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怀特与英格兰学派的话语构建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格兰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构建出自成一体的话语体系,而马丁·怀特在该学派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发挥了探索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区分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梳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三种国际关系的思想传统,探讨国际性与宗主性、初级与次级、开放性与封闭性国家体系的差异,马丁·怀特为英格兰学派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路径.怀特的话语构建具有充分运用分类和比较方法、注重对历史的理论化、强调连续性甚于变迁性、具有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等特点,但也存在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逻辑思路不够一致、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的局限.研究怀特话语构建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冷战时期三种不同等级的行为体,在中间地带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国际互动关系,即超级大国的全球性战略竞争、次级大国(力量中心)参与的局部性竞争与缓和、地区大国参与的地区性竞争与合作.中间地带的三个层次的国际互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在纵向上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在横向上扩展到全球所有地区,而次级大国和地区大国参与的国际互动仅限于一两个阶段和一两个地区,即阶段性和局部性.冷战时期,中间地带在组成和规模上是不断变动的,中间地带与次级大国和地区大国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次级大国和地区大国在根本上难以撼
冷战时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美国对苏联的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不仅在战后初期坚持核保密政策,而且还多次利用核武器对苏联施加压力,以迫使其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做出让步,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核作战计划.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对苏联的核优势地位,对苏联构成有效的威慑,美国政府不断加强核力量的建设,使得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使双方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从而使得美苏决策者都认识到,限制核军备竞赛对双方至关重要,美苏关系也由此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及至20世纪70年代,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成
作为政策思想和行为的"大战略"或者"国家战略"反映现代世界的总体战和"总体冷战"的特性和要求,具有内在的扩张性、综合性和政治性.大战略的关键意义既在于协调和统御军事和非军事因素,也在于平衡和整合政策和制度的对内和对外的方面.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不仅是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统御性理念,也连带着国内政府组织改造、国家扩张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重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突显以往受到忽略的美国冷战大战略与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也提示美国冷战战略和政策的历史根源、国家风格和复杂多面的特征
长期以来,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史上的"第二次论战"存在误解,实质上这场论战围绕如何对国际关系进行理论化概括展开,"经典路径"和"科学路径"的信奉者分别构建了不同形态的国际关系理论."经典路径"构建的理论是一种哲理性思想,它由一系列有关国际关系且彼此间密切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构成,其重点是展示对国际关系中心问题的哲理思考;"科学路径"构建的理论是一种简洁的理论模型,它由一整套彼此联系且清晰扼要的假说组成,其重点是揭示特定研究领域的组织原则和内在逻辑.两种形态的理论各有特殊价值,难以相互取代.
德国历史学家埃卡特·克尔将社会和经济力量引入对第二帝国海军问题的研究,针对传统兰克史学所遵从的"对外政策优先"原则,提出"国内政治优先"的论断.克尔在德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基础上,揭示海军扩张与帝国主义政策这两个问题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克尔的研究侧重社会史,强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克尔的研究表明,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书写在档案之外还应关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力量,兼顾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综合社会
冷战初期,越南共产党试图延续其自建国以来带有中立色彩的对外政策,极力避免法越战争国际化.但在冷战向亚洲蔓延、法越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中国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美法关系升温等因素的作用下,越共逐步走上了结盟之路.1950年初,越共追随中共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标志着其结盟政策的形成.该政策不仅导致越共获得了足以改变战场形势的军事援助,并促成了以中国支援越南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为主要形式的中越准军事同盟.更重要的是,越共借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承认解决了法国选择扶植保大政府所引发的政权合法性危机,这也是越共实施结盟政
21世纪以来,美国对生物武器、生物恐怖主义及生物技术滥用等蓄意生物威胁问题格外关注,逐步推动其议题"安全化",并不断加强应对蓄意生物威胁战略的构建与发展.在安全化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一战略的形成和演进进行审视和研究,会发现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状况:合理的安全化和"过度安全化"现象并存.合理的安全化部分基本实现了美国应对蓄意生物威胁的战略目标,满足了预防生物武器威胁的安全需求;而对生物恐怖主义的"过度安全化"操作导致美国肆意发动生物反恐战争,反恐形势"越反越恐",对生物技术滥用问题的"过度安全化
气候变化及其治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是美国政治生态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热点问题.气候议题的发散性,以及美国联邦制的制度设计和国家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既为美国各层级行为体参与气候治理创造了实践舞台,也为多层级治理理论建构提供了经验素材.在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下,美国次国家行为体得以从水平、垂直、等级三个维度,全面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水平维度上,气候行动领先的州和城市向其他次国家行为体横向扩展,彼此直接进行经验交流和知识转移.在垂直维度上,气候行动领先的州和城市自下而上地纵向发挥影响力,并
固体废物的跨国转移是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固体废物跨国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污染转移机制与全球贸易机制,分别遵循环境负外部性转移逻辑与固体废物资源化逻辑.其中,前者认为国家间环境标准与制度差异、不同国家公众环境意识差异形成了废物跨国转移的驱动力;后者认为市场价格、资源需求与技术比较优势促进了废物的跨国流动,并构成当前废物跨国转移的主流范式.通过分析固体废物跨国转移的运行逻辑与作用机制发现,环境逻辑与资源逻辑的竞合存在一个根本性困境,即全球贸易制度以市场公平为基础,难以充分将环境公平的考量纳入制
"全球性地区治理"或"全球主义观照下的地区治理"是为了解决如何走出当前全球治理困境而提出的新观念或新议题,其要义是在全球主义的观照下,各国际行为体在地区层面就某个或某些议题,或者就整个地区的全面合作问题,开展政策协调、构建制度性联系或者组织地区共同体等活动,旨在先行实现世界各个地区的治理和善治,最终达到全球的治理和善治.这种新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全球学和全球国际关系学,其实践基础则是统筹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现实需要.实现这种全球性地区治理,需要不断完善其研究议程,推动其从观念到政策实践的转变.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