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来源 :继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结合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为例,分析教师培训行业的“互联网+”发展现状,并通过教师培训的参训学员及培训专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感知和使用体验,找出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距离,进而提出立足于教师培训现实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培训;发展趋势;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优质均衡”,教育不仅要保证公平,还要重视质量。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培训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举措,已经进入普及阶段。
  如同其他行业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渗透到教师培训领域,推动教师培训不断发展。1978年起,我国的教师培训经历补偿性培训、探索性继续教育、普及性继续教育、国家级培训四个发展阶段,培训覆盖面逐年扩大,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更是与时俱进,从传统的面授教学,到借助传统媒体的函授教学,再到借助互联网的远程教学。当今,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为基础的后信息变革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随后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由此,如何加深“互联网+”与教师培训事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这一课题再度强势进入教师培训者的关注焦点。
  本研究结合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为例,分析教师培训行业的“互联网+”发展现状,通过调查、访谈培训学员及培训专家,了解他们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感知和使用体验,找出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距离,进而提出立足于教师培训现实的发展策略。
  二、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师培训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建立在移动和互联技术之上建立起来的新一代互联网,它继承传统互联网的公开、平等、共享精神,又兼具移动网络的便捷性、个性化、私密性,呈现出跨时代的优势特征。包括:
  1.资源的开放性。
  2.信息的跨时空性。
  3.终端的移动性。
  4.操作的智能化。
  5.时间的碎片化。
  6.网络社交的现实化。
  7.网民的高参与度。
  8.新技术应用的经济性。
  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特征,为教师培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前提。移动互联技术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可促使师资队伍建设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创新性。
  (二)“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发展蓝图
  结合教师培训的关键要素,我们可以勾勒出教师培训的发展蓝图:
  1.“你知道我想学些什么”: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足够稳定成熟的培训平台能够有效记录教师学员的每一次操作记录,形成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2.“只要有空,我随时随地可学习”: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化,使得教师培训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获取教育新知识和技术。
  3.“呼朋唤友,开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教师遇到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或者口碑好的导师,自发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
  4.“我学习,我快乐,我荣耀”:教师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此外,教师学员在培训中自然生成专业能力差异化的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学员只能是受训者,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学员既可是受训者,也可成长为培训者。每一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都形成高度记录的数据,一方面鞭策教师不断上进,另一方面可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各类教育管理的决策参考。
  5.“一切资源尽在我的掌握中”:通过物联网的调配,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得到优化均衡,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资源和信息采用扁平化传递方式,从而打破空间局限,任何教师不管身处山区还是市区,都可以轻易使用先进的教学设施,获得优质的培训课程,快捷请教专业的导师,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等。
  (三)广州市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简介
  目前广州市教师培训实行“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即全员培训以网络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配合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广州市搭建国内首个开放且在区域范围内大规模应用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平台从早期的单向传播培训信息,到现在集管理、培训、评估、监督等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性平台。近五年,网络培训课程从438门激增至1362门,形成了浩瀚的课程超市,这1362门课程中有72门是微课程,教师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教师学员、辅导教师、培训管理员都有相应的权限:教师学员可以进入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进行教研探讨,电子选课、报名、网络学习、教师答疑、学习讨论、作业、测试、调查、考核、成绩查询和打印、学分认证等;辅导教师可进入教师工作平台,实现了辅导教师的网上教学管理,并提供教师与学员的互动反馈,进行课程答疑、教学交流、信息发布、专题讨论等;培训管理员可进入培训管理平台,实现不同级别(市级、区级、校级)的培训管理。不同身份的用户借助继续教育平台参与教师培训,进而实现培训信息化管理,包括项目申报、经费预算、方案设计、师资聘用、经费使用、培训管理等系列流程。   三、“互联网+教师培训”的调查分析
  (一)资料收集
  为了解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课题组成员从培训专家及受训学员的视角,分别制定针对性问卷,并展开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使用体验。数据资料的收集方式及样本特征如下:
  1.培训专家调查:从广州市基础教育培训专家库中随机选择50名教师,进行教师培训信息化体验的纸质调查,最终回收40份问卷。培训专家样本的平均年龄为43.5岁(标准差=4.339),有38名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1名高校专家,1名培训机构专家;他们大部分具备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仅有1名专家的培训次数为0,其他辅导教师的辅导次数在1至20次不等,平均辅导次数为3.25次;指导过网络培训的专家共38人次,指导过面授培训的专家共21人次,指导过校本培训的专家共33人次。
  2.受训学员调查:采用在线问卷调查,广泛了解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群体参加网络学习的使用体验,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样本分布中,33%为男性,67%为女性;小学老师占54.6%,中学老师占45.4%;这些老师年龄在25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岁(标准差=6.595),平均教龄为14.3年(标准差=7.428),且涵盖了中小学全学科。
  (二)培训专家使用体验的调查结果
  1.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主要用于网络培训。调查中询问培训专家在培训授课过程中,使用继续教育平台进行哪些类型的培训时,100%的培训专家(38人)都选择“网络培训”,没有任何人选择面授培训(即面对面给学员讲课)、校本培训这两种模式。进一步比较专家的培训经历,选择“网络培训”选项的专家有17人也参加过面授培训,有18人参加过校本培训,但是他们都没有使用平台进行过面授或校本培训。可见,针对面授培训和校本培训的“互联网+”功能还有待开发。
  2.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辅导网络培训、审核培训资料是培训专家使用平台的主要目的。由于这些专家绝大部分是中小学教师,他们有双重身份,既要给其他人培训,自己也要完成学习任务,因此39名专家使用平台进行在职学习,38名通过平台对学员进行网络辅导,7名使用平台审核培训资料。
  3.电脑是专家们登陆继续教育平台的常用终端设备。问卷提供了五个选项“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其他”,有39名专家选择使用电脑登陆平台,5人曾经使用过手机登陆平台,3人使用过平板电脑登陆平台,电视和其他选项均没有人选择。
  4.电脑仍然是最为舒适的操作终端。请专家评价各类终端设备的使用舒适度时,采用5分计法(5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从平均数指标可以看到,电脑的舒适度为4.1,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舒适度均为3.0。
  5.专家认为平台的首要功用是鼓励、支持受训学员学习(3.7分),其次是拓展学员相关知识点(3.65分),第三是给予受训学员学习评价(3.6分),第四是引导学员互动学习(3.5分),第五是防止学员作业抄袭(3.48分),第六是给予学员人文关怀(3.45分),第七是监督受训学员完成培训任务(3.4分)。此外,还有专家提到其他功能,如提供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给广大一线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针对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辅导、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员获得不同的学分等等。各功能的需求评价百分比累计如图1所示。


  6.绝大部分专家提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培训教师职责应该是“指导学员的学习”及“与学生沟通互动。在“指导学员学习”方面,培训教师扮演着引领、沟通、协调、监督的角色,代表性意见如“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及时督促学员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可以在学员忘记或忽视时进行提醒、鼓励”“可以给学员心理上知识上的帮助”“催缴学员作业和成绩录入”等等;在“与学生沟通互动”方面,如“纠正学员的作业抄袭行为”“参与学员讨论,增强学员讨论的积极性”等。
  7.平台容易使用,但功能仍无法满足培训专家的需求。关于目前的网络平台是否很容易完成培训任务,有4名专家认为“非常容易”,占总体的10%,有16名专家认为“比较容易”,占总体的40%,有16名专家认为“基本没问题”,占总体的40%,有4名专家认为“比较困难”,占总体的10%。没有认为目前的网络平台使用起来很困难,可见目前的网络平台操作比较容易。但是,询问关于目前的网络平台功能是否能胜任培训教师的工作需求时,有23名专家认为“可以满足”,占总体的57.5%,有17名专家认为“无法满足”,占总体的42.5%。因此,尽管平台容易使用,但是在功能方面却仍无法满足培训需求,平台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受训学员使用体验的调查结果
  1.系统集成和整合了各类相关信息,但是操作平台的性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表1,学员评价较高的项目主要是平台整合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如“该系统综合了各类相关信息”“该系统有效整合了网络教育机构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该系统提供的操作是可靠的”“我很容易从该系统中获取信息”;但是,有关平台的操作功能还是不够人性化,运行不够稳定,效率不高。


  2.针对培训服务质量,学员较为肯定有关“人”的因素,对“物”的因素满意度最低
  涉及“人”的因素中,主要是培训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质量较好;涉及“物”的因素中,最不满意的是培训的物理设备不能满足各种服务的要求,软硬件更新不到位,个性化关怀不够等。如表2所示。

  3.平台提供的信息是完整权威的,但是难以清晰获取
  正如某学员所说“继续教育网的信息量很大,每次上网我都要摸索很久才行”。当平台把海量的数据整合到网络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吸收量,而最为关键的就是通过智能技术帮助学员进行信息筛选、过滤,推荐学员所需的信息。这一功能,在现有的平台仍然有待改进。


  4.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在参加网络培训的时候才使用继续教育平台,最为常用的终端是电脑
  统计数据显示,88.7%的教师学员(532名)使用平台进行网络培训,14.8%的学员(89名)使用平台进行面授培训,1.2%的学员(7名)使用平台进行校本培训。针对部分填写“面授培训”的学员,我们电话了解部分可以联系的学员,询问他们使用平台如何展开面授培训时,无不例外地提到了“问卷调查”,即每次完成面授培训后,他们必须登陆平台,针对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进行线上评价,否则无法获得继续教育学分;而提到“校本培训”的学员均无联系方式,无法获得进一步信息。
  四、“互联网+教师培训”协同创新发展建议
  将上述调查结果与“互联网+”趋势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技术与教师培训的结合不够深入,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协同创新发展,应重点抓以下几方面建设。
  第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引进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的新技术,组织实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平台建设。
  第二,重视基础教育大数据的建设。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学习需求、行为,甚至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应该得到有效记录,这些信息融合、汇聚于大数据平台,从而为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主题定制、个性化培训定制等环节的开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数据和培训依据。
  第三,构建良好的培训网络生态。“互联网+”绝不是互联网与传统教师培训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数据的基础上,与“人”“物”“环境”有机协作,以“+”的态势创造出良好的教师培训新形态,综合高效地利用教师培训的各方面资源,提升教师培训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培训的效率提升与能力增长,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跨越式优质均衡发展。
  第四,开放资源,鼓励使用培训平台。将平台的信息和资源开放给广大教师群体,并制定更加科学的培训准则,如,将教师使用继续教育网的行为纳入继续教育考核范围,不必规定仅使用培训学习模块才能相应学分,只要使用这一平台,便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可以鼓励相当一部分老师积极使用培训平台,从而汇聚人气,形成良性的网络学习氛围;又如,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数据模型,自动记录教师平时的学习行为,达到一定的水平便可自动获得学分等等。
  第五,鼓励社会性移动互联软件的开发与使用。现阶段,除了教育行政主导的官方平台之外,涉及教师培训应用的移动互联软件基本没有。而事实上,各教师培训单位开发移动互联软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提高教师培训的移动终端使用率,不仅能提高培训管理效率,还可减少管理成本。
  第六,加强“互联网+教师培训”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全面铺开,“互联网+”技术将成为教师培训专业人才的基本专业素养,不可避免的是大批传统的培训行政管理人员将会不适应变革的需求,未来的教师培训者、管理者, 一定是懂得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于教师培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娟.“互联网+”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4).
  [2]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3]王秀英.有效教师培训的要素与模型建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4).
  [4]谢莹.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交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5).
  [5]张青,朱少叶.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结构的形成与类型及其社会学阐释[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6] 漆国生,陈梅凤,丁邦友.影响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行为的因素分析[J].国际持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期刊,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任何校长培训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影响培训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人力因素、物力因素、财力因素三种,本文以宁波市中小学校长资格培训为切入点,从以上三方面着手增强校长培训效益。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资格培训;效益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学校长资格培训效益的内涵  “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它包括项目本身得到的直接效益和由项目引起的间接效益。培训效益是指在中小学
期刊
摘 要:搞好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是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力保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基建设、建立校内和校外模拟训练基地、行业主管部门培训与项目孵化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基地、校内外综合服务功能基地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结构在不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掌握高铁技术的人才培训培养输出也必须及时跟进,这是我们高铁持续“走出去”的必然。在我国推行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必然带来大量国际人才培训培养需求。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到高铁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会间接影响到海外项目在国外的总体评价效果。因此在我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研究不同文化差异背景下的高铁人才培训班级管理工作,非常必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以及手持移动终端的不断创新,微店、微商、微云等“微”概念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何将“微”概念与教育进行有益的创新结合,成为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议题。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对微课程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微课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对微课程的理解给出了相应的解析,同时通过微课程与远程教育的结合,对微课程的
期刊
摘 要:阐述了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以任职教育岗位能力养成为教学目标,以航空摄影原理课程教学为例,重点探讨了教学模块的设定原则与组织划分,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析了模块化教学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对模块化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能力养成;模块化教学;教学模块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岗位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具有培养目标岗位指向明确、关注能力素质培养
期刊
摘 要:“协同观察,合作研究”是在“两地合作培训,交互观察研修”校长培训模式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新模式。它以学习动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教学做合一”理论等为依据设计课程,注重培训资源的拓展,关注学员的学习动机,突出学员的互助互动,强调两地学员的长期共进,是一种深受学员欢迎、实效性强的培训模式。  关键词:校长培训;合作;培训资源;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在校长培训中,培训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缺少对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教学实践,整体教学能力较弱。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原因,结合河海大学的实践探索,构建了组织化、制度化、多元化、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
期刊
摘 要:现场教学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形式。在现场教学主题的选取上,必须坚持与中央精神、部门中心工作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环节有机组合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要采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在提升培训效果时,必须注重“听”“感”“悟”“享”“用”的系统结合。。  关键词:现场教学;教学主题;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现场
期刊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建设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现代教育实践能力;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需要培养大量的“双师型”教师,针对机电专业的教学特点,细化教师教学应具备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中能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系统分析,深入阐述了作为一名机械
期刊
摘 要: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教学团队的定义,教学团队建设的动因,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及具体的活动方式做了一定的研究与掌握,从而得出各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最终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和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提高教师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