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梦境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3020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到扶贫对象杜平的名字,心里一怔。我脑子里立时涌现出十多年前的情景。
  那时,我在市文联的某文学杂志社当诗歌编辑。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办公室的门被一个留着长头发的男子敲开,来者衣着不整,目光呆滞,精神恍惚。看上去三十五六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黑色皮袋子,提着一个塑料编织袋,那里面装着一只活鸡。他从破旧的黑色皮袋子里面拿出一打诗稿递给我。他是来投稿的。
  从与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叫杜平,是个农民,却基本上不干农活,生活境况不好。写了十多年的诗了,他的梦想是成为诗人。不成为诗人他不结婚。他说,诗是他的生命,是他的全部。
  我展开他的诗稿看了起来。看了两三首,我就看不下去了。那些一行一行排列的句子,其实不是诗。见他痴迷的神态,我想给他发热的脑子泼盆冷水。
  于是,我对他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诗人。”我劝他不要做诗人梦。
  他执着地说:“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
  见他根本听不进耳,我不再说话。
  临走时,他要把他提的那只活鸡送给我,我推辞不要。他急了,他说他专程从两百公里外的农村捎来,难道还得捎回去?我想也是,便只好收下了那只活鸡,但我塞给了他三百块钱。
  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他的来信。信上说请我帮助他,帮他发诗。他说稿费就不用寄了,他不要稿费。他说有机会再给我捎鸡来。
  我没有帮他发诗。他的诗没有达到发表水平。即使达到发表水平,我也不会发,我想要他断了这份念想。我不希望他沉迷于不现实的梦想,一事无成。
  难道这个扶贫对象杜平,就是他?
  汽车下了高速之后,又在弯曲的傍山公路上爬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我要去的潮水村。
  村支书早已在村委会等候多时了。我一下车,村支书便领着我去杜平家。一路上,村支书给我介绍,杜平本不叫杜平,他因为爱写诗,崇拜唐代诗人杜甫,便把名字改成了杜平了。
  村支书接着说,他结婚时快四十岁了。他起初不想结婚,他说他不成诗人不结婚。后来村里一个女人的丈夫从山崖上摔死了,这女人愿意跟他,他们便结了婚。
  村支书又说,按说杜平是不应该贫穷的,两口子都只有五十一二岁,身体又好,就一个儿子,已经上小学了。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去打工,只要种好自家的地,他就不会贫穷。可是,他偏偏做着诗人梦。
  远远地,村支书指着对面的一座低矮的瓦房对我说:“就这里。”
  我顺着村支书的指点看过去,这座房子低矮破烂,与旁边的两层小楼大相径庭。虽然我内心已经认定这两个杜平就是同一人,但我還是想快点见着杜平加以印证。
  远远地见着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站在房子的前坪,好像在专程等着我们。村支书介绍说这是杜平的妻子。
  见村支书领着我来了,杜平妻子连忙搬凳让座。不见杜平,村支书说:“杜平呢?”
  “他刚还在家里,这会儿去哪了?”杜平妻子回道,便朝里屋喊:“杜平,杜平。”
  杜平还是不在。村支书说:“我昨天特地跟他说了的,告诉他今天扶贫干部要来。他上哪里去了呢?”
  我仿佛感觉到了什么,便说:“没事,我们先聊聊。”
  从杜平妻子口里得知,她的前夫去世之后,经人介绍嫁给了杜平。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可杜平死活不肯要小孩。他说他不成为诗人不结婚,他违背了诺言结婚了,但坚决不能要小孩。杜平妻子苦苦相求,快四十岁的人了,再不生就晚了。杜平妻子说,生孩子的事你依了我,其他的事我都依你。面对妻子的犟劲儿,杜平不再言语。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
  可是,杜平并不因为有了孩子有所改变,他还是天天只管写诗,只想要成为诗人。家里家外的事全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
  杜平把妻子卖茶叶得来的钱,拿出去交了诗歌创作函授班的学费,而且他报了十多家函授班。
  村子里的人有的到外面打工赚钱去了,有的在家里种黄桃,都发了财,家家户户都建了小洋楼。杜平不羡慕。他要成为诗人,成为诗人比什么都好。
  我大致对杜平家里的情况有所了解了,我陷入了沉思。其实杜平家里的脱贫并不难,只要杜平从梦中醒来。可是,怎么能让他从梦中醒来呢?
  我要村支书陪我到山间田野走走。我要去看看杜平家里的地。
  村支书领着我来到一块坡地。村支书指着眼前的坡地说:“这片全是杜平家的,足足有五亩。”
  顺着村支书的指点,我放眼望去,好大一块坡地。坡地并不高,斜斜地往上伸。看样子从来没有开垦过,杂草丛生,和周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周围都种了黄桃树,眼下正是冬季,黄桃树都落叶了。但想得出,一到春天,这一片黄桃树,一定会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想象中,我仿佛看到了杜平家里的坡地上,也种满了黄桃树,黄桃树上挂满了黄桃。我想,这一棵棵黄桃树,这一个个黄桃,难道不是希望之所在吗?
  我想,扶贫从这里开始。我要把杜平家里这面荒芜了的坡地,开垦过来,种上黄桃树。把这面荒芜的坡地打造成流金淌银之地。
  村支书听了我的想法,表示非常支持。
  通过周密的计划和志愿者的招募,开荒复地终于轰轰烈烈地开工了。
  志愿者做了几面红旗,插在山坡上。红旗迎风招展,歌声嘹亮。杜平妻子整天忙于送水送茶,忙得不可开交。从她舒展的额头上,感觉到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杂草乱生的荒地,神奇地变成了一层层梯圷展现在眼前。我站在坡地高处,正想着下一步挖眼栽黄桃树的事。突然,杜平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扑通”一下跪在我的跟前,说:“老师,您受累了!”说完就哭了起来。
  我连忙把他扶起。十多年未曾见面,感觉他苍老了许多。我不失时机地开导他:“一切都会好的。你看,眼前的一切比诗美吧?!”
  杜平揩了揩眼泪,说:“这些天,我把几十年没想通的东西想通了,我该醒了。老师您讲得对,不会过生活的人不配做诗人梦。”
  我心里一热,杜平短时间能有这样的蜕变,是我没有想到的。他突然抢过我手中的锄头,对我说:“老师,您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剩下的活由我来干,我要用汗水来洗刷我的灵魂,我要让这里飘满果香,绽放幸福!”看着杜平的神态,我感觉到他真的走出了梦境。
  远处,有几只喜鹊在叫,仿佛也在为杜平的梦醒而高兴。
  作者简介:向立成,男,1962年生,湖南省洞口县人。作品散见于《飞天》《朔方》《诗人》《野草》等刊物,出版小说集《永远的星星》。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我居住的镇东头,拆迁后的废墟已被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青青的麦苗。  喜鹊们在这麦田里欢快地歌唱,起起落落。渴了,它们就喝麦田边新挖的沟渠里清澈的淡水。累了,它们就栖到不远处的高压线的线塔上,那里建有它们的窝。有的喜鹊甚至还将窝搭建在附近常年不用的塔吊顶端。它们喜欢把窝选址在人类或其天敌不易攀爬到的地方,这是它们的高明之处,彰显了它们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它们坚守并繁衍着后代,一代又一代
期刊
我小时候,头脑灵活,反应敏捷。  大队部的办公室里,贴了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世界地图。放农忙假的时候,我割完猪草,就把草篮子放在一边,站在队部办公室的窗外,盯着地图看,常常一盯就是半天。中国地图盯多了,我就盯世界地图。  上了高中后,地理书上出现了魏格纳,出现了大陆漂移说。地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手舞足蹈,我坐在下面也有一点小激动:嘿嘿,十年前我就知道了哈。  那时候,刚刚开始恢复高考。村子里的几个高中
期刊
尊师与爱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泽冱老师便是践行这种传统美德的榜样。  一年多以前,已经七十高龄的李老师去泸州看望他的老师,已经九十高龄、在西南医大附属中医院住院的梁老师。途中因在街上过斑马线时被车撞倒,右小腿骨折,李老师也住进了西南医大附属医院,在病床上躺了两个多月。为了固定折断的小腿骨,手术时上了钢针与钢片。这一年多的时间,李老师的行动很不方便,小腿骨折三个多月后,才可以下地。最初还只能坐着
期刊
楔子  祁落是在大海的涛声中醒来的。  大概是午后,一片无垠的海面,闪耀着粼粼的波光。放眼望去,没有任何标志物,礁石也好,海岸也罢,没有,什么都没有。便是远处的几只海鸥,也并不向这个方向来,只是时不时用翅膀与海平面碰撞一下,又倏地飞起、远去。祁落看看四周——自己仿佛身处一座无人的孤岛,可这里竟然有修剪齐整的草坪和一片小树林,零散的礁石缝里藤草疯长。这里听不见鸟叫,也听不见虫鸣,除了寂静,还是寂静。
期刊
茕茕孑立  于山谷沟畔安身  或坡间灌丛立命  任山风一次次剥落裙衫  仍掏不尽骨子里苦涩沧桑  知音未至  点起再多红灯笼  也照不亮前路苍茫  焐不暖四季薄凉  岁月轮回流转  跳出旧版本的天帝九子神话  恰伯牙子期相惜  欣欣然移山野至雅居  抖落仆仆風尘  待巧手山河重整  虬枝劲骨形俏  择一盆一钵瞻仰供奉  任红色风铃奏响音符  听老鸦柿也有春天  耳朵  悦耳的,刺耳的  一并传来 
期刊
十指相扣,中间  是時间流成的河  此岸  花开陌上  涌动的风  吹动波光粼粼的往昔  不觉  人已在彼岸  随柳叶轻拂  雨水  隔着玻璃  鳞次栉比的楼宇  逶迤连绵的雨  水面涟漪点点  飘逸的帘  隐匿了流岚虹霓  百褶裙的碎花散落  淋湿的春季  是重逢,还是  初见  不曾远离  就像你  春风化雨  过年  排队,有序站立  从年初到岁末  心情开始  翻阅一张张挂在  墙上的日子
期刊
初秋  梧桐树叶抢先示爱  在道旁的树枝上一跃而下  飘飘然亲吻洁净的路面  乡村的偏僻道上  太阳洒上金光的路面  人走过去  发出清脆的声响  偶爾一个旋风走来  梧桐叶翻飞的舞姿  是那么的曼妙轻盈  初秋  今年的酷热走得有些留恋  立冬  收与藏悄悄约会  坚守江南沃野旳黄金  收敛耀眼的光芒  钻进口袋仓廪  西伯利亚吹了声口哨  塞北明珠  一夜间僵硬了笑颜  水姑娘的脸顿失了柔情 
期刊
涼风乍起时  天高云淡去  落英缤纷  大雁南飞  大自然奏响这支歌  一支秀丽的歌  月朗星稀日  驻足桥头边  盈盈秋水  月之故乡  我低吟这支歌  一支恬静的歌  蓝天白云下  碧水青山间  心手相牵  情意绵绵  你我同唱这支歌  一支缠绵的歌  层林尽染中  色彩斑斓里  摘片红霞  拾束金黄  我高唱起这支歌  一支狂放的歌
期刊
时至今日,村里有许多人,在经过浪仔家门口时,依旧忍不住要往里头看一眼。虽然,浪仔从小在村里长大,可他的全名谁也记不清。村里人只知道他姓符,名字中带一个“浪”。过去,村里人习惯称他“浪仔”,后来又叫他“靓仔”,久而久之却成了“烂仔”。在方言里,“烂仔”是一句骂人的话。  早些年,浪仔在外地打工,肯听话,能吃苦,生活过得还算滋润。打拼几年,省吃俭用,攒了一笔,在外地讨了一个老婆。可想不到老婆跟着与他关
期刊
一团报给师部关于黄晓光的评功材料,引發了相关人员的热议。  一团团长说:“黄晓光是我团的战士,这次参战,他孤身潜入敌军后方。被敌人发现后,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不但炸毁了敌人一个团的指挥机关,还带回了敌方极其重要的火力部署情报。根据他的情报,我们的部队打了一个大胜仗,一举歼灭敌军两个团。我团给他报请一等功,恳请师部批准!”  一团政委说:“黄晓光牺牲前只是念着未婚妻的名字,这思想境界也太不高尚了。
期刊