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住进乡下婆婆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p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结婚前,曾听很多人说过,城乡联姻如何如何不好。什么农村人把城里人当成“钱袋子”,会经常伸手索取;丈夫家人会经常来打扰你,农村婆婆刁钻古怪,难以相处等等。当初,我以为这些事情都与我无关。
  偏偏上帝之手把彬推给了我,彬来自豫南一个偏僻的农村。他在家里是老大,下面有3个务农的弟弟。母亲连小学都没读过,父亲初中毕业,在村里当了一辈子会计。面对如此背景的彬,我却被他的真诚、朴实所打动,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
  婚后第一年春节,我跟着彬去了他们家。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农村,从省城坐大巴需要6个多小时。因为春节临近,车上人多得要命,很多人都站着。汽车越接近他家,路况越糟,还没下车,我已经吐得昏天黑地。彬一脸歉疚,我挤出笑脸:“没关系,权当洗洗胃。”
  彬的家很穷,但家人很朴实,对我非常好。我问他们,我说话你们听得懂吗?他们说,听得懂,跟电视里的主持人说话一样。我想,那就好,从今天开始,我要多和他们交流,让他们了解我,接受我。
  彬的父母把他们家最好的一间房子让给我俩住。婆婆和公公每天张罗着给我做好吃的东西,尽管我并不喜欢吃。但我一想到这是他们的心意,就会努力去吃。而且我会在饭桌上给他们讲些笑话,讲我家的人和事,因为我家的生活离他们比较远,所以他们就把我家的趣事儿当故事听。尽管在彬家住了不到10天时间,但我过得非常快乐。
  公公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婆婆比较爱说话,可是他们说的家乡话我却很难听懂。但是每当婆婆跟我说话,我就努力去听,而且都是面带微笑地倾听。我当时觉得他们家人真好,彬真不容易。如果我将来生活好了,我一定要把他父母接到省城,让他们享几天清福。
  我们结婚未满一年,公公就病故了。当时我也患病住在医院里,没能陪彬回去奔丧。几天后,彬回来对我说,一向不善言谈的公公病故前让婆婆转告彬,说彬能娶到我是他们全家的福气,让彬要懂得报答、珍惜。我听了很感动,并且悟出最质朴的东西往往在民间的道理。
  
  二
  
  一年后,我们有了孩子。父母还没有退休,我和彬都很忙。于是,彬就把婆婆接到了我们身边。此时的婆婆已经63岁,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是很好。婆婆身体不好,还过来帮我们带孩子,从这点上我就特别感谢她。
  婆婆是个爱说话的人,天天对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她肯定很寂寞。所以我只要在家,就经常找话题和她聊。刚开始我听不懂她的话,就让彬翻译。慢慢地,我也开始学说他们的家乡话。后来我大部分都能听懂她的话了。
  听懂婆婆的家乡话后,我就可以和婆婆自由交流了。婆婆什么都跟我说,包括她跟公公如何结婚,她和其他两个媳妇的不和,她自己的故事、趣事。当然在她说的时候,我也会给她一些评论。比如,我会说我发现如果你要是读书、识字,那你可是个了不起的女人,进不了中央,起码也得当个村妇联主任什么的。婆婆听了我的奉承,得意地说:可不是,我吃亏就吃在没文化上了。婆婆觉得我太懂她了,所以我们俩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我也拉她逛逛街,像母女一样手牵手,亲亲热热地在大街上走。
  当然,婆婆也把农村的一些习惯带到了我家。婆婆总怕孩子冻着,出门时总给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不同意她这种做法,便从医学的角度给她讲道理。婆婆觉得我学问高,就愉快地接受了。我想这也是相互尊重的结果吧。
  有一次,我和婆婆逛街逛累了,信步走到一家麦当劳快餐店。我给婆婆买来汉堡包,婆婆问这是什么食物?我笑着说是外国烧饼夹肉。婆婆尝了一个,我问她,好吃吗?她说,不好吃。有股怪味。我说那你怎么把一个都吃了?她说,那么贵的东西,不吃多浪费啊!等我第二次带她去吃麦当劳的时候,我又给她买了一个汉堡包。婆婆说,咦,这次的烧饼好吃多了,是不是他们换厨师了?等到后来我们吃得多了,婆婆也知道这个东西叫汉堡包了。
  有意思的是,婆婆回老家之前,主动提出让我带她去吃麦当劳,说怕以后就吃不到这个味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口味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人的感情也能够培养出来。
  
  三
  
  婚后,彬老家时有人来。不过,他们家人来之前,彬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如果呆得时间较短,我会同意他们住在家里,并且会热情地招待他们,这样做,让彬觉得很有面子。如果来人呆得时间较长,我们就安排他们住旅馆。但我们会抽出时间带他们四处转转,请他们吃饭,尽地主之谊。时间长了,彬的家人都知道了我们的这个规矩。
  我们这样做,之所以能顺利得到他们的认可,婆婆在中间起了很大作用。由于我在感情上征服了婆婆,所以,婆婆不管什么事情都顺着我。如果我不喜欢他们家人来,婆婆就会出面阻拦,根本用不着我出面。
  当初,婆婆帮我照看孩子时,他们家人总想来省城逛逛。最恰当的理由当然是来看望婆婆。婆婆就说:我不用你们来看,他们都特别忙,没工夫陪你们,你们还是别来了,我在这里挺好的。于是,婆婆一句话就把他们给拒绝了。还有,彬的兄弟有时想向我们借钱,婆婆就会说:你哥嫂他们刚买了房子,每月要还几千块的债,哪有钱借给你们,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婆婆喜欢我,我说什么她都觉得特别对,然后她就身体力行地贯彻我的意图。所以,我觉得农村婆婆要求其实并不高,无非是希望得到城里儿媳应有的尊重,要求你能陪她说说话,解除她在城市的不适应。如果一个女人能把婆婆拉到自己一边,那就是这个做儿媳妇的最大幸福。婆婆喜欢上了你,老公会觉得你更值得他爱。
  很多城市女人,由于对乡下婆婆有偏见,忽视了做人最基本的尊重。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能受委屈,婆婆帮儿女做事情是天经地义的;婆婆就是外人,把婆婆当成假想敌来对付,婆婆说什么,都觉得是针对自己的;婆婆干什么,都不顺自己的心,顺自己的眼。这样的婆媳关系处得好才怪呢!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丁老师:您好!  我儿子从体育师范毕业,不想回到我们老家,想留在大城市,但没有进京指标。无奈只找到了一份在健身场馆当游泳教练的工作。这份工作工资很低,但也许因为我儿子是个一米八的帅小伙儿,偏有一个也是进城打工的姑娘看上了他,死活要嫁给他。儿子也愿意。我只能硬着头皮借钱给姑娘家作聘礼。为了儿子的婚事,我背上了10万元的债务。  想不到,几天前儿子、儿媳为钱大打了一架。原来是儿媳的妹妹要结婚,儿媳妇没
期刊
马医生:  我有一份不错的退休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孙子和一个聪明能干的儿子,有车有房……可我活得并不快乐。因为工作需要,儿子常常不在我身边,我总担心自己沦为无人关心的“透明人”,所以我总是很不安,我甚至会为儿子不接电话而失眠,也会为他几天不打电话而伤心难过……  李玉山    答:  你目前面临的状况在老年人中很普遍。“过上好日子”不只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情感生活。你要想得开,你不用为没有房、没
期刊
英国汉普郡69岁的老妪希瑟·海姆在17年间编出50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挂毯,是著名的巴约挂毯面积的近两倍。这幅挂毯花了希瑟七万多个小时时间,挂毯由23块1.5平方米到6平方米的小版块构成,其内容各不相同,有著名的阿波罗登月、好莱坞明星、奥运会的起源发展及流行音乐的传奇歌手等古往今来的著名人物和国际事件。目前,她正在申请世界最大挂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百岁翁勇跑马拉松    爱丁堡马拉松组织者
期刊
慈禧太后是的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但她在入宫前、特别是童年经历却一直是个谜。刘奇——一位离休老人,经过20年的反复考证和潜心研究,证明慈禧并非北京的满族人,她生于山西长治,汉族,在长治度过童年。咸丰二年以养父——满人惠征之女身份应选入宫。这一结论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认可,慈禧养父惠征的后人也予以认同。最近,刘奇老先生撰写的《真实的慈禧》一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9月1日,中国社会出版社和中
期刊
2008年6月2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在这天圆了入党梦,59年的企盼终于如愿。这一年,我84岁。  我生于1925年,在娘怀里从军阀混战硝烟中逃出来又陷入亡国奴的苦海,是共产党把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1947年,县城还没解放,我怀着感恩的心,为我军收粮草、贮军需。很快,在卓东工作队领导下我加入了农会,当上了宣教委员。当年我20岁,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成为一名人
期刊
据调查,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4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300万。中国约有1000万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城市老人中,98%依靠自我养老,而4成中产家庭无养老准备。(本刊综合)    北京:护工带着雇主回乡收麦    46岁的北漂王二运和妻子付焕芝在北京几家大医院做了十多年的护工。今年2月,他接手护理52岁的偏瘫病人左大哥。王二运精心护理了三个多月,老左没尿过一次
期刊
过节,总是要与父亲一起吃饭。  今年五一,父亲很早就打来电话,要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顿饭。其实,每年的年饭,我都是和父亲一起吃的,而每年,他也是来电话早早催促。这也难怪,父亲八十有七,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唯有一群仍在为党工作而又身体健康的儿女是他的骄傲与牵盼。  “老三回来啦?”这是父亲唤我的声音,断断续续,颤颤抖抖,却不乏些许欣喜。  我叫了一声爸,便扶着他的手臂坐到椅子上去,然后到母亲的遗像前点起一
期刊
村里拆迁,何亮喜获二百余万元的拆迁补偿。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他欣喜若狂,这简直是上天的恩赐。但老实本分的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就是这200万,让他的生活发生了事与愿违的变化——妻离子散、与哥哥姐姐反目成仇。    一    今年51岁的何亮,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没拆迁以前,何亮和妻子王芳在北京小汤山附近做点小生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然而,突如其来的200万打破了这种平静。  2002年,北京大范围
期刊
78年前,当时年仅12岁的库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打工——送报。每天早上他都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将报纸送到300个家庭。那时的人们,都记得这么一位拥有朝气面容、阳光笑容的小男孩。  他一送就是3年,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现在的妻子朱莉,每当到了冬天,库克送报纸到朱莉家之后,朱莉总是会在库克的自行车车把手里灌进热水,保护手指不被冻僵;而到了夏天,朱莉又总是会准备好冰袋,给库克随身降温。  一晃儿,两
期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曾经生活着一批被人们称之为“老克拉”的群族。他们大多出身于豪门富室,在新中国诞生前接受过“洋化”教育,他们目睹或亲历过十里洋场上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解放后,他们并不工作,依靠丰厚的“家底”依然过着富足的生活。但社会的变革和生活的变迁,使他们的日子过得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昔日风光不再,因而总感到若有所失。  令人难以预料的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不仅在我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