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美国老人世界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m890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女婿在美国旧金山市读博、工作已6年,我前不久抽暇前去探望。我小住一个多月,茶余饭后遛弯散步,浏览《星岛日报》等华人报纸,结合我在国内从事的工作,格外关心这里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总体印象是,这里既非“老年人的坟墓”,也非满地鲜花的“天堂”。
  
  舒适实用的养老住宅
  
  美国老年人喜欢住公寓。根据提供的服务类型,老年公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自住型公寓。这种公寓是为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设计的。公寓并不提供与日常生活、医疗相关的服务,只提供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居住社区。第二种是协助型公寓,目前较流行。公寓为日常生活需要帮助、但不需要专业医疗护理的老人设计,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如穿衣、洗澡、吃饭、喂药、洗衣等。第三种是持续护理型公寓。这里不仅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还提供医疗服务,包括护士服务、康复护理、健康监控服务等。根据提供服务种类、程度不同,服务费也有所不同,每月从1000美元到5000美元不等。美国还有一部分老年公寓是慈善机构或政府补贴的,带有福利性质的,收费很低,但门槛很高,主要针对低收入或无收入的老人,这类似我国政府办的敬老院、福利院。这些老年公寓大都建在社区内,环境优美、条件舒适、日用设施一应俱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我晚上散步,路经几处老年住宅,大都是一至二层小楼,外面有一块不大的绿地,有停车的地方。室内设置简洁而实用,客厅、餐厅、厨房等区间面积不大,很紧凑,橘黄色的灯光下,老人坐在餐桌旁细细地用餐,旁边开着电视,放着音乐,生活得颇有情趣。
  能享受到这种健康而稳定的晚年生活的美国老年人都是拥有美国社会养老保障金的。目前美国90%的工薪人员要按计划缴税,每月工资自动扣除7.65%,同时,雇主为员工上缴7.65%的税,按总共15.3%的比例注入到社会安全基金和医疗补助基金中,用来保障养老。
  
  个性化的老年生活
  
  我走在大街上,经常看见神态自若、白发苍苍仍在开车的老年人。一些开车的老年人还与行人点点头,友好地打打招呼,特别是见到外国人,更显得礼貌和友好。女儿对我讲,美国法律规定,男女到17岁即可学开汽车、领取驾驶执照,哪怕你七八十岁上高速路,只要不违章,就可不受限制。老年人也习惯于驾车办事、短途旅游。
  美国老年人的锻炼和娱乐方式,与我们中国老年人有些不同。美国老年人多数都喜欢打高尔夫球。美国到处都有高尔夫球场。还有不同类别的飞机场,供飞行爱好者使用,民航机、直升机、滑翔机应有尽有。不少低龄老人也会开直升机、滑翔机上天“兜风”。
  美国很多公园不收门票,可以自由出入,还专门提供烧烤灶台和直饮水。我常看到三五成群、七八结伴的老年人在公园里烧烤聚餐。美国老年人多好静,即便遇到聚会、聚餐这样的场合,也很少听到他们大声喧闹。
  美国鼓励70岁以下老年人继续工作,并允许退休人员继续工作而不影响领取退休金。但在美国大街上或公共场所,很少见到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年人。那些高龄老人除了周末上上教堂之外,大都在住宅附近散散步,过着悠闲的生活。
  
  简单而讲营养的饮食习惯
  
  美国人的饮食较之中国要简单得多,做饭讲究合理搭配,用量器精心称重,作料摄取竟用起了天平。故此,美国老年人从年轻时便养成了这种观念和习惯,加上年高,省得麻烦,所以吃得很随意,简单以致马虎。如早餐常是一杯牛奶、一块面包,最多加几片水果,中餐、晚餐主食仍是面包,外加烤鸡腿或烤猪排、牛排,或生包菜、生红萝卜等。
  此外,美国男女老少多数人都喜欢吃奶油、甜食,如在家请客,晚餐过后必上一道甜食,且是必要的礼仪,是对客人的尊重。你可少吃,但不可不吃,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因为都喜欢吃甜食,所以美国便有很多肥男胖女。
  这里的老年人主要和常用的饮料是牛奶、咖啡和冰水。他们特别喜欢喝加有冰块的冰水,不管在家里还是上快餐厅、饭馆,服务员首先给你送上一高杯放满冰块的冰水,不管男女老少,同等待遇。
  
  孤单而少亲情的晚年
  
  美国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确是美满的,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如亲情、友情方面远不如中国。
  旧金山的气候犹如我国厦门,一年四季如春,隆冬季节依然阳光明媚、花红草绿。我游览著名的金门大桥,在渔人码头品尝了海鲜之余,也看到了这里卖唱的黑人、靠弹琴乞讨的妇女以及用大拇指和食指比画着向游人要钱的外乡人。他们大都是老年人,孤苦伶仃、衣衫褴褛,令人生怜。
  美国人主张个人主义,对老人和小孩同等看待。父母送儿女东西,儿女须说:“谢谢”,反之一样。兄弟姐妹间不叫辈称,而直呼其名,不管年龄相差多大。儿女18岁后便离开父母家庭而独立谋生,不必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父母也可不管儿女的生活与前途,兄弟姐妹间没有相互帮助之责。美国人不重视如我们中国人所看重的亲情,友情,乡情及邻里关系。邻里之间相距咫尺,鸡犬之声相闻,多是老死不相往来。
  正因为如此,美国老年人最大的失落与痛苦是无亲情,从而造成生活上与精神上的极大孤单和寂寞。相比传承着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美德的中国,从这方面讲,这里的老年人远不如我国老年人幸福。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父亲退休赋闲在家。生日那天,不擅厨艺的母亲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桌菜,然后乐颠颠地让父亲品尝评价一番。父亲吃了一口后马上说:“不错!”看着母亲笑得眯成一条缝的眼睛,他紧接着说:“不能再错。”  父亲擅长吹长笛,吹得曲调优美,邻居常以为是在放广播。今年,他的门牙“下岗”了。母亲怕他吹长笛会漏风,就催他去装假牙,没想到他说:“不用不用,这样吹起来才别有‘风味’。”   哥哥升职后,打算约他的朋友去一家饭店
期刊
通过电影《建国大业》,张澜的形象鲜活起来,而张澜的追求和个性,又传到他的孙女、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的身上。  修长的身材、端庄的面容、典雅合体的中式对襟外套,张梅颖身上散发出温文尔雅的书卷气。她继承了祖父张澜的敢说敢言之性格,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多是针对问题畅所欲言,不搞“党八股”,不见套话、官话,讲话多是自己写稿,很少要秘书代办。  张梅颖经常提到祖父的座右铭:“四勉
期刊
3年前,我经人撮合娶了现在的老伴。我属猪、63岁,她属牛,小我两岁。老伴端庄俊秀,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少10岁。我黝黑矮胖、长相显老,年轻时就常被人误称“老大爷”。媒人说:“你们俩都是中年丧偶的苦命人,属相上‘猪牛相容’。不过单看外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我说:“顶多是一朵鲜花插在‘猪’粪上,反正猪粪还能做肥料,供这朵鲜花享用。”经过几年的磨合,如今我俩生活得很幸福,互敬互爱,做到了“真诚、信任、宽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最近有一件事让我比较心烦,不知道怎样做才算稳妥,希望能听到您的意见。  我在一家杂志社当老总,管着一干人马。正当我干得十分顺手时,忽然横生枝节,我妻子提出要下去挂职锻炼,而且态度坚决,我知道这是因为我们夫妻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  这一段时间她一直是一副痛苦无比的样子。其实我也并没有做什么太出圈的事,真是应了那句话:都是手机惹的祸。  我们杂志社有一个女同事,她可以算作我的红颜知己
期刊
李后真的走了。他患癌症缠绵病榻好几年了,他的离开是意料之中的事。我曾去他住所看过他几次,常不断向他的邻居王若琳打探他的病情。他住进北京医院后,我又去看望他,听说我走后,他就昏迷了,我不敢再去。不久前,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他虽然真的离开了,可他那荡漾着憨厚微笑的面庞,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67年前,我们都是年轻的小伙伴,并肩抗日打鬼子,在山东《大众日报》报社内朝夕与共。当时环境艰苦,吃小米饭,
期刊
这一天,年过半百的孙先生来到一家心理咨询室,未曾开口先泪如泉涌。面对心理医生的劝慰,孙先生一边擦眼泪,一边强作笑颜:“我是搞艺术的,很容易动感情,可是现在感情‘丰富’得有点不对劲了。”  孙先生说,最近他总是伤感,总是想流泪。有朋友说他得了抑郁症,他觉得自己没病,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事情起因是他的女儿即将远嫁。他们父女感情很好。女儿离家到外地上大学后,孙先生就开始了莫名其妙的伤感。每次女
期刊
有一段时间,突然觉得生活无聊,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报不想看,活不愿干,出去溜达腿发软,静坐一会,头昏脑涨。咋办?我突发奇想,不妨看看相册。于是从书架上取下大大小小的相册,一一的翻看起来。  当看到老照片那土气的“傻样儿”,如今旅游时的美好景象,不由得心情愉悦亮堂起来。美景历历在目,好似又身临其境。尤其看到和老伴在断桥上的留影,想起当年在“苏堤”发誓“夫妻恩爱到永远”时的倔强劲,引起我“咯咯”地
期刊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人们也经常听到“老小孩”、“小小孩”等描述老人幼稚行为的词语。那么,“老小孩”算不算老年人的正常表现呢?  医学研究证明,“老小孩”、“老糊涂”不是老年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各种慢性病长期作用所导致的轻度认知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6%~31%患轻度认知损害。其中每年有15%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为老年痴呆,2年后34%发展为老年痴呆,3年后
期刊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可世界上有那么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壮志未与年俱老,银发犹能再生辉”,退而不闲,忙并快乐着,成为他们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特殊的群体便是曾经在国际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国外政要们。    安南:热衷躬耕当农民  2004年10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在北京回答清华大学学生提问时,曾谈及自己退休后的打算——当个农民。卸任后的安南并没有食言,他被
期刊
阳春三月本是令人愉快的季节,陈桂珍、孙玉林两位老人却双双躺在医院的病榻上动弹不得……  家住辽宁南城郊乡的陈桂珍是位医生,一生未婚,膝下只有一个养子。退休后,她便跟养子一家人住到了一起。陈桂珍性格开朗,平时有说有笑的,在职时,总是和科里的医护人员打得火热。但她有一个毛病:对钱非常看重。在职时,经常因奖金、业绩提成等事情与院里领导吵得不可开交。  搬到养子家住后,本想享受天伦之乐的陈桂珍却再一次与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