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要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止于模仿,创新永无止境。创新的根本是思想的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创新落实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关键词】创新 模仿 思想创新 内容创新 方法创新
创新要有一个民主的氛围作前提。没有自由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创新实质上等于一句空话。必须认识到,学生与老师都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切磋琢磨,可以质疑商榷,不同的观点尽可以争鸣。在科学面前没有师道尊严,没有绝对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寻找和感悟学习中的幸福和快乐,真正领会“工作着是一种美丽”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创新要从模仿借鉴开始。鲁迅先生曾说,城里的姑娘描了一下眉,农村的姑娘就把半个脸涂上锅底黑。这是现代版的东施效颦。其实创新都从模仿开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在借鉴模仿了俄国文豪果戈理的同题小说的基础上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施效颦未为不可;锅底黑之于农村姑娘,乃绿色纯天然之化妆品也。只要把握好度,学会画黑眉而不是画黑脸,不至于把自己弄得像张飞李逵似的,慢慢学会一点审美,懂得一点趣味,就是在进步,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不满和创新。即便是把半个脸涂上锅底黑也与他人与社会关涉不大,社会当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之,允许她们在求新求美的道路上走一点弯路,受一点挫折,犯一点“错误”。小平同志不是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吗?追求美的生活与改造社会一样,创新都从尝试模仿开始,在探索中前进。
创新要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止于模仿。这正如阿Q盘辫子一样,那不过是盲目趋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充其量是形式上的改良。因为阿Q并非从心里理解辛亥革命。他只是为赶时髦盲目模仿而已。
另外,创新无极限——“山外青山楼外楼”,即使走到了尽头,天外也还有天。创新其实永无止境。鲁迅的小说《伤逝》里涓生和子君上演的是一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凄美而又无可奈何的爱情悲剧。“涓生的手迹”中有这样沉痛的悔悟:“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它告诉我们,所谓更新创造,就是指思想上的不断更新。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情也如人生其他理想,若无追求或不再追求了,那么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水波不兴,毫无生气,那结局自然是毁灭和死亡。
创新,从根本上说,还是思想的创新。创新就是“和你想的不一样”,就是“总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于不疑处有疑”,就是标新立异、卓尔不群;惟其如此,人类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记得农业“八字宪法”刚刚提出之时,袁隆平学习后说:“‘八字宪法’很好,但却缺一‘时’字。”袁隆平的意思是说,农时也很重要,“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正因为袁隆平具有这种于别人不敢疑处我敢有疑的科学精神,具有这种发现真理而又勇于坚持真理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才会有后来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也才会有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杰出贡献和获得500万的中国科技最高奖的殊荣。
把创新教育落实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一是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改掉过去“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也只能学什么”的传统模式,大胆取舍教材篇目,随机补充新鲜活泼、优美动人的诗词文章,变平面为立体,体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大语文观;二是要进行教学环节上的创新,要突破“五大步骤”、“七大环节”之类的繁琐教条和清规戒律,实事求是,因势利导,设疑激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想方设法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三是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变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民主”,采取师生互动、多向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动手实践等思想方法,激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成功;四是要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借助电脑,把课堂教学和影视链接起来,从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到优美浪漫的唐诗宋词,假现代传媒之手,行素质教育之实,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鉴赏,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赏心悦目的同时突破了知识难点,领会了学习要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课堂里完成学习任务,不搞疲劳战术,摈弃题海战术。以学生为中心,民主施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戏剧,让学生自导自演,领会和实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哲理;学习小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品味和想象文学艺术殿堂里的悲欢离合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妙趣;学习诗歌散文,让学生鉴赏品味,先听名家朗诵,再来二度创作,最后引导学生练习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培养学生浪漫的诗情,进而追求诗化的人生。其实,生活如歌如诗,优美也忧伤;生活又似散文,形散神不散,一根求索的红线,贯穿生命的始终,人们都应笑对生活中的花开花落,静待命运里的顺逆浮沉。
要让你的生活充实而快乐,让你的生命平静而多情,你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则追求不息,创造不息。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创新 模仿 思想创新 内容创新 方法创新
创新要有一个民主的氛围作前提。没有自由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创新实质上等于一句空话。必须认识到,学生与老师都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切磋琢磨,可以质疑商榷,不同的观点尽可以争鸣。在科学面前没有师道尊严,没有绝对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寻找和感悟学习中的幸福和快乐,真正领会“工作着是一种美丽”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创新要从模仿借鉴开始。鲁迅先生曾说,城里的姑娘描了一下眉,农村的姑娘就把半个脸涂上锅底黑。这是现代版的东施效颦。其实创新都从模仿开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在借鉴模仿了俄国文豪果戈理的同题小说的基础上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施效颦未为不可;锅底黑之于农村姑娘,乃绿色纯天然之化妆品也。只要把握好度,学会画黑眉而不是画黑脸,不至于把自己弄得像张飞李逵似的,慢慢学会一点审美,懂得一点趣味,就是在进步,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不满和创新。即便是把半个脸涂上锅底黑也与他人与社会关涉不大,社会当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之,允许她们在求新求美的道路上走一点弯路,受一点挫折,犯一点“错误”。小平同志不是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吗?追求美的生活与改造社会一样,创新都从尝试模仿开始,在探索中前进。
创新要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止于模仿。这正如阿Q盘辫子一样,那不过是盲目趋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充其量是形式上的改良。因为阿Q并非从心里理解辛亥革命。他只是为赶时髦盲目模仿而已。
另外,创新无极限——“山外青山楼外楼”,即使走到了尽头,天外也还有天。创新其实永无止境。鲁迅的小说《伤逝》里涓生和子君上演的是一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凄美而又无可奈何的爱情悲剧。“涓生的手迹”中有这样沉痛的悔悟:“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它告诉我们,所谓更新创造,就是指思想上的不断更新。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情也如人生其他理想,若无追求或不再追求了,那么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水波不兴,毫无生气,那结局自然是毁灭和死亡。
创新,从根本上说,还是思想的创新。创新就是“和你想的不一样”,就是“总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于不疑处有疑”,就是标新立异、卓尔不群;惟其如此,人类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记得农业“八字宪法”刚刚提出之时,袁隆平学习后说:“‘八字宪法’很好,但却缺一‘时’字。”袁隆平的意思是说,农时也很重要,“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正因为袁隆平具有这种于别人不敢疑处我敢有疑的科学精神,具有这种发现真理而又勇于坚持真理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才会有后来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也才会有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杰出贡献和获得500万的中国科技最高奖的殊荣。
把创新教育落实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一是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改掉过去“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也只能学什么”的传统模式,大胆取舍教材篇目,随机补充新鲜活泼、优美动人的诗词文章,变平面为立体,体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大语文观;二是要进行教学环节上的创新,要突破“五大步骤”、“七大环节”之类的繁琐教条和清规戒律,实事求是,因势利导,设疑激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想方设法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三是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变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民主”,采取师生互动、多向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动手实践等思想方法,激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成功;四是要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借助电脑,把课堂教学和影视链接起来,从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到优美浪漫的唐诗宋词,假现代传媒之手,行素质教育之实,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鉴赏,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赏心悦目的同时突破了知识难点,领会了学习要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课堂里完成学习任务,不搞疲劳战术,摈弃题海战术。以学生为中心,民主施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戏剧,让学生自导自演,领会和实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哲理;学习小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品味和想象文学艺术殿堂里的悲欢离合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妙趣;学习诗歌散文,让学生鉴赏品味,先听名家朗诵,再来二度创作,最后引导学生练习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培养学生浪漫的诗情,进而追求诗化的人生。其实,生活如歌如诗,优美也忧伤;生活又似散文,形散神不散,一根求索的红线,贯穿生命的始终,人们都应笑对生活中的花开花落,静待命运里的顺逆浮沉。
要让你的生活充实而快乐,让你的生命平静而多情,你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则追求不息,创造不息。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