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的“空间消费”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经济支撑与旅游导向密切相关,为了复兴历史街区,许多城市大力开辟旅游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旅游业带动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消费,空间消费也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透过“空间消费”的概念,考察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最具典型风貌河段”的空间效应演进,通过分析空间塑造、符号消费以及空间价值的变迁,提出了人的行为和消费体验对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消费”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空间消费;符号消费;消费体验;价值变迁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日益关注以及都市生活对消费体验的追求,人们对新事物通常以“体验”的方式进行快速认知。对具有丰富文化历史价值的历史街区来说,空间的独特格局、怀旧的生活场景往往成了吸引都市人群及游客的重要因素。而街区本身丰富的在地文化及文化历史符号促成了新的价值分化与变迁,同时现代旅游业的介入,“空间消费”与“空间体验”带动了历史街区在空间格局及建筑维护等方面更多新的开拓机会,对城市历史街区未来的保护性开发与有机更新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空间消费与城市街区保护的关系
  (一)空间消费的概念
  “空间消费就是关于空间的实践研究”。狭义的空间消费是指用现实中可利用的资本和资源去交易,以换取对空间的体验、感受以及占有,从而激活与之相关的空间体验;广义的空间消费是指人与空间在互动中彼此影响、改变的体验过程及结果,这其中既包括客观世界中人的空间消费行为和空间消费活动,也包括主观世界中关于空间感、空间话语、空间想象的流动变化,还包括贯穿在隐喻空间、现实空间、话语空间、内在空间之间的任何相关叙述和体验。空间消费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偏物质性的空间消费和偏非物质性的空间消费。物质性的空间消费偏向于对空间的占有、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性的空间消费一般偏向于在消费过程中空间赋予的其它价值和内涵。
  (二)空间消费与城市街区保护的关系
  2019年,无锡华侨城古运河风情小镇项目入驻街区,将为街区迎来了新的城市功能与空间体验,从规划图中可以看到此项目分为古运河遗址深度体验区、创意文化园区、商埠深度体验区、运河水上乐园、古窑乐园区。其中涉及到街区范围的包含运河水上乐园及古窑乐园区,主要以清名桥、伯渎桥黄金三角区为中心,打造运河水上主题乐园;结合古窑遗址片区改造,打造集文化展示、体验互动、商业消费功能为一体的新艺术文化综合商业体验园;提升古运河沿线特色商业街,包括南长街、南下塘商业街区,新拓展伯渎河两岸、南長街三段等商业街区等。由此可见,未来的街区将重点在古运河水系及古窑区进行项目引导,将街区结合整体城市规划来打造。无锡古运河沿岸分布着很多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遗址和建筑,并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都将有新的变迁和构成,而消费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最活跃的子系统之一,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及风貌区保护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对风貌区的保护不能只局限于形态保护等物质层面,而是需要将历史文化风貌区置于城市总体结构中,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随着消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性的不断增强,消费本身已成为塑造城市空间的重要力量,在城市空间分化的过程中,城市成为消费、服务与市场中心。
  二、历史街区空间塑造的符号消费与价值变迁
  (一)历史街区空间塑造的“符号性”消费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大规模消费的阶段,消费活动在认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彰显身份、地位与个性并获得他人认同是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便成为认同建构的新模式。当今,人们的消费已经越来越着重于对自身形象、品位、身份和情感等方面,即波德里亚所提出的“符号消费”。城市历史街区作为消费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受符号消费的影响较为直接和明显,其外部空间与传统的城市商业空间相比,本身受到古运河独特风貌的历史建筑群形态的影响,符号性更为统一明确,往往不需要过多的新形式及新元素即能让消费者感觉到文化历史积淀中的在地性特征。
  从城市空间的位置可以看出历史街区处于核心地带,对于区域性的整体商业消费的带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古运河水系两岸的建筑群延续到周边的城市风貌,街区的每种空间如建筑界面的造型与材质、街道空间的尺度等都反映了街区的符号性特征。消费者来此感受文化历史积淀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符号的消费,其中的老字号商铺、茶楼、游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皆成为符号性消费的场所。
  (二)历史街区空间的价值分析与价值变迁
  空间作为商品,它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社会对所有的空间进行抽象,并将自然空间及其特性如气候、地形当作社会生产力运行的材料,地表、地下、空气,甚至阳光都变成可用来交换、消费和控制的商品。由于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景观、场景、物质,以及代表着特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迹,它又是独特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也是促成被消费的原因。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具备独特地域性特色,其自身价值所带来的使用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整个街区不管是宏观层面的价值还是微观层面的价值,都衍生出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消费从历史文化的宏观性价值倾向细化到对街区自然景观、建筑场景、商铺空间等微观价值倾向。商业价值及旅游价值又将原本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更深的挖掘,并促成了新的价值演化,使城市历史街区得到了价值重构与提升。
  三、历史街区中人的消费行为与空间体验
  (一)陆上空间的体验
  街区的布局特色之处在于河道把街道分割成了两条,形成了枕河而居的生活街区模式。对于本身就较为丰富的陆上空间,人们通过名人故居、老字号商铺、博物馆等商业文化形态,可以看到修复过的晚清民国建筑,看到旧时的民居住房,感受历史留下来的文化历史痕迹。这些看似静态的建筑外观与内部空间,因其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强烈的符号性特征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人们消费行为的发生。人们通过消费得到感官满足,进而得到消费体验,从消费行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了对物的怀旧感与精神抒发,获得了体验的价值。   (二)水上空间的体验
  古运河承载了源远流长的商埠文化,积淀了市井生活的各种场景。街区因“水”而活,街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条古运河的“水”,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而又正巧与清名桥贯穿于独特的民居群落。古运河的水在旧时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在用来运输物资的同时也掌管着人们生活起居,连接了水上与陆上的生活,其中的各类码头便是其重要的节点。这种生动的情景感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过去的生活场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游船项目结合 “水上游”的形式向人们传达过去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再次,河道景观的修复与灯光的设计,使夜晚的古运河与陆上的历史街区濯濯生辉。对于街区旅游来说,这些举措拉长了游览的时间,促成了夜间消费的更多可能性。
  四、“空间消费”研究对历史街区保护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旅游服务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推进街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消费刺激了街区空间的变化,使空间消费的逻辑发生了转变——从“历史街区空间中的消费”转向“历史街区的空间消费”,这意味着,我们的关注点应当转向历史街区空间本身的特征与变化,否则,无法深层次解析街区传统空间保护与旅游消费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消费文化的渗透是街区空间变迁的主导因素;街区用地结构与功能依托旅游线路及游客行为方式而发生了消费化变迁;街区消费空间符号价值凸显,在消费价值取向转变的过程中,街区消费空间特征发生了多重蜕变,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街区消费空间不断被改造和更新,呈现出多样化的消费空间类型与特征,这不仅对街區的空间本身的保护策略有重要意义,对街区周边的城市空间消费更是一种带动式的导向。
  五、结语
  本文从“空间消费”的新角度揭示街区在旅游开发以后空间本身的发展规律,并对其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街区符号性消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街区价值的变迁与矛盾进行批判性思考及探索,研究人的消费行为与空间体验的关系,得出“空间消费”的研究对街区环境、文化的原真性保护以及商业发展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怀君.符号消费认同的伦理建构[J].理论与现代化,2018(2):50-55.
  [2]华茹茹.怀旧:历史街区文化构建与空间消费[D].南京:南京大学,2015:12.
  [3]何伟,郭娇.文化消费视角下的消费空间与空间消费[J].城市旅游规划,2015(8):155-156.
  作者简介:陈兆倩(1985-),女,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景观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广西大学内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国外读者对广西民俗词汇不同英译版本的接受程度,以此总结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探讨更好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词;外宣翻译;接受度  【中圖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往来的重要门户,广西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广西的地方性文化需要通过对外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理念、民族文化无一不在发生着碰撞与融合,世界全球化促进信息传播、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往来,但同时也引发了文化自信动摇、传统文化被冲击等多种问题,对我国来说,全球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不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创造了难以消解的碰撞挑战。本文将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
【摘要】舞蹈和杂技都是人体美学的表演展示技法,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表现形式、表演技巧上各有特色。在杂技创作的过程中,融合了舞蹈中的表演方法和技巧,使杂技的表现形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其艺术造诣也有所加深,使传统的杂技表演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本文从艺术融合的角度出发,简述舞蹈在杂技创作中的作用,希望能与相关人士探讨、交流。  【关键词】艺术的魅力融合;舞蹈在杂技;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
10月16日晚,《胡适留学日记》以上亿价格成交,创下文人日记世界拍卖纪录。这样一本记录留学见闻与思想的胡适日记,为何会价值斐然?  20世纪初,胡适是当时新青年心中的“新文化偶像”,代表着一种新思潮。  1917年,年方26岁的胡适,掀起文学革命,领军新文化运动,一出场就倾倒众生,并非偶然。本名胡嗣穈的胡适4岁丧父,在绩溪老家读私塾时就不同凡响,对古典文学颇有兴趣。15岁那年,他读了严复的《天演论
【摘要】近年来,海沧街道青礁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强村”的理念,按照“传承耕读文化、推进转型就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家园”的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办芦塘书院为平台和依托,把传承耕读文化、乡贤文化、乡愁文化、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着力打好文化兴村强村主动牌、组合拳,
【摘要】图像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强调对美术作品的题材、意义、和文化含义的研究,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文化的、科学的解释。《游园惊梦》是喻红绘画的代表作品,她将中国的古典故事“刻舟求剑”“瞎子摸象”“水中捞月”“百子图”具有教化意义的经典故事进行再次创作,使之与原生意义相背离,产生了新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掌握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喻红的油画作品《游园惊梦》的内在文化含义、社会背景
【摘要】河洛大鼓是洛阳及其周边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近几年,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得如火如荼,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了起来。河洛大鼓与产业化的结合为河洛大鼓重新注入活力,但如何形成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运营与良性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于河洛大鼓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目前研究此领域与相关的学者和艺人尚且秉持不同甚至争执的一些观点,本文将以河洛大鼓产业化发展问题为
【摘要】事实证明,对文化遗产带来最大破坏的不是大自然的力量,也不是没有完善的相关保护措施,而是从根本上就没有响应的保护观念。这也是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特别是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非遗保护;增强理念;传承精髄;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那些无形又源远流长的代表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接近湮灭边缘……目前,我国的非
【摘要】在学习《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颇有很多的感悟,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我对这篇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学术态度方面作进一步赏析。  【关键词】秦序;坐部伎;立部伎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李寿的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凌前公社焦村,在1972年时因墓里严重积水导致天井塌陷。由此于1973年3月至8月对此墓进行了发掘,随后由陕西省博物馆、
【摘要】族群认同是一种多维立体的理论,强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去探索族群文化内涵。兴仁县大山镇尔期村 坪子上组作为当地少有的苗族村组,尽管与周边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文化交融过程中接纳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但在族群内部仍有“倔强”的一面。而烧灵仪式音乐则是该族群所要强调的文化元素之一。本文以族群认同视角为主线,旨在探索出烧灵仪式音乐、社会、文化认同的内涵。  【关键词】苗族烧灵仪式音乐;音乐认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