镜头。李纯站在高压凝重的画面中,巨大泥石流遗迹的灰色几乎吞没了她,但随即画面切至傍晚斜阳的自然景致中,全景摇镜头下的群山座座的连亘、行行白鹭的飞翔中,金色的稻田以及层层的彩云又透出了生机,将李纯悲伤怅然之情豁然散开。而李纯的独白“岁月流逝,人世变迁,但我相信,那里永远是水长青、草长绿”,是一个时代里发出的青春与美好的撞击声,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底蕴绵延的希望、坚定与信仰。
  电影的叙述张力,正是来自于这种散文性在纪实美学里的真实表达,也在隐喻地昭示:无论是人类的存在、自然的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会面临不可避免的困境;人类战胜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或灾难,不仅要有坚强的意志,更需要冷静的对未来对现代科学的信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定力与文化基石,就在于能够以内在精神力量与生存意志的抗力,去积极应对一切、征服一切。
  因此,电影以女性的视角进入,演绎了插队知青到遥远傣寨的生活转变与心理转变,也衍化为一代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年轻人的欢乐是傣寨的光荣。”这或许就是电影的主题,而人性之美与爱的启蒙,更是激荡了知青生命激情的样式。但毫无疑问,这部新时期的电影超越了时代束缚,充满了对自然、生命、民族、精神、社会共生存在的别样思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河北作家刘凤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洋洋洒洒150余万字,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长篇巨制,是一首展示大运河文化精髓的壮美诗篇,也是一幅凝聚运河人民血泪情仇的恢宏画卷。  大运河与长江、黄河等天然河流不同,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大运河部分河段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隋朝全线贯通,共穿越4省2直辖市,连接22座城市,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历史上南粮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蔡邕文学研究逐渐受到关注,虽无皇皇巨著,却有明显的深入。专著可以邓安生的《蔡邕集编年校注》、高长山的《蔡邕评传》为代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赵德波独自发表15篇,论及蔡邕作品的意象、《诗》《书》称引等问题;刘跃进、袁济喜等学者见解深刻,影响较大。生平、著作与文学史地位研究  生平及著作整理研究,是蔡邕文學研究的基础。发表论文约15篇,著作3部。史福庆等认为蔡邕故里为尉氏县蔡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在定居农业出现之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聚族而居。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约前5000—约前3000),就已产生了发达的宗族制度。同一血缘关系的人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族群。他们活着在一起生活和生产,死后也一起葬入宗族墓群。对共同祖先的崇拜与宗族伦理,分别从精神信仰和现实规范两方面,提升了族群的凝聚力。王朝政治以宗族制度为基础,宗族制度的维护则离不开宗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歌德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  提起旅行这件事,古今中外有过太多不同的见解与感悟了。一般中国的文人和士大夫尤其偏爱于此,仿佛不爱旅行便不能算是十足的文人,不留下几篇写景状物的诗篇就不算真正的诗人。否则,怎么古文里到处都是“有诗为证”呢?至于近现代的作家里,仍然不乏其人。这里我们就
周纪鸿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们都是1978年考入大学的“新三届”。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在大学遇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尤其是著名作家、学者汤吉夫教授和苗雨时教授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破格晋升为讲师后,还师从著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攻读过民俗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虽然他大半生时间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和海关职业教育工作,但他所痴迷的文学评论工作却一直在坚守。甚至在近期还出现了一个小高潮。算起来,他在文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亮与地球如影随形,关系密切。当夜深人静之时,一轮皎洁的圆月悄然升起,洒下清辉,映照着地球上的山川河流、千门万户。而在中国,月亮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关系似乎尤其亲密,它是朋友,是亲人,是恋人,甚至是另一个自己……事实上,正如美学家潘知常先生在《众妙之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所言:  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
1921年6月8日,几个正在日本留学的大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创造社,随后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坛上属于创造社的“狂飙突进”时代。  创造社是最有组织,也是最为神奇的现代文学社团。从1921年6月到1929年2月,创造社同人总是能够敏锐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通过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数次引领了现代文坛乃至整个时代的潮流。《凤凰涅槃》代表的民族复兴梦,《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译介开启的浪漫主义风潮,《创造周报》
晚唐人李匡乂在《资暇集》中说:“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他意思是说,中唐以前,五月五日,叫做端五,到晚唐时候,大家都叫它端午了;认为不对。其实,五月按照十二支的系统来排序,正是午月。所以,五月五日叫端午,也自有理。问题是当时它和夏至混在一起。如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忆在苏州日,常诣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吃粽子和烤鹅,是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人物形象塑造及艺术风格的探索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周立波发表于1958-1960年间的《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小说描写了湖南一个僻静山乡实现农业合作化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发生的变化。小说分上下篇,上篇写1955年清溪乡建立农村初级社的过程和乡村变化,下篇则是写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斗争的深入和合作社的巩固发展
编完《梨云楼目录版本论集》,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多年前的愿望得以实现,个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趁此机会写下一点感想。  目录版本学历来被治学者视为入门之学,古代许多学者都是先从目录版本入手,进而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目录、版本之学密不可分,犹如人之耳目,合之则美离之则伤。古人校书首先要广搜异本,其次才相互比勘,章学诚《校雠通义》所谓“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搜集各种异本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